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我从桥梁底檐穿过



【原创】我从桥梁底檐穿过



铁四师十六团五连 杨正兴

  

【原创】★ 铁道兵的故事

  在京原线上,由五连前往三连途中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横跨这条河上的铁路桥属于我们一营所建。

  由于工作任务需要,我曾多次从这座上通过。桥虽然不长,但是他有我最难穿越的一次特殊经历。

  近五十年来,这座桥总让我忘记不了当年所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这项难忘任务就像是昨天一样清晰再显。

  正是我当兵的第二年,在这座桥梁的加固中,有我青春时期洒下的汗水;有那身受酸痛的忍耐;还有那超出人的极限的挑战……那就是我在这座桥梁底檐下摸爬滚打的艰难过程。

  一九七二年的初冬,一营管辖京原线一段的铁路桥梁早已铺架完工。按设计要求,桥梁架好后,大梁与桥墩的连接处需要焊接加固,以防通车后大梁松动。

  记得是一天上午,时任连长王秀奎突然来到十班,他站在进门处打量了一下班里的几名电焊工。当即,连长指示班长邵福海说:这个任务就叫杨正兴去,正适合他干。他还着强调:必须保证自身安全,不得麻痹大意,不许出任何问题。

  当天中午,连长要来汽车,派来二班甘恩佑战友专门为施工发电。我们和司机一同四人由邵福海班长带领,挂好两轮汽油发电机,行驶了一段从未走过汽车的路,全是鹅卵石赶马车的路上,拉着发电机一歪一扭地来到桥下的河滩边。

  为了争取时间,必须在天黑之前完工。班长邵福海从发电机线盘上牵出几十米长的电焊线飞快地拉到了桥墩及搬去钢板。甘恩佑很快启动了发电机,待水温上来及时按我需要的电流送来电。大家都为我进入桥梁做好了战前准备。

  我从桥梁(西头)一端爬坡进入到了桥墩上,一眼望去那直通通、空而无底的桥梁内,我不敢正视这桥下的河面。这是我第一次亲历高空负重险峻难行……同时面对眼前和身边、脚下的如此狭窄处境下能不能完成任务,心里没有底。直到这此时我才明白,连长把我作为最佳人选的考虑是因为我的个头小相对于个头高大的人更有利于安全。

  进桥梁内焊接操作的主要危险性有:一是桥梁内的空间高度约60公分,二是底檐相距约50公分,三是底檐只有十几公分。又不能直腰伸腿和行走,稍不留神就会掉入河中。尤其是在桥梁内焊接操作,完全靠自己去掌握,即无人协助,也无任何安全保护措施。兴好我有不惧怕高空作业的先决条件。

  进入桥梁的工作已准备好,我卷缩成U字形的身子,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的情况下,叉开两腿超过50公分踏在十几公分的大梁底檐,还随身携带几十米长沉重的电焊(龙头)线,身背钢板等移步进入桥梁内。按照设定好的桥墩与桥梁相对应的预埋铁快上加焊一块钢板。

  北京的初冬,冷风吹向桥梁里呼呼作响,有时人也被吹得晃动,为不影响焊接质量,我将背部顶紧桥梁上檐,保持施焊的稳定性。越往前焊电焊线越长就更重,额头上的汗珠滴落在桥下,迅速地溶入了河水里。身处桥梁狭小空间,无路可退,只有咬牙坚持焊完所有的连接点。

  邵福海班长一直在桥下不断的提醒我:千万要小心,要注意,坚持就是胜利!

  由于在桥梁内蜗蹬了几个小时,不能直腰伸腿。把所有固定点焊完爬岀桥梁时,整个人当时已经无法站立行走,班长赶快扶我慢慢起身。我们圆满的完成这次桥梁连接加固任务,安全地回到连队。

  连长得知后赶来看了看,只见他面带笑意,虽然没多说什么,但我们觉得他对我们完成任务是肯定的,这使我倍感欣慰,小有成就感。

经过这次的磨练,为自己在今后的电氧焊的技术操作打下了基础,对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去克服和应对增强了信心。

杨正兴战友在北京曾经参入焊接的铁路大桥(一营四连杜厚国拍摄)

该桥的远景。(照片由一营四连杜厚国提供)

  一段“难以穿越经历”,记录了作者一件难以忘怀往事……作者以朴素的词汇讲述了没有安全措施,没有后备支援,在狭小的空间独立作战的惊险故事。

  “寒风凛冽…青春的汗水融入了河水……身体憋屈的酸痛……以及超越人类极限的挑战…”充分体现了铁道兵的克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该文章聚焦准确、文笔流畅、干净利落,读来口口有肉,耐人寻味!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推荐/点评:耳 顺

2020.12.9.武汉

       编辑/整理:刘汉林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