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铁道兵文化
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书画
铁道兵摄影
铁道兵诗社
铁道兵书刊
新闻聚焦
今日铁建
党建之窗
铁道兵历史
企业家介绍
企业介绍
产品推介
公益基金
组织机构
领导介绍
规章制度
铁道兵文苑
读报偶想
2025-03-06
作者:钮鲁生
浏览:
作者 钮鲁生
近日读报,看到一篇关于王震的报道。看后联想不少。在写联想之前,我先把有关王震的这篇报道转载如下。
王震在红星垦殖场
1970年7月,王震(左)在红星垦殖场与农民交谈
王震是开国上将,担任过新中国首任农垦部长等重要职位。1969年10月,王震和邓小平、陈云等一道被疏散到江西,王震被安排到红星垦殖场(今抚州市东乡区红星镇)。王震在红星期间,依然保留中央委员身份,但他没有“官威”“官样”。他初到红星,就对大家说:“从今后,不要叫我部长,叫老王,叫王胡子都行。”他还常对人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做官当老爷。”
王震在红星一般是乡村农民的打扮,喜欢穿布鞋。冬天,一件对襟中式棉袄。夏日,多着对襟白衬衫。春秋两季,穿或灰或蓝的中山装。一次,他的一件衬衫的袖口破了,场干部严章林看不过去,劝他换一件。王震瞪了他一眼,说:“换什么,好好的。”严章林没有办法,只好给他裁掉一截,弄成了一长一短的拐子袖。他穿在身上说:“这下好,我可以上台演戏!”哈哈大笑几声,把严章林也逗乐了。结果,另一只袖口也只得剪去,长袖改为短袖。
只要王震在家,他那间卧室兼办公室的房间里,总是人来人往。每次来人,王震一律用大壶热水招待。一次,工作人员朱兰贤说:“人家来客都要用小杯临时泡茶。”王震大笑:“自己人嘛,没有必要。我们这样做,既不会浪费茶叶,大家也方便,何必摆那号阔气。告诉你,过去我们国务院开会,茶叶放在桌上,谁要谁泡,一把茶叶留下五分钱,我们现在还不收钱嘛。”
王震出行,要么步行,要么乘坐一辆省里配给他的陈旧华沙小轿车。后来,因为这辆小轿车老出故障,维修成本高,就从北京调了辆用了10多年的吉普车。王震乘坐这辆车走遍了红星的每个角落。有一次,王震在路边看见一堆牛粪,停车却步,小心翼翼地把它捧撒到田里去,然后洗洗手、抹抹脚才走开。司机开玩笑说:“天下奇闻,坐小车的人捧大粪。”王震说:“这是顺便,肥料是粮食的粮食,作田的人哪能怕脏呢?”
王震是举家南下来到江西的。他把母亲和老伴安顿在抚州地区干休所居住,自己只身一人到红星,全身心扑在生产事业中,很少过问家事。有一次,老伴王季青打电话来红星找王震。王震外出检查生产去了。隔了一会儿,电话铃又响了,接电话的同志再三追问,才得知王震家中没了米。原来,王震经常邀请红星的同志在抚州家中吃饭,而他们就那么点粮食定量,怎么够开销?在家无隔夜粮的情况下,还是王兴(王若飞烈士之子)托自己的朋友从红星买了点米去。
1970年夏天,王震领导红星大力发展养殖业,可猪舍不足,简易猪栏的材料更是严重缺乏。王震想尽办法寻找建材。后来,王震甚至把抚州家门口的一个凉棚也拆了运到红星来。当时有人说:“王老,这凉棚夏能遮阳,冬能挡风雨。眼前大热天的……王季青同志年岁也大,需要这个。再说,这凉棚的几根竹子也解决不了大问题,还是不拆吧?”王震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老伴是会支持拆的,作用是不大,有一根是一根。”
王震对自己很苛刻,但是对红星却很慷慨。他将自己一件心爱的毛衣送给了场领导徐文甫,把一座微型自动闹钟转送给了红星畜牧师李汝庆,把一些器械送给了红星医院。后来,王震还把一架价值不菲的录像机赠送给了红星。
王震离开江西后,红星人民曾多次去看望他。有时出于对老部长的爱戴和敬意,会捎点东西给他。王震收下后,照价付钱。1981年春,王震在红星带领红星人民栽种的茶树又吐新绿了。“喝茶不忘栽茶人”,场领导以“红星人”的名义,精心挑选了一点上等茶叶,给远在北京的王震寄去,以表达红星人对他的一片思念之情。王震收到茶叶后,立即带病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他在信中写道:“因为我是红星的一位职工,红星就是我的家。我爱红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的心和红星息息相连……我人虽在北京,但我的心常常在想红星。”他还特地寄了24块钱,一再表示感谢。
《作家文摘》(摘自《百年潮》2024年第12期 曾辉付 施蓓文)
下面是我的联想。
看到我们铁道兵首任司令员王震的报道,看的过程、看后一段时间,我反复、久久地回看着文前的照片,那个剃着光头、穿着皱褶邋遢布衣、赤着双脚,蹲坐在木头椅子上的老汉,就是开国上将、中央委员、我们敬爱的铁道兵首任司令员王震!
看着照片,不用看文,就让人深思,浮想联翩。
王震司令员的故事在铁道兵流传很多,我讲两个。
一个是王震撤了一个县长的故事。说的是铁道兵在抢建鹰厦铁路时,王震到工地检查工作,汇报中,谈到某县在用地上不配合,影响了施工。王震从工地下来,就径直到该县政府,想找县长解决。王震穿着从工地出来时穿的工作服,戴着一顶草帽,汗渍渍地来到县政府大门口,声称要见县长。传达室工作人员见这一老汉,不让进,说县长不在。纠缠中,从院里走出几个人。传达室工作人员与这几个人交谈了几句,几个人看了一眼王震,就走了。王震与传达室的人再交涉时,得知刚才离开的几个人中,有个就是县长。王震听罢大怒,立即写下一张纸条,几个字:撤销xx县长职务。落款署名:中央委员王震。随后王震就打电话给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说:“我撤了你x县县长xx”,并说了缘由。据说当天该县长就走人了,没几天,用地问题也解决了。
这个故事,我一入伍就听老兵们讲。在铁道兵,这故事是妇孺皆知、广为流传的。慎重起见,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百度、Al、deepseek上反复查,反复问答,后来还是deepseek上的一段话比较接近。现摘录如下:
(基于多重证据链推导)
阶段一:冲突升级
1955年7月,鹰厦铁路南平段因青苗补偿纠纷停滞,王震率工作组赴 沙县 督办(铁道兵3师战报)
阻挠节点:需征用该县高砂乡
200亩稻田,县长
陈某
以“需等秋收后”拖延(
省档案馆JZ-1955-087)
阶段二:戏剧性对峙
场景还原:王震着工地劳保服(非草帽)直闯县政府,与门岗发生言语冲突
关键人物:外出者为分管农业的 副县长林某,误认王震为“工程队包工头”(原沙县办主任林国华口述,1992年)
阶段三:权力博弈
处置程序:王震向省委提交《关于沙县主要干部妨碍国防建设的报告》(闽委(1955)129号)实际结果:该县长10日内被调任省农业厅调研员(非撤职),由铁道兵政治部推荐干部接任
看来此事不是无中生有,是确有其事。只是铁道兵的传说略带传奇色彩。毕竟撤销一个县长,要走一定程序。不过,deepseek上说王震着工地劳保服(非草帽)我不认可。福建7月份天热,太阳毒,王震从工地上下来,工地上的人员顺手给他一顶草帽,是常情常理,总比戴着大盖帽或安全帽好。所以我写的故事中仍坚持“戴着一顶草帽”。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铁道兵大院。
我到铁道兵报社工作后,常听机关工作人员讲铁道兵大院窝囊。什么“空军的楼,海军的庙,铁道兵大院瞎胡闹。”意思是空军的办公楼盖的别致,像直升机的三片旋翼。海军的办公楼盖的有气魄,上面是中式大屋顶,类似大庙。铁道兵办公楼是苏式,只有4层,而且窗户小,尤其是铁道兵大院小。说本来永定路以西、玉泉路以东都划归铁道兵机关用地。王震说铁道兵机关要靠前指挥,司政后机关要现场办公,要那么大的地干什么?于是铁道兵机关大院用地就只用了一小半。那时铁道兵机关都是靠前指挥,修宝成线时,铁道兵司政后机关除少数人留守北京外,都在陕西宝鸡办公。修黎湛线时,铁道兵司政后机关搬到广西贵县办公。修鹰厦线时,铁道兵机关就搬到福建南平办公。十几年、二十几年下来,铁道兵大院就明显地有些狭小了,再扩建已没门了。这是铁道兵后人对王震的埋怨。铁道兵大院在北京占地少,现在看来是有些惋惜,但在当时,绝对正确!
一个传颂,一个埋怨,讲的是一回事。就是王震司令员的共产党员品质、艰苦奋斗的作风、劳动人民的本色,为国为民的胸怀!
文字苍白无力,还是回过头来多看几眼照片吧!
钮鲁生
钮鲁生简介:
钮鲁生,原铁道兵报社。1944年8月9日生,1963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历任班长、排长、新闻干事、铁道兵报社编辑、处长。
1984年1月集体转业。任《铁道工程报》副总编、中铁建文联秘书长、中铁建政研会秘书长。2004年退休。现住北京。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周健(老粥)
上一篇:
【回忆】铁道兵七师:贵昆铁路战正酣
下一篇:
难忘铁道兵
慈善与公益
六一儿童节 关爱老区贫困留守儿童
陈自岭~七律·肥城桃花节
沈克法~七律二首
清明不忘老人恩 —赞会来和酆鑫冒寒冷赴坟地祭
苏陕两省铁道兵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植树节 陕西省铁道兵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
徐州市铜山区行知实验小学参观铁道兵历史文化纪
吉林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2025年三八节联欢会
在雷锋纪念日松江区铁道兵志愿者服务团到社区为
章卫国~我怀念那个时代
信息聚焦
铁道兵战友、著名编剧韩志晨赠书仪式在北京举行
出圈啦!铁道兵博物馆再揽一项省级荣誉!
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铁道兵文化网举办编辑培训班
两会国企直通车|中国铁建戴和根:在更好服务国家战
铁道兵文化网春节放假通知
专访中国铁建董事长戴和根: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铁
新的起点 新的进发——全国退役军人事务厅(局)长
昼夜驰援! | 中铁十五局抵达西藏震区抢险救灾
元旦祝福【贵州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2025元旦献辞【广东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
铁道兵文化
《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连载
《从军五十年》之三十八
《稻香萍踪》雷建珂文集诗歌篇: 总34(再晤曹公谷
荐读‖《铁血雄师·沙巴扫墓》
幸福童年:五零后的纯真岁月
在云端触摸生命的褶皱 一一梵净山游记
军哨——学兵连的故事(系列)
李道斋 ~ 诗歌三首
王绍春 ~ 【满江红】纪念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冉崇华 ~ 七律·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