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 】战友作品:排弹英雄杨汉云(姚尚明)

        

         今年早些时候,战友姚尚明来北京办事,赠我两本书:《西线烽火》《南疆硝烟》。
        书是写铁道兵二团参加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二团是铁道兵唯一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及对越自卫还击战4次战争的团一级部队。
        尚明1970入伍到二团,从文书、副指导员、宣传股长到兵改工后任副处长、水泥厂党委书记,多数时间在政工岗位上。他退休后负责单位史志编纂,对企业的感情,以及历史的了解、熟悉,使他产生了编著史书的愿望。
        我多年来也收集资料,撰写文章,对尚明著书立说的甜酸苦辣感同身受。
        两本书都是按战事进行的过程记叙。铁道兵的性质就是保障军运畅通。巜西线烽火》写二团在援越抗美战场反轰炸抢修铁路。援越抗美,中国32万人部队。铁道兵47802人,449人牺牲。二团6000人参战,92人牺牲。《南疆硝烟》记录了二团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抢修铁路、支援前线作战的英雄事迹。
        两本书,沉甸甸的,计86万字。文图并茂,史料详实,朴实无华,赞颂二团指战员对国家、军队的赤胆忠心,吃苦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是铁道兵光辉历史的一个缩影。
 

姚尚明戎装照片

 
        我在尚明的后记中读到,为编著两本书,尚明历时9年,走访二十多个省市的数百位战友,搜集资料百万字,照片千余张。采访、整理、撰写,对于一位年过花甲的退休干部来说,艰苦备尝,这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情感与精神的凝聚与呈现。我对尚明深怀敬意。感谢他赠书,感谢他对铁道兵的文化、历史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我的公众号推介过许多战友的作品,反响还好,也想推荐尚明战友书中的几篇文章。但需要指出,单篇阅读,没有读整本书的感受多;因为一个人物在全书中多处都有表观,在独篇中不够立体,单薄得多。
        第一篇是《排弹英雄杨汉云》。
        在朝鲜和越南战场,都有铁道兵战士拆卸定时炸弹的故事。我以为排弹的都是英雄。与排弹比较,抢救落水者,排除即将爆炸的物质……除了英雄气概外,是不是有瞬间的冲动和一时的激情呢?但面对——不是“随时随刻”而是“随秒随分”都会让人上西天的铁疙瘩,你需要“神定气闲”地捣鼓,这让一个活人都怎么活呀?我一想起来就心惊肉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杨汉云怎么办?
        谁英雄谁好汉?拆卸定时炸弹试试看!
 
        排弹英雄杨汉云

杨汉云
 
        排弹靠的是勇敢
 
        杨汉云,湖南省湘潭县人,1964年春天应征入伍, 1965年冬天,带着祖国人民的重托,来到抗美斗争的最前线——越南。
        就在入越的第一天,他亲眼看到了美国飞机对越南的城镇、村庄、交通运输线倾泻罪恶的炸弹,给越南人民带来了灾难。一路上,杨汉云的心情怎么也不能平静,恨不能马上投入战斗。部队刚一住下,他就向排长写了报告:“如果有抢修任务,请让我们班第一个上去。”
        不几天,美国飞机在他们管区进行了轰炸,还扔了不少定时弹,其中有一枚落在离铁路桥仅有三四米的地方,严重的威胁着行车的安全,必须立即排除。当领导把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他们班时,杨汉云高兴极了,心想:领导把这出国第一仗交给我们班去打,这是党对我们的莫大信任,我们一定要初战必胜,为“五个伟大”增光,为越南人民报仇!
 

二团出征宣誓
 
        他把排除定时弹的任务和意义给班里同志一讲,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上第一班,有的同志说:“人生能有几次搏,这第一次搏可不能拉下。”还有的同志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现在正是考验我们听不听毛主席的话的时候,我们坚决要上。”
       杨汉云再三给大家讲清革命工作也有个分工,才勉强留下一人看家。他把参加排弹的同志分成三个组,准备轮流挖。可是,分组时,大家都想编在第一组,好上第一班,互不相让。同志们这种见危险就上的精神,使他又高兴又感动。他想,自己是共产党员、班长,起模范作用和先锋作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对大家说,挖定时弹不是那一个人就挖得出来的,大家都轮着上,但不能一齐都上去,总该有个先后。好不容易把二三组的同志安排在隐蔽处,他便同排长和战士熊良太去探定时弹的位置。       
        来到定时弹坑边,只见一个黑糊糊的洞,用手电筒一照,足有好几米深,根本不像电影里那样定时弹的尾巴还露在地外面,这家伙在什么地方,要好久才能挖出来呢?为了探清定时弹的位置,杨汉云下弹坑去了三次。
        第一次,排长和熊良太使劲拉着他的手,以为就能探着,因为思想上缺乏准备,一下子滑了下去,吓了一跳,忙招呼排长把他拉上来。这次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他意识到是“怕”字在作怪。想到接受任务时的决心,想到同志们企盼的眼睛,暗暗骂自己胆子小不争气,于是,鼓起勇气第二次下去。
        第二次,他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找来一根竹竿,把竹竿的一头交给排长,抓住另一头慢慢地向下滑,当整个身子滑进坑里时,还摸不着底,心里一乱,就担心下得去,上不来,便又连忙爬上来了。上来以后,排长让他休息一下,说罢,两个争着要下去。看到这些,杨汉云感到非常惭愧,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冲不到顶呢?说穿了就是怕死。这时毛主席关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教导在耳边响起,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他想援越抗美就要有个“抗”劲,干世界革命就要有个“闯”劲,就是定时弹爆炸了,也要扑上去。于是,他拉住排长恳切地说:“让我下去吧!我下去了两次,有点边了,这次探不着我就不上来。”他找来一根炸断的电线捆在腰上,义无反顾地下去了。

 

 
        这次终于到了底。可是弹道又斜又滑,脚也站不稳,身子转不过弯来,一动,泥巴就哗哗地往头上掉,心里又有些紧张,担心土会不会坍下来,定时弹会不会爆炸?他想,自己来越南是干世界革命的,就是死了,也是死在世界革命最需要的地方,能像白求恩一样光荣献身,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想到这里,心里坦然了:“如果要炸,就在我干的这一阵子炸吧!”
勇气上来了,“怕”字跑掉了。他一个劲地在坑里摸,终于找到这枚定时弹的位置。位置摸清了,于是开挖,捆绑,引爆,清除了行车障碍。
        要使同志们都勇敢
        1966年4月27日,杨汉云又接受了排除定时弹的任务。这时,他已是副排长了。排里刚补充了一些新兵,接受任务时,他有两个想法:一是觉得自己干了一场,生死关头没问题;二是排里大部分同志是第一次参加排弹,能不能带好大家完成这项任务呢?感到担子更重了。这次有两枚弹要排除,开始是六、八班各挖一枚。平均使用兵力,进度不快,而六班的那一颗距铁路近,威胁铁路和行车安全大,是主要矛盾。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杨汉云把六、八班集中起来编组,来个突击式的流水作业,先挖距铁路近的一枚。这样,即使是两枚都爆炸了,损失也小一些。再说,把两个班集中起来使用,虽说每组仍然是三个人,但每一组休息的时间增长了,作业时突击力量也相应的增加了,可以争取时间早一些解决定时弹对铁路的威胁,早一些通车。
 

行军途中
 
        但是,这枚定时弹钻得很深,越往下挖土越粘,地下水也多。又是水又是泥,铁锹使不上劲,铁镐挖下去也好不容易拔出来。同志们都泡在泥水里作业,一面使劲的用菜盆端水,用铁锹、铁镐掏泥,工具不好使,就用双手去扒。新战士龙发环为了让战友多休息一会,让自己多承担一份危险,他一次顶了两班。战士严荣喜拉肚子,杨汉云一再让他去休息,他就是坚持着不上来,坐在泥浆里掏,拉也拉不上来。战友们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给了杨汉云极大的教育和鼓励。原来自己低估了群众的力量,现在才真正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杨汉云领着同志们是下午4点钟吃了饭出来的,因为排弹现场距住地很远,所以他对炊事班的同志讲:“不要送饭到现场,我们挖完了再回来吃。”没有想到挖了十多个小时还没有挖出来。这时,同志们又饿又累。在这困难的时候,别人轮流换班,杨汉云是连轴转,边干边指挥。不一会,挖到了定向器,大家正高兴。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猛烈的震动,霎时浓烟、泥土冲天而起,好多碎石块和稀泥落在大家身上。杨汉云一看,是八班原来挖的那颗定时弹爆炸了。他想:这些炸弹是一起扔下来的,那枚炸了,这枚也可能炸,心里不禁怦怦地跳了几下。他考虑到应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于是急忙喊:“快跑开,待避一下!”心里想越跑得快越好,上面两个同志起身跑开了,他也赶紧爬出了弹坑。刚想跑,觉得不对劲,弹坑里还有一个同志没上来,自己怎么能够拔腿就跑呢?共产党员应该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于是转过身来,一把拉起了正在往上爬的那位战友,和他一起离开了弹坑。
        过了一会,这枚弹并没有爆炸,还上不上去呢?毛主席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难道那枚定时弹爆炸了就把我们吓倒了吗?不!我们是毛主席的战士,我们不怕定时弹,不怕牺牲。为了胜利,就是牺牲了也值得。于是他们又上去了,大家越干越起劲。这次排弹共挖了15 个小时,杨汉云也顶了15个小时的班,终于和大家一起把这枚定时弹排除掉了。

 

 
        活着干,死了算
        继前两次排弹以后,杨汉云又参加了两次排弹。第三次是在1966 年9月,第四次是在1966年12月。这两次排弹同第一次排弹时间相距1 年左右,杨汉云好像长大了许多。他为排弹,想出了许多绝招。
        杨汉云带领同志们排除的第四枚定时弹,是美机轰炸时,投在安沛车站附近的炮兵阵地上。炮兵没有排弹经验,他们找到十一连连长张林,请求帮他们排除这枚定时炸弹。
        杨汉云带着两个班前去排除,挖了七八米深,炸弹尾部露了出来。杨汉云说:“拆!”大家也同意。他和八班长钻到弹坑里,去拆卸炸弹的引爆装置,当拧着引信的时候,突然从引信管的小洞里跳出了一节弹簧,顶住了他的手掌。这一跳不打紧,他的心也跟着一跳,他以为是拧着了撞针的弹簧部件,有可能要爆炸。他紧握弹簧不敢松手。心想,要是炸了,只能炸我一人。“快跑,八班长,这弹簧有问题。”当八班长爬上弹坑,跑到安全区后,他才松开手跑了出去。
        他俩跑出去,等了好一会炸弹仍然没有爆炸。他想,前三次这定时弹没有炸死我,我已经胜利了三次,没有啥了不起,老子活着就干,死了就算,定时弹就是老虎,咱也偏要到虎口里去拔牙,看是你吃掉我呢,还是我干掉你。他从待避处爬起来又要去拧,一下给八班长拽住了。八班长说:“排副,你是个领导,我不同意你那样蛮干。”八班长的话提醒了他,他也觉得欠冷静。想了一想,他立即跑到兄弟单位借来一根三四十米长的麻绳,把麻绳的一头系在炸弹的弹簧上,和八班的同志拉着另一头就跑,直到把弹簧拉断了,炸弹还没有爆炸。这下怎么办好呢?引信部分没有卸开,是卸还是不卸呢?如果没拧好,碰上了撞针怎么办?
        “干革命就不能怕冒风险,拼着命也得完成任务。”于是顾不得再考虑什么,又钻进了弹坑。使劲一拧,终于拧开了盖子,从中拿出了一个小钢珠和引爆药。随后,又想办法把定时弹捆住,大家齐心合力把它从坑里拖了出来,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它“开肠破肚”,从中取出了两百多斤美国造的炸药,连收条也没有打一张就挑了回去。

 

 
        四次排弹,锤炼了杨汉云的赤胆红心。他说:革命分工我挖弹,我就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去挖,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样,才有资格当好“五个伟大”的代表。
        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党委根据杨汉云排弹的英勇事迹,给他记二等功。他多次参加团、支队,铁道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作大会发言,四次幸福地见到毛主席。1967年9月30日,参加国庆招待会,第一次吃国宴并近距离的见到敬爱的周总理主持大型国务活动的风采。国庆节那天,登上了观礼台,和许多参加国庆观礼的代表的照片登在10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回首往事,“我心中多么幸福、多么自豪。”杨汉云说。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