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第二十九期 荒原扑灭(下)





 
 
 
        当天下午二时许,我们二班正在113公里处执行嫩林铁路路基护坡任务,突然通讯员小蒋气喘吁吁地跑来说:离我们连五十多公里的樟岭发生了森林火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停工,回连统一集合乘车去参加扑火任务。
火情就是命令!我们快速返回连队。约三时,连长将我们集合在操场,急切地给我们讲述了扑火知识、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并进行政治动员。
        自从1965年火烧团部亊件后,“火场就是战场,火情就是敌情”!“明知火烧人,偏向火海冲”已不知不觉成了干部战士的座右铭。现在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为了保护这片原始森林,拼死拼活也要扑灭。我们登车时,满载七连战友扑火的汽车、还有送团机关扑火人员小型车,也先后驶过我们八连门口向火场方向驰去。在七连的人员中和我同乡的四川籍战友张永刚,还高声向八连熟人招呼:“扑完火回头见!”
        随着挤满群情激昂战友的卡车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出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声中启动了。途中又有几名步行前去扑火的战士爬上来。一路上,毛主席语录歌曲唱了一首又一首,歌声高过一浪又一浪。战士们特别是新战士脸上堆着笑,他们不知荒火怎么样,大家只感到跃跃欲试。谁英雄谁好汉,扑火场上比比看。就这样,不知不觉我们就抵达了目的地。
        队伍选择在一个相对树少,草浅的地方停了车。营长李兆明不等队伍全部下车,就领着营部的队伍率先进了一片荒甸子。随后依次跟着六、七连、八连的队伍进入这片原始荒林。大家踏着年复一年积下来的厚厚草甸子、树叶,拨开齐腰的荒草、树丛、以急行军速度向荒火扑去。我们八连的队伍在离大火约200米外刚停下,大火就向我们扑来。说时迟,那时快。连长候振升马上命令我们向火头迎去。战友们象猛虎下山一样扑向火焰,举起事先准备的树枝、铁鍬等工具扑打、开挖防火道,不一会,100多米的火路就被我们制服了。

 
 
 
        约五时半,我们移防到新的灭火地段,刚到地点,突然狂风大作。火借风威,快速地飞跑起来!那时已接近夜晚,冲天的烈火映红了天空。百米内照得通明。有经验的老战士见火势太猛,建议先烧出一条安全防火道。连长当即采纳。不一会儿,一块几十平方米的火道刚烧出,风向突然变了,大火从三个方向扑过来。侯连长高声命令:“都撤进火道!”我们刚集中到狭窄的火道里,烈火就逼近了,火焰窜起二、三丈高,随火而来的大风卷起滚滚灼浪。荒草、荆条、树叶爆燃发出的哗哗啪啪声震耳欲聋,四周顿时成了一片火海!连长又喊:“快脱下棉衣蒙住头,蹲下!”荒火围着我们肆虐逞凶,几分钟后又如脱缰野马向西奔去。不一会儿,前方100米处传来了呼喊声,连长命令我们二班去探看情况。而他自己却领着连里其他干部战士投入铲防火道紧急任务去了。我们没跑多远,愣住了,在逐渐远去的火龙映照下,前方焦土上竟然坐着黑糊糊被烧伤的俩名战友,他们头发已烧掉,滿臉起了水泡,手上紧握着铁锹,身旁刚开出一条防火道,显然刚与大火搏拼完。看样子,伤势很严重。快救人吧!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急步跨近一个重伤员。我在王班长的帮助下,把肿得如同橡皮一样鼓鼓的战友驮到背上,让他身子尽量前倾。班长托扶着他的背,才勉强使他在我的背上趴住。我们绕过大大小小障碍,大步向伤员集结点奔去。他的头不时碰在我的后脑勺上。随着我迈步的颠簸,他嗓子里不时发出咕咕的痰鸣声音。嘴角流出的白沫伴着我的汗水一起往下流。到达集合点,王班长与我一起轻轻地把他放到垫着棉被的草地上,又飞快脱下棉衣、绒衣盖上,随后招呼团部的迟医生进行抢救。然后,又跑回协助同伴救助另一名伤员。

 
 
 
        待把二名伤员全部送到集结点交给医务人员时,夜已很深了,大地此时漆黑一片。这时我们才感到与连队失去了联络,怎么办?正在忐忑不安时,连长派通讯员来找我们了,他告诉我们:荒原没有路,车也过不来,让我们对着远处公路上车灯方向走。我们在火烧过的狂野上高一脚低一脚,遇着结着薄冰的洼地,我们也照直淌过去,就这样不知走出多少里。我们双脚泡在湿鞋里,身上只剩秋衣,在寒夜里,居然没觉得冷。大家一心想快点到达车旁,赶上连队。
        经过近一个钟头的摸爬,终于到达了公路。而连长和部队却又去了新的火场,与火继续拼搏了。
班长马上命令我们上车,追赶部队!不!追赶新的火场。在汽车上,我脑海里再次浮现刚才火苗扑面的情景和几位战友与火搏斗受伤的现场。这些战友叫什么名字?该没有张永刚吧,他们宝贵的生命还能继续延伸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适用他们该多好啊!想到这里,突然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高声说:“司机同志!开快点吧。”
        经过两天的拼死博斗,凶恶的荒火终于被扑灭了。在团、营总结大会上,我们连队及连长候振升受到表彰,我也被评为先进个人!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然而当年惊心动魄的往亊总是难以忘怀!
 
 
当年盘古河边的原始森林

                                                                     2021.12.23于科尔沁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