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的往事(116):收获暖阳

 


 
每年一过了十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季风便由西向东一波接一波地袭来,使西海固迅速地褪去夏装的翠绿,快得都来不及换上金色的秋装。真仿佛一夜风骤起,千山树凋零,醒来时分,西海固的原野已经是满目枯黄了。
往年每到天寒地冻时节,漫长的冬闲便开始了。田间地头风萧水寒,已经不见往日里忙碌劳作的身影。农家小院却开始热闹起来,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倚门斜立,或靠墙蹲坐,东一言、西一语,家长里短地聊起天来。西海固海拔高,紫外线强,太阳晒在身上便格外地暖洋洋。没话的眯着眼半睡半醒地慢慢感受着阳光的温暖,有话的那话话儿便越拉越长,直拉得太阳下的影子从门前抵到屋后,才进到屋里盘腿上了热炕,把落下的话头拣起来再聊。热恋中的年轻姑娘小伙们却早没了人影,成双结对地不知又跑到哪里游戏去了。年轻人自有年轻人的天地。
冬闲的日月一直都是这样悄无声息地白白流淌过去。西海固无霜期只有短短的110多天,能下地种庄稼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五个月。大自然就是这样的不公平。一样的阳光下,南方的庄稼一年两茬三茬地在收获,西海固的庄稼人却有一多半的时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金贵的土地这么无可奈何地空闲着。西海固之所以贫困,这不能不也算上一条根源。
但是,好闲并不是西海固人的天性。恰恰相反,西海固人是勤劳智慧的,当国家扶贫项目进村到户之后,他们便没有了冬闲,又开始了繁忙的耕作,收获着冬日的温暖,收获冬日的阳光。
2003年,铁道部对定点扶贫的固原市原州区投入扶贫资金130万元,在黑城镇姚堡村修建起100栋温棚的蔬菜种植示范园区。温棚背阴处筑一道保温土墙,向阳处架一溜新型的拱顶钢梁,棚端盖一间砖混结构的工作间,比传统蔬菜大棚科技含量要高、受光面积要大的新型蔬菜温棚连栋成片,成为姚堡村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线,一下子颠覆了已经种菜二十多年的姚堡村人一年只有五月忙的传统种菜方式,变冬闲为冬忙起来。
走进村民谢兴旺的蔬菜温棚,一股温暖的湿气扑面而来,让我们立刻感受到冬日里暖阳的巨大能量。棚外寒风凛洌万树枯,棚内春意盎然一片绿。温棚种植的西芹正在收割,而收购的菜商就等在门口交易。谢兴旺告诉我们,铁道部帮扶他建了两个温棚,受益帮扶资金3万余元,每栋温棚种植面积0.6亩。今年他刚刚种了一棚西芹,一棚西红柿,都已经出棚上市,卖得正火!预计这一茬纯收入就一万二、三,全家4口人,人均收入3千多。他乐呵呵地说,仅一冬的收入就让全家脱了贫,要不了几年可就要先奔小康了。
村民郑奋强本来就是种菜的行家里手。黑城镇政府请来农业技术人员对姚堡蔬菜园区菜农进行温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他又掌握了蔬菜嫁接技术。在他的温棚里,我们看到他正精心地把黄瓜秧嫁接在南瓜苗上,嫁接之后的黄瓜根系发达,是普通黄瓜秧的10倍,还能有效地防止黄瓜枯萎病,提高50%的产量。再次来到郑奋强的蔬菜温棚时,果然他那一畔畔南瓜根上的黄瓜秧长势特别旺盛。我们夸他懂科技种植,他不无得意地说,好马、好鞍,当然还得有好骑手!温棚有了,种植技术跟不上,那不就白瞎(浪费)了铁道部的扶贫资金吗?
前些日子有媒体报道说,今年城里的冬储大白菜价格惨跌到几分钱一公斤,是近年来最低点。其原因是如今冬天的市场上,夏天的时令新鲜蔬菜样样都有,谁还储藏大白菜吃一冬呀?说到这儿,村支书王利林自豪地说,城里的新鲜蔬菜还不都是从农民的温棚里出去的?别以为城里人生活样样都比农村好,就吃菜来说,我们比城里人吃得还要新鲜、绿色、环保呢!
如今,姚堡村的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已经成为原州区特色种植的示范典型,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在2004年夏季原州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观摩会上,姚堡蔬菜种植园区作为观摩点,受到前来观摩的乡镇干部的一致好评。
走出温棚,那冬日的暖阳立刻又被肆虐的寒风骤然吹冷。我忽然想到,真不该抱怨一样的阳光不一样的收获呵!如今,阳光不是一样地被西海固人所收获吗?收获了冬日的暖阳,便为西海固人赢来了比过去多一倍的发展期,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啊。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