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第七章(一) 【纪念援越抗美六十周年】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第七章(一)

  【纪念援越抗美六十周年】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姚尚明

  第七章:战地苦与乐(一)

  一 “大鹰”、“导弹残骸”及“飞机毛”

  一只深灰色的大鹰从东北方天穹斜掠下来。倏地,人们才发觉它并非大鹰,是架小飞机,滑翔降落在外合西北侧的一座山头。

  人们习惯于那些隆隆作响,直上直下的银灰色的大飞机,对这小家伙并不在意。

  中国援越部队的雷达荧光屏上早已显示出亮点。雷达兵犀利的目光,从中越边境的云南上空一直跟踪到安沛省外合地区,突然亮点消失。

  有消息通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在云南个旧地区上空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该机向下滑翔,已越过边境,向越南西北部方向坠落。

  驻在安沛省外合地区的铁二团四营高机连两名观察哨警惕地观察着西北方向,突然这架徐徐降落的小飞机进入了他们的视线。阵地上一阵欢呼:“看见了,像大鹰,哎呀,落下去了。”

  排长李天福取出指南针,对准小飞机坠落的方向,指针指示为北方,角度15度,目测距离约10公里以上。

  在十多公里以外的亚热带丛林中,要找到这架小飞机,难度可想而知。

  副班长颜可达、谢永锋,战士夏仲禄和刚刚送饭到阵地的一名炊事员,经排长批准,组成搜索小组,每人携带冲锋枪和砍刀,立即向小飞机坠落的方向奔去。

  没有向导,指南针就是向导。搜索小组组长颜可达拿着排长交给的指南针,沿北方15度角一直向前。跋山涉水。骄阳似火,4个人大汗淋漓,出发前匆匆忙忙,没有一人带水壶,这时每人的喉咙像在冒烟。跑了一个多小时后,就开始隔10多分钟就稍停一下四处瞭望,看看有没有可疑目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正前方山头一团白色的降落伞印入大家的眼帘。4个人似冲锋一般登上山头,来到了小飞机旁。

  小飞机的降落伞没有完全打开。坠落时发生剧烈撞击,使10米来长的机身拦腰折断。汽油味还很浓烈。“怎么没有飞行员呢?”颜可达察看机舱后,没有发现飞行员的踪影,像是自言自语,又象是在提醒大家。他们立即分散开来四处搜寻,一个多小时并没有发现可疑的足迹和有价值的线索,于是又转到小飞机旁,研究处置方案。

  很显然,4个人是势单力薄,颜可达决定:立即派夏仲禄和炊事员回去报告,他和谢永峰在此看守。

  深夜11点,4营副营长毕凤富带领16连一个排赶来增援。大家七手八脚,用麻袋包包捆捆,把小飞机主要部件扛回来了。

  长年累月蹲山沟,打山洞,搞施工,现在又穿着蓝色便服援越抗美的铁道兵战士,第一次见到这么小巧的飞机,好生奇怪——它能飞一两万米高空,不用人驾驶,还能侦察地面情报?

  过去只是传说,在报上偶尔介绍过,今天竟然落在咱们手中!

  大家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消息不胫而走。

  很快,越南地方政府和越北军区就派人来交涉,提出:这小飞机应交给他们处置。

  “这哪行?!”战士们看看这小巧的侦察机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中国空军打下来的,也是我们拣到的,应该归我们。”

  指战员们把这看作宝贝,稍有空隙,这群人来看看,那帮人来瞧瞧,都想看个新鲜。

  情况汇报到了一支队指挥部。主任龙桂林和其他领导觉得这是涉及中越关系的大事,要求铁二团领导慎重处理。

  深灰色的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安放在部队驻地。成了战士们业余时间的主要话题,大家叽叽喳喳的议论着。

  “这么轻巧,它里面肯定拍摄了许多中国军事、经济情报!”看这个战士的表情,就像要立即伸手把美国佬拍摄的情报胶卷抠出来。可是他们修铁路可以,对于这高技术的电子玩艺儿都是门外汉。

  “咱们陆军顶呱呱,空中力量不行!美国佬就依仗空中优势,耀武扬威!”

  “妈的,还没听说咱们有这玩艺儿!”

  “咱们运回国去,让空军老大哥研究研究!”

  “培养飞行员不简单,听说过去的一个地主还养不起一个飞行员。不用飞行员也能侦察,那有啥子不好?!”

  “对,把它弄回国去!”

  “弄回去。”

  士兵们把它扛上了解放牌大卡车。

  据说这事很快报到了越南国防部。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元甲正在理发,听说中国军队扛去了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心里很窝火,突然吼了一声,理发员赶紧抬起手腕,还是留下了一条痕迹。

  武元甲是不是在理发时因窝火而大吼,无法查考,也许是演义。但武元甲部长确实有话,通过越北军区的领导传达给了中国援越部队一支队的领导。

  龙桂林主任等一支队的领导劝说部属:“我们中国军队是来援助越南的,要尊重越南政府,尊重越南人民军,入越部队的纪律就规定不争俘虏,不争缴获。”

  战士们只好悻悻地把小飞机从解放牌大卡车上抬了下来……

  不过,说是不争缴获,也有例外,比如有一次某连战士扛回一块苏联导弹的残骸,就没交出去。

  那时苏联有个导弹营在越北地区,他的机关就和我们二团嘉林指挥所同驻一个大院,但以中线为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们的人员行踪很是保密,但也常与我部的车辆在狭窄的公路上相遇错车。有时还打个招呼,有时互相顶着不相让。越南政府和人民军在安排活动和部队行动路线时,尽量避免中苏人员会见。

  那时,中国天天在喊“打倒苏修”,把苏修当作最危险的敌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在国内重大场合的讲话,都要提及反修问题。在援越问题上,常被提醒,不要上苏修的当。

  特殊年代的敌我友关系,交织在越南这一特殊的国度。

  中国援越部队接连不断地打下美国飞机,可苏联导弹营在越北跑来窜去,不但没打下多少飞机,有颗导弹竟然栽落到越南的一个村庄中爆炸。还有一回,中国援越五支队的几辆满载物资的车辆行驶在越北山区,得到警报,美机临空,他们马上驶入一片树阴下隐蔽。可是谁能料到,美国飞机不炸别的,直冲着这片树阴轰炸,车辆和物资在爆炸声中焚毁,人员受到伤亡。

  人们感到莫名其妙。

  后来才知晓,苏联的导弹营刚从这里撤走。美机是冲着导弹营来的。

  中国人对苏联导弹营没好感,反有所厌恶。说它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前面说到二团的同志扛回一块苏联导弹残骸,是苏制导弹发射失误,偌大的一块残片落在中国部队驻地附近,上面还有许多电路之类,部队将它藏起来。

  有人找上门来查问,部队说没见到。后来有人说这是块“萨姆Ⅰ1”导弹残骸。

  拣“飞机毛”(对飞机残骸的戏称),是各个连队突击小组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轰炸——抢修——排弹——备料渐渐形成规律,一般白天安排大部队休息,少部分备料,晚上抢修,班排小组也有白天执行任务的,主要是为晚上抢修作准备。在潮湿、酷热的环境下,夜晚相对凉爽一些,更主要的是相对安全一些,白天的例外是拣回“飞机毛”,一旦敌机被击毁,便有突击小组迅速出击寻找,首先是撬到飞机标号牌,以证明击落有据。其次是将残骸扛回驻地,以便派上各类用场。战士中有各种技能者,将美机残骸这种很好的铝合金原料,加工成梳子、象棋、书夹、笔筒、图章等生活用品,加工成“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万岁”等标语牌。加工成精美的毛主席像章。加工成精制的玩具手枪和各种美机模型。有的工艺之精湛,技术之高超达到了精美绝伦、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爱不释手,让人赞不绝口。战士们都以有这样一件纪念品感到高兴。“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因而“飞机毛”制品一度风行整个战区。九连四川邻水老兵熊兴国就是飞机毛制品的“武林高手”,他先做好模型,接着把残骸放在炉子上熔化,先铸造出语录、像章、各类飞机的毛坯,然后进行精加工打磨。一件件漂亮的“飞机毛”制品就在熊老兵的巧手中诞生。连队不论老兵新兵,都有一两件作纪念。一时间,熊老兵成了“铸造专业户”。连队也支持他干这项有益的工作。给他时间、原料和燃料。当然也管“销售”。特别精致的,收上来一些,支队、团、营首长来连队检查工作,送一个作纪念。连队不论老兵新兵,对“飞机毛”制作的梳子特感兴趣,它精美小巧,轻便实用,还是送妻子或恋人绝好的礼品。

  那时总部还有一批专业人员研究敌机各种装置与仪器设备。拣“飞机毛”无疑给战士们带来了很多乐趣。但也有过令人尴尬的意外。

       1966年5月的一天,一架飞机坠落在越南永富省高大县高大乡大丁村铁二团十三连驻地附近的稻田地。飞机坠落时的呼啸声震耳欲聋,前半截斜插稻田已面目全非。十三连官兵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以为美国飞机被我军炮火击落,突击小组本能地冲向坠机现场。钻进驾驶舱就将驾驶员的手枪卸下,立即派人送往营部报告,副营长宋树勋、教导员李泮林接过手枪一看,是我国制造的“五四式”手枪。短暂的狐疑,使两位营里领导作出判断:美国飞行员怎么可能使用中国的“五四式”手枪?这情况有问题。立即给十三连打电话查问此事。原来这是越南人民军驾驶的一架米格21战机。而此时,一部分越南老乡已将十三连驻地围住,要求归还从飞机上拿走的物品。这使二团机关紧张起来。此事惊动了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和越南外交部。还派专人来作了调查。直至后来大使馆武官会见武元甲时,作了歉疚的说明,武元甲表示“这是误会”后才算松了口气。这件事后来又在内部作了通报,引起了高度警觉。这使人体会到:即使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对待涉及国家尊严民族感情的问题要十分慎重。这以后,拣“飞机毛”的突击小组首先要辨别飞机国别,然后才能动手。避免了类似不愉快的事件发生。

被我军击落的敌机残骸机翼,指战员们捡回来拍照留念、喜不自禁。

被我军指战员击落的敌机残骸

被我军指战员击落的敌机残骸


 

       援越抗美指战员用敌机残骸制作的各种精美的小纪念品:木疏、小手枪、小飞机、笔筒、象棋、毛主席语录牌、领袖头像,还包括铁二团宣传队用美机残骸附油箱制作了大鼓、革胡等,可惜因为年代久远,那面大鼓、革胡没有留下照片。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