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兵文苑
浅说工农兵学员上、管、改
最近网络上不知咋的,刮起一股质疑当年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歪风?众所周知,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我国的大学停办了几年。后经毛主席批准,试行让工农兵中的优秀分子用掺沙子的办法,参加知识分子的队伍。就是选拔工农兵中的优秀分子参与大学的上、管、改。从1972年—1977年,通过各级基层单位实行个人报名、公开公告、群众评议之后由单位按名额推荐。其程序不亚于现在公务员提拔的过程,也用张榜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后报上级审批。
我入学前曾在铁道兵五师服役,参加过贵昆铁路、成昆铁路的修建。五年的部队锻炼多次受嘉奖,并获铁道兵部颁发的五好战土奖状、四好班长证书,还获得通讯兵一级技术能手称号。退役后到四川省新华印制厂当了六年工人。1974年我被推荐上大学那年,我省文化厅下属十几个单位含: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峨眉电影制片厂、省川剧团、省曲艺团、省群众艺术馆、省出版社、省印制厂、文化厅机关,都只有一个推荐名额。入学后看,同班同学分别来自:成都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四川日报、省电台、成都日报、成都电台,公检法系统,川西、川东地区,贵州省各地区,加外省定向培养的共三十人。入学后我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同学们的文化程度有些参差不齐。我们上的是四川大学中文系,通过文化恶补,同学们的进步还是很快的。

当年工农兵学员有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当年政治需要,批判封资修的教学方向。从而打破了旧时的一些师道尊严的观念。我们系,当年有不少旧社会过来的教授,如国民党主席的秘书任尔北,中国文学泰斗杨明照。在批判与被批判中只文斗,没一次武斗,被批后的教授都是由学生们护送回家的,在我就读的三年中,我们系没有一位想不通自决的老师。
那时的教材,都是任课老师写好后,交学校打印室油印成册,发给我们学习的。三年的学习,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工厂、到农村开门办学。帮助基层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中间师生关系十分密切,也在实践中锻炼出适应社会的才能。
毕业后的分配是哪来回哪,也有两位同学留下,一位后来是川大文学院副院长,一位是现四川写作协会会长。其他同学经过在基层锻炼之后,分别走上较高的领导岗位:有中国军事学院的中将副院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有成都军区文化部长、有国防科委杂志副军级主编、贵州省教委主任及几个有名城市的副秘书长,还有司法局长、国安局长、报社总编、市级的党校校长,也有不少厅局长、书记、教授,高校党委书记……退休前,他们都在为国家发光发热。值得欣慰的是,在我的这些高职务的同学中,至今没一个是贪腐干部。
我毕业后回出版社当见习编辑。1978年我组织四川师大、西南师大、重庆师大、贵州师大、广西师大的中文系选出优秀老师,共同编辑了一本供师范生学习的教材《写作知识》,第一版就印发了五百万册。我又组织编辑了四川第一套单行菜谱,参与开创《文明》杂志,在我调去筹办西南图书公司离开时,《文明》杂志每期的发行量达150万。后来我陆续编辑了不少获大奖图书,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奖状,再后来我就转入管理工作。
工农兵学员为啥参与大学的上、管、改?我们当时只知道参与,并不能深刻领会毛主席对教育改革面向工农兵的远见的战略眼光。现在有人总是以工农兵学员入学分数不够格,来指斥这批在特殊历史时期入学的老人,我想,这是一种西式对东式的文化否定思潮。请大家不要不去研究当年的时代环境,就去否定毛主席对教育战线上的战略方针。我们当今的国家主席,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及不少政治局委员都曾是工农兵学员,他们正带领中华民族再创新时代的辉煌!
2022年6月7日·成都·
作者:何秉忠 1963年入伍,铁五师21团一级技术能手。退休前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经理部主任。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