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隧道里的诗意人生(3)

  

图片

  2016年7月17日,中铁高新工业旗下的中铁装备集团郑州TBM车间里,专为白城隧道量身定制的“蒙华号”盾构在闪光灯前掀起“盖头”。人们发现,它块头很大,长得也颇为独特:为了适应铁路隧道的倒“U”型断面,也为了节省开挖面积,它的“嘴”(掘进端)上长着9个牙齿(刀盘),远看犹如一只马蹄。它长118米、高11.9米、重1300吨。2016年9月13日,长途跋涉近2个月后,马蹄形盾构运达白城隧道。申志军面对这“巨无霸”,心说,马蹄哒哒,就看你的了。

  2016年11月11日,一名年轻的盾构司机按下启动按钮,盾构刀盘缓缓转动,轰隆隆的“马蹄”声由地下传出,白城隧道盾构之旅正式开启。它赴命来到蒙华铁路线,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不负使命,向前……向前……

  创新很多时候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面对新事物,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把创新真正转化为一项伟大成果。

  凡事都没有一帆风顺,就在这庞然大物刚刚掘进百米时,管片开裂剥皮了。现场的专家们通过新材料实验得出合理配比,控制浆液凝固时间,问题很快解决。

  这天,申志军接到报告,“盾构机速度下降得厉害,增加掘进推力也不起作用了。”中铁四局白城隧道分部技术负责人谢飞已经赶到操作室,看到操作显示屏显示最大推力达9200t,同时底部4#、5#、6#刀盘几乎无扭矩,且盾构姿态出现上浮迹象,掘进速度几乎为0,渣土中大块老黄土及结合块增多。现场工作人员认为是添加了膨润土改良,刀盘被糊住而导致掘进不动的问题,他们开舱后却发现,刀盘正常。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申志军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公司领导会同西南交通大学、地勘院、中铁装备成立专家组来到现场。问题找到了,开挖地层变化及底部盲区是掘进困难的直接原因。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通过做模拟实验,在土舱底部5、7点钟位置增加圆锥形分砟器,增加4、5、6号刀盘开挖直径,优化方案,马蹄声又重新响起。申志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是啊,虽然在研发阶段,研发团队设想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真正在掘进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把问题解决完了,才实现了贯通。
 

图片
 

       ​让我们看看申志军清晰地记在本子上的记录:

  2016年7月17日,蒙华号下线;2016年9月13日,主机大件,进场组装;2016年11月11日,正式掘进;2016年12月31日,掘进里程突破200环;2017年1月20日,掘进里程突破500米;2017年3月7日,掘进10环、拼装9环;2017年4月1日,掘进里程突破1000米;2017年4月7日,日掘进11环、拼装11环;2017年8月8日,日掘进12环、拼装12环;2017年8月25日,掘进里程突破2000米……

  “蒙华号”仅用440天就完成隧道全线3345米掘进任务,速度是传统矿山法的5倍。盾构不仅克服了新黄土土质疏松对隧道掘进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安全穿越了高速公路、输油输气管线、浅埋层等重大风险源,还创造了最高日掘进19.6米、最高月掘进308米的纪录。

  马蹄形盾构机的成功应用,不仅是我国黄土隧道施工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我国重大装备行业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一次实力证明。

  “蒙华号”,申志军叫它老伙计。它的到来,使得施工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噪音、污水、粉尘都没有了。这哪里是人们记忆中的隧道啊,这样的环境多么舒心。他望着老伙计,心里冒出一个词,优雅。此刻他的思绪飞出去很远。

  他想起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靠人力肩挑背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何其艰险;成昆铁路沙木拉达隧道,修建过程千难万险,多少鲜活的铁道战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百年铁路建设史上一代代铁路建设者,用智慧、汗水和鲜血铸就了一条条钢铁巨龙,承载起了民族复兴的铁路梦,成为国家发展的开路先锋。

  无数铁路建设人希望铁路工程建设能够早日实现更加安全、高效,施工技术能够更加简单,作业环境能够更加舒适的梦想。

  他走出洞外,此时是大好春光,无定河边,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而在黄土下十几米到八十米,“马蹄”声由地下传出,一派和谐景象。他突然萌生了喝咖啡的冲动。

  2017年5月10日,一个让世界震惊的创意诞生了:盾构咖啡,隧道深处咖啡香……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