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三)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后续三)
 

  怀念东风农场老连长--昂胜权
  昂胜权同志1964年12月至1970年8月于总字511部队服役,1970年7月任铁道兵十三师62团3营14连副连长,1970年8月至1974年11月于89213部队服役,1971年于总字511部队东风农场任生产连连长。

  横跨农场六百亩,

  扛锄来回几度闻。

  正是湖州秋气爽,

  东风回首又逢君。

  在东风农场600亩土地上,天天都可以看到一位高大的身影,肩扛锄头,来来回回这里看看,那里挖挖,这块地的水位多少,那块地的草需要翻松了,西边的电机房该修了,东边的坝基该加固了,饲养班的母猪又下崽了吧!这里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留下他温馨提醒,留下了他的嘱托,他就是我们年轻时代的连长--昂胜权

  光阴荏苒,时光匆匆,转眼就是2018年秋季,我们又在东风农场重逢,五十个春秋轮回,我们都老了,此时此刻,我们紧紧地拉着手,一幕幕青春时代又展现在眼前。

  


 

       爱惜盘中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望着一片丰收的景象,昂胜权连长又来了,看到晒场上打下的金灿灿的稻谷,他乐得合不拢嘴,他对我说:“交给你一个任务,检查每一堆打下稻谷的草,是否还留着能打下的颗粒,该翻工的还要重新打一遍”。

  当时,我是这里的保管员,我也和大伙儿一起,在繁忙的季节加班加点,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年48万斤稻谷奋斗。

  昂胜权连长爱惜盘中餐,在我们连里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发现泔水上漂浮着几片肉渣,就小心翼翼捞起来,放在一个大盘里,把全连集中起来,让每一位战士过目’“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们在田里劳作辛不辛苦,你们知道我们碗里的饭,碗里的菜,碗里肉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古人都知道粒粒皆辛苦,你们脸朝黄土背朝天,难道就不知道辛苦吗”?一会儿,他叫来了事务长李祖青,“把这些肉片加在今天的菜里炒一炒 ”。此后,我们每个战士不再随便浪费粮食了。

  爱民模范

  一个军营湖滨座,

  四方百姓入围来。

  窗含浙北千秋水,

  门对中村万户排。

  我与昂胜权连长在东风农场绕了一圈,步入了中村一个百姓家,此屋原是我们的邻居,当进入她家中,主人热泪盈眶又是让座又是泡茶。昂胜权也嘘寒问暖:“灶里还烧稻草吗?还用煤油灯照明吗?还吃河水吗?还有人出现‘大腿病’吗……”?
 


 

“没了没了没了”主人家指着一家又一家新居说,“现在家家户户用电器用煤气做饭,点上了电灯,吃上了自来水,再也没有大腿病了”。

  原来这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是用稻草作为燃料,我们农场每当一个季节收成下来,都要分配许多稻草给边上的人家。让昂胜权连长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孤寡老人、五保户、驻村知识青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105亩那头有一位麻子脸郭姓的知识青年,他每年每个季节都能拿到昂胜权连长的稻草批条。有一个五保户,也是孤寡老人,她家的燃料都是靠我们连队提供。有一次,当我挑稻草到老人家中时,她跪着千恩万谢,我告诉她,这是连长昂胜权让我送来的。她连连说,“谢谢昂胜权!谢谢昂连长”!

  百姓防护工

  千户村庄围着坐,

  一家失火百家同。

  千门草舍何防火,

  一个军农派护工。
 


 

       在我们的营房边上,原来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住草房,点的是煤油灯,烧的是泥煤和稻草,这样的房子很容易着火,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家家户户相连,一旦着火,全村都处在火险之中。

  我们农场坐落在太湖之滨,这里没有消防部队,我们成了即是生产连,又是名副其实的消防部队,每当发现火情,昂胜权连长就敲着脸盆,大声呼喊:“救火啊!救火!火光就是命令!冲啊”!

  每当当地老百姓看到我们这些穿着军装的救火队的到来,都向我们伸出大拇指,有人还问:“你们是消防部队吗”?

  领头的昂胜权连长点点头:“是!我们也是消防部队”!

  昂胜权连长也因为救火,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荣立三等功一次。
 


原东风农场保管员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人。我们和当地老百姓住着一块宝地,吃着太湖水,军队与这一带人民心连心,成为了一家人,我们的连长昂胜权也成了人人传颂的爱民典范,成了这一带百姓的防护工。

  

       

       侯荣华:1969年入伍,总字511部队东风农场战士、保管员,荣立2次三等功,出席湖州嘉兴地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一次,于1974年3月退伍。2007年参加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共青团委员会、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的全国包括台湾11所大学征文大赛获二等奖,获福建省委宣传部通报表彰一次,在国家有近30个发明专利和数十个实用新型专利。

  2023年中秋节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