七绝·题赠陈海良战友
艾哲文
我傍蒸河你傍涟,
汇流湘水阔无边。
纵观湖海千般景,
战友情深最久绵。
(2023-1-14)
注: 艾哲文,湖南邵东籍人,与陈海良战友同年入伍到铁道兵部队,在铁道兵报社工作较长时间。前不久发表了写家乡“蒸水河”的诗文,今看到陈海良战友也写了家乡"涟水河"的文章,特作此诗,与其原作文章图片一并发表(发表时略有删改)。
和陈海良战友当年在深圳留影。
涟水河的变迁
这个题目有点大,人生几十年,弹指一挥 间,怎么能见证恒古河流的变迁呢?只能站在 有限生命长度的视角,谈谈个人从小到大的感 受,以及对这条奔流不息的家乡河流留下的深 刻记忆。涟水河是我家乡的母亲河,它是湘江 中游的一大支流,源于湖南新邵观音山,自西 向东,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北部,经 湘乡市至湘潭县北部河口镇入湘江,境内全长 18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906公里,它是湘中 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上图为本文作者拍摄)
涟水河流经我家的地方位于湘乡市区下游大约3公里拐弯处的涟水河南岸,我老家地名叫东岸村,我一直在疑惑,明明是南岸,怎么叫东岸村呢?由于河水在这里向东南拐弯,在南岸形成了一个大沙滩,我从小就给生产队放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那批孩子都是在河边沙滩上玩大的,涟水河承载着我多少童年梦想,留下了太多的儿时记忆。
在进村口立有欢迎标语:“东岸村欢迎您”(本文作者拍摄)
这里天蓝水绿,环境优美,这是离我家不远的磨架子屋场景色。(本文作者拍摄)
由于河流拐弯,这里曾经形成一个长1500米,宽20~50米不等的大沙滩,小的时候就是我们玩耍的天堂。后来由于建设大军的建筑需要,这里的沙子被掏得一干二净。
如今下游建了电站,河床水位也涨了,沙滩不见了,沿河两岸已长满了茂盛的、无人问津的杂草和灌木(本文作者拍摄)
从小就给生产队放牛,涟水河边是我每天光顾的地方
从我懂事起,就在涟水河学游泳,那时经常有人在河里炸鱼,划着小舢板专干着炸鱼的营生,我们这些放牛娃只要听到河里一声巨响,就往激起冲天水柱的地方拼命地游去,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抢到1~2条被炸晕的鱼,游泳技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练成的。
六十年代以前,陆路运输还不发达,有相当部分货物要从水路运输,县以上单位都设有航运管理站,我爷爷和父亲都在涟水河干过航运工作,并且还是有一定吨位的帆船,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运输货物不足,物价飞涨,自动离职回生产队劳动。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涟水河上基本绝迹了帆船运输。
大约10岁左右在这条河道上偶尔能看到货船和纤夫,途经沙滩时,我和伙伴们还经常帮纤夫拉一把,有时可是帮倒忙,我们在纤夫后面偷偷使劲,前面的纤夫一下没使上劲或没注意,就会冷不丁摔一跤,像狗啃屎摔在沙滩上,这时伙伴们会哈哈大笑,纤夫摔在沙滩上不是很痛,也不好生我们小孩子的气。听纤夫的口音他们都是上游的涟源人。在很长时间里我自认为涟水河的源头在涟源县,顾名思义涟水河的源头叫涟源,其实不然,经查实考证,涟水河的源头在新邵县的观音山。
1958年在涟水河上游修建水府庙水库(又名溪口水库),库区移民大多数都要转移,我的发小、同学、战友尹铁厚全家当时就是库区的移民。
水府庙水库美景(本文作者拍摄)
因网页有限,更多内容请关注原文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