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青春岁月
文/王学龙
翻开相册,一张合影照片让我回想起四十多年前的青春岁月。1975年国庆节放假,我和孙学堂、赵正法、荣 勋相约在隆化县国营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合影,那一年我们都是25岁,也都是没有娶媳妇的“光棍汉”。我们四个人是同乡,1969年3月从农村一块儿参军入伍到了铁道兵八师四十团成为战友。当兵的第五个年头,赵正法被提为副连长, 荣 勋 被提为副指导员,孙学堂被提为机关后勤处工程会计,我是团政治处的组织股干事。军人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军队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战斗集体,我们虽然在一个部队当兵,因工作关系和纪律方面的要求也很少见面。
一九七三年三月,襄渝铁路建成通车后,部队奉命从四川省宣汉县移防到河北省隆化县,参加沙通铁路(北京沙河-内蒙古通辽,沙通线后更名京通线)的建设任务。从春风初度、山花烂漫的巴山蜀水到北风呼啸、春寒料峭的塞北隆化,广大指战员经历了从南方到北方的气候变化,领略了北国风光的壮丽景象。当时团机关 驻扎在隆化县存瑞公社阿拉营村,部队则分散在从隆化火车站沿伊逊河到唐三营四十多公里的线路上。安营扎寨,摆兵布阵,并通过深入动员,层层发动,广大指战员为会战沙通铁路建设做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月三十日,团机关在阿拉营组织召开了有一千多人参加的沙通铁路开工建设誓师大会。当地政府、支铁办和隆化县民兵团的代表也参加了大会。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沙通铁路大会战在管区全线拉开了序幕!
当时我所在的十五连是半机械连队,驻地在隆化县汤头沟公社四十家子村,连队主要承担施工机械配属和上级指派的临时任务,会战开始后,全连一百多号人群情激动,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为沙通铁路建设多做贡献。全连几十个工种,在连长、指导员的领导下,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好人好事每天涌现,一个争先恐后、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很快在连队形成。
隆化的冬天来得早,国庆节刚过就有了初霜冻, 当时,连队领导让我带领一个排执行从阿拉营到西窑的高压线路架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其中要翻越水泉山,三跨伊逊河,四过已经结冰的水网地,面对艰巨的任务,大家一致表示,坚决完成任务。特别是在翻越水泉山时,我们二十多名年轻战士,披荆斩棘,排除险石,前拉后推,肩扛手抬,硬是走出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把二十多棵五米多长,二百斤重的电线杆送到了山上。挖坑埋杆又是一件难干的活,没有捷径可以走,我们分工合作,两人一组,钢钎大锤,打眼放炮,把一棵棵电线杆立在了山上。面对撕破的衣服,划破的皮肤和肩头、手掌上磨出的血泡,大家自豪地说,当兵就意味着流血牺牲,艰苦更加磨练意志,这是当代军人的神圣职业。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按时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一九七四年五月,我被调 到团政治处组织股当干事,工作范围和内容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我一边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一边跟着领导和老同志 蹲点、跑面、下工作组、搞调查研究等。那时候,我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连队,既当传声筒,又实实在在地做好具体工作,在工作中,批评和表扬都是常有的事。
为了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一次领导安排我到修理连采写代玉明的事迹材料,代玉明是七三年入伍的云南文山籍战士,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入伍不到两年时间,就成为连队的技术骨干,并能够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机械修理任务,并写下了十多万字读书笔记。到了连队后,我吃住在班里,并通过走访座谈,面对面地了解代玉明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并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我写出了《让青春在军营中闪光》的典型材料。后来代玉明被树为师团学习标兵,他的先进事迹也被部队广泛宣传学习。
在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继承和发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是建设一支好的部队的根本保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动局面是源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那时部队的风气较好,在连队,官兵平等,干部不搞特殊化,每天和战士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情如兄弟。机关干部下基层都是自带行李、碗筷和洗漱用具,住在班排,每天和连队一同作息,离开连队时不忘到司务处交伙食费。 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到此情此景,令人感叹!毛主席当年曾号召 “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我认为这应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在团机关,和孙学堂见面的机会较多,他聪明智慧,工作认真,待人热情,字也写得好看,我们经常在一起谈工作、谈学习、谈 部队生活,有时也聊家乡、聊战友,无话不说。我们虽然是同乡,又是同龄,但他提干时间比我早,并且很快就成为后勤财务工作的骨干,因表现优秀,后来他被调到师财务科。在和孙学堂的相处过程中,从他那里学习了不少知识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把青春留住
挥洒青春在军营,携手并肩战友情。部队是所大学校,一代代年轻的军人在这里锻炼成长,他们既是铮铮铁骨的硬汉,又是胸怀坦荡、肝胆柔肠的普通人。在和战友的相处中,刘春毅志行高尚、风格儒雅;耿瑞久老成练达、行事稳重;宋考学精明睿智、神气十足;郭 军人敬业爱岗、温和谦恭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以致于在后来的生活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便会在他们中间寻找答案,点点滴滴透视着当过兵的人特有的思维定力。
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出去 荣 勋和赵正法所在的连队。那时 荣 勋 早已经是七连的指导员,他们连队驻水泉隧道进口,承担水泉隧道正洞掘进任务。他既是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连长指导员分工不分家,每天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完成任务、战备训练、安全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各项工作中,全连一条心,一股绳,为促进连队的全面建设做出了贡献!
赵正法是九连连长,他身材魁梧,器宇轩昂,眉间透露着军人的威严;他军事过硬,带兵有方,又有院校深造的经历,是基层难得的复合型领导。当时九连承担伊逊河四号特大桥的建设任务,四号特大桥是全管区的控制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工期时间紧,质量要求严。赵连长在充分分析形势任务的基础上,依靠技术人员,成立Q C科技攻关小组,并通过层层发动群众,周密安排施工工序,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排险解难,并适时组织高产战斗,大桥施工进展顺利。
经过全连指战员的共同奋斗,四号特大桥提前完成任务,并一次验收成优,受到了沙通指的表彰!沙通线是国家重点工程,是连接华北到东北的重要通道,沙通线的建成通车,除了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之外,正是有赵正法,荣 勋等一大批年轻的基层领导干部带领广大指战员用智慧和力量、用青春和汗水谱写成有强烈时代音符的青春之歌。
我在政治处当了七年组织干事,先后经历了王家华、胡佳钿、徐舜联、罗崇友、宋学祥等五任主任,他们中有的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有的是上级轮岗培训的年轻干部,有的是从本单位提拔的优秀基层领导……。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以及独有的知识特点,从他们那里我学习了很多东西,对我后来的工作给予了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组织股冯国均股长,他是一九五六年入伍的老同志,早年在兵部机关工作过,到基层后长期从事机关文字工作,我初到组织股时,是他言传身教怎样写材料,遇到困难时鼓励我要树立信心,冯股长是我人生路上重要领路人!后来他是在师组织科长的位置上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到地方后我与他一直保持联系,三年前冯股长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
团首长与政治处人员合影
光阴荏苒,时间如梭,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也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当年的一切已成为历史。但埋在心底的感悟时常在脑海中浮现:“青春”与“军装”,不论到什么时候,都在我人生的岁月中留下重重的印痕,让我牵挂,让我怀念。我庆幸能够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最绚丽的年华献给祖国,把最宝贵、最闪光的 聪明才智奉献给军队建设的伟大事业而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虽然老了,但永远不变的是军人的品质和刻在骨子里的军魂,以及在军营里度过难以忘记的青春岁月。现在我们四个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但彼此经常联系,大家也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尽享天伦之乐。每当聚在一起时,那张合影照,那段人生过往,是我们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战友喜相逢
战友喜相逢
政治处战友
沙通线部分立功人员合影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