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智勇双全的他当了二十年铁道兵——点赞老战友杨其善




 

智勇双全的他当了二十年铁道兵  ——点赞老战友杨其善

  


 

       1962年7月5日,我们山城重庆的1000多名热血青年,英姿飒爽地穿上了军装。在这支人才济济的新兵队伍中,有一位儒雅多智而又英勇果敢的佼佼者;他,就是杨其善。

  新兵杨其善

  一、会教歌的新兵班长

  1962年夏天的征兵,执行的是中央军委紧急征兵令。作为重庆市第十一中学高二班团支部书记,书生气十足的杨其善,毅然放弃升学前程,投笔从戎、参军报国!接兵部队的干部慧眼识珠,点名任命会识谱唱歌、能领唱指挥的杨其善当了新兵班长;战友们高唱着《我是一个兵》的军歌,雄赳赳地登上了军列!

  军列的目的地是哪里?因为军事秘密,到达前不让打听。战友们都在猜想:我们或许会当海军,驾军舰去解放台湾!或许会奔赴边疆高原、风雪哨所,痛击来犯的敌人!当到达丰台火车站被命令下车那一刻,杨其善和战友们才意外欣喜的发现:军列居然开到了北京,咱们当的是自己没听说过的铁道兵!

  铁49团在五棵松的军营空空的;老兵统统改步兵上了福建前线。连队重新编班,杨其善的新兵班长自动免除,但是教唱歌的任务却要继续。我们学唱的第一支新歌是《英勇高歌上前线》;杨其善把歌单抄在黑板上,一句一句地为大家教唱:“炮火连天响战号频吹胜利在召唤,我们人民解放军英勇高歌上前线……!”
 


 

       在北京,49团部队投入了一项保密的国防工程(即现在的航天城)施工建设。铁道兵啊,干活就像冲锋,施工就是打仗!杨其善和战友们很快锻炼出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劲和顽强精神;入伍不久他就被安排当了连队材料员、光荣评为五好战士。

  杨排长英姿

  二、出奇招“炸水”的巧班长

  1964年9月末,我们49团从首都北京移防,开赴到了四川的夹江、峨眉。会战成昆线的战斗,全面打响了!这时的杨其善,已是一位多谋善干的好班长。他所在的二营十连,受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修建位于夹江县的甘沟河大桥。

  在深深河水里用“沉井法”修大桥,这对于全连的干部战士来说,那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所谓“沉井”,是在每个桥墩坐标中心的河里先筑小岛,再在岛上灌注起一个内空象倒扣漏斗的钢筋混凝土井筒。施工人员从井口下到井底,挖除井底的泥石,让沉井凭借自身重量挤开井外的泥层而不断下沉。达到设计深度,将井筒灌满混凝土,桥墩基础就算完成。

  正当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个沉井突然沉受阻!一块巨大孤石梗住沉井“刃角”,巨石的“圆屁股”撅进沉井,硬度特高,钢钎一打一滑,连个白印也留不下。有人建议:炸烂这个“圆屁股”!这个办法立马被否决。因为这有可能损伤沉井沿口的“刃角”。用角钢焊制的“刃角”,是沉井下沉切挤泥石的“刀刃”,必须确保无损。再则,如果炸石造成沉井位移、报废,后果谁也承担不了。

  一筹莫展都两天过去了;杨其善班长忽然提出了一个大胆建议:不炸石头,只炸井里的河水!他的方案和理由是:先让河水自然灌满沉井,然后在水底施爆。由于沉井内部是下大上小,炸药爆炸时,井中的河水猛然喷涌会对沉井产生一个瞬间举力,使沉井产生一次垂直的上下提动;炸水的冲击力加沉井提动下落的挤力,可以把孤石挤到外面去。这实在是个大妙奇招啊!领导和工程师们赞赏有加!一切就绪,只听“轰”的一声,井中喷起几十米高的水柱,沉井像是完全听懂了杨班长的命令,微微一提又立正站稳。“刃角”的“圆屁股”消失了!

  当甘沟河大桥按期耸立河面的时候,组织和领导推荐杨班长考入了铁道兵学校。

  三、排险情、设“锅盖”,智勇双全的“高”排长

  1968年,杨其善从铁道兵学校深造毕业回49团,被分配到七连任排长。第二年,49团一、二营部队来到成昆线峨边共和段,承担了铁路桥群加固工程。因为大渡河龚嘴水电站大坝将来储水会带来影响,沿河路段一些桥梁的桥墩需灌注混凝土“孔桩”加固。挖深二、三十米的桩孔,孔口上架起滑轮,用一根粗麻绳拴着吊篮筐,顺滑轮吊放施工人员、运走挖出的石土;一人上下孔干活,地面需三至五个人负责吊运。为了提高效率,杨排长和战士们采取了放炮松土的办法,有效地加快了施工进度。

  在地名“鸭子池”的七连挖孔桩工地上,有一天,孔底打完炮眼筑好炸药,又是杨排长一个人留在洞底负责点炮。他点完导火索坐进吊篮筐,向孔口大喊一声:“拉!”地面的战士赶紧拉动手中的粗麻绳。吊筐拉上大约一半的时候,粗麻绳猛然跑偏掉槽、卡在了滑轮外边,再怎么也拉不动了。眼看排长就要挨炸、坐“土飞机”, 战士们又急又吓、不知如何是好。杨排长急中生智,连忙大声喊道:“快把我往下放!快往下放!”战士们马上明白过来,急切将他放下。等吊筐放到洞底,杨其善一把拔掉了正在“呲、呲”冒着青烟的导火索。真是千钧一发啊!杨其善靠自己的机智沉着,瞬间熄灭临头灾难,救了自己一命。

  按照施工计划和规程,“挖孔桩”的桩孔每下挖1.5米,要灌注一圈混凝土构筑“护壁”,支撑住四周孔壁的岩土;每次灌注都必须“立模”(模型板)和“拆模”。灌注护壁的混凝土使用俗称“串筒”的铁皮漏斗来输送。一个桩孔需要灌注十几、二十次护壁;几十个串筒也要一次次、一个个地挂上和摘下。更为费力的是,每次灌注,都必须靠人工在孔底将从串筒流送下来的混凝土“分灰”、均匀分注到四壁。一旦下段串筒被稍大的石块堵塞,造成上段串筒挂钩被拉直、断裂,砸向促狭的孔底,后果不堪设想!
 


 

       施工艰难让杨排长茶饭不思;冥思苦想之后,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鉴于该路段土层结实,可将每下挖1.5米灌注一次护壁,改为每下挖3至4.5米灌注一次;二是,他设计了一套简单的工具替代串筒输送和人工分灰。这套工具有两个“锅盖”;其中一个木“锅盖”,封扣在孔底已经立好的模型板上;另一个圆锥形铁“锅盖”,加扣在木“锅盖”上;而在桩孔顶部正中拌混凝土的平台上,只固定一个较长的直串筒做漏斗。灌注护壁时,只须将拌好的混凝土直接推进直串筒漏下;尖锥形的铁“锅盖”便会自动分灰,使混凝土沿着“锅盖”锥面均匀分散到了四周的孔壁。杨排长的建议,立即得到领导和技术部门的认可,迅速组织了实施和推广,工程进度进度大大提高。在工地上,解除了危险、解脱了繁重体力的战士们风趣地赞扬杨排长:“高,实在是高!”

  老战友合影(1973年) 左起:杨其善 杜巴金 叶学文 邓维彬

  四、塌方抢险,冲锋在前的副指导员

  1972年,襄渝线,正紧张施工的的薛家湾隧道突然发生塌方,一名战士和一名民工不幸被埋。抢险紧急展开,七连副指导员杨其善冲在了最前沿。塌方中心部位的峒顶上还悬着长长的一大块岩石,随时都有可能掉落下来。他指定一名战士当安全员,严密监视洞顶,其余战士搬运器材到安全地带待命。自己则带领几名战士在大危石下方迅速平整出一个场地。老杨挥手大喊一声:“来枕木”!待命的战士们急忙将枕木一根接一根扛进平出的场地。按照老杨的指挥,迅速搭起一个结实的枕木垛,抵近大危石的最低处。老杨拿着手锤一个跃步爬上枕木垛顶,接过下面战士递上的木料和木楔子,用手锤将它们一个个打进大危石和枕木垛之间参差不齐的间隙,让尽可能多的地方受力、顶实。他半个身子趴在枕木垛和大危石之间,细心而又用力地抡动着手锤,下边的干部战士都为他捏着一把汗。老杨把生死置之度外,憋足劲把该塞的地方全部塞紧,这才爬下木垛、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挖出牺牲战士和民工遗体、全面处理好塌方以后,工程又不断地胜利挺进。1974年,薛家湾隧道按期打通建成。奋战在襄渝铁路线的铁道兵勇士们和各路建设者,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迎来了全线贯通的最后胜利。

  多年以后战友们说起这次塌方,我问老杨:“当时想过峒顶继续再塌的危险吗?”他说:“只要再塌,脑袋和身体就会压成肉泥。”“但是你不能让战士去冒这个险呀!当干部的必须站在最前线。”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老杨,一位亲密的战友,一位儒雅多智而又英勇果敢的老铁道兵!

  五、后记
 


 

       老杨从军铁道兵整整20年,担任过团卫生队教导员、后勤处协理员。1982年兵改工前夕,他从青藏线转业到了地方。在攀枝花市东区法院领导岗位上,他继续发扬铁道兵精神,工作多有建树。

  老战友合影(2019年3月) 左起:杨其善 杜巴金 叶学文 邓维彬

  由于忘我工作、积劳成疾,老杨59岁那年突然病倒在工作岗位,送医发现是肺部癌症。一场大手术后,老杨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走完疗程,终于战胜病魔挺了过来。虽然这一场大病迫使老杨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二十年铁道兵军旅养成的老兵精神支持着他,退而不休,“若有战,召必回”!甚至古稀之年还多次回院里帮忙,不辞劳苦,跑查案件。

  去年七月,战友们聚会庆祝参军铁道兵60周年,老杨忙前忙后参与了组织筹备工作;还摄录影像,精心制作了聚会纪念视频发铁兵文化网上,宣扬铁道兵精神,抒发一名退役老兵的铁道兵情怀。80岁的老杨智勇双全、永远不老!战友们为他骄傲、为他点赞!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