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转眼之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记得,那是2012年的元旦,那天正好是“腊八”节,天气非常的寒冷,我趁着新年放假的机会,回高密老家看望叔、婶。
在叔叔家住了两晚,第三天吃完了午饭,我准备赶公交、坐火车回单位上班。叔叔同我一起到公路边等公交车,可左等右等也没有等来一趟公交车。
怎么办?乡下又不能打的,眼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快要到下午,再不来车,我怕赶不上火车了。
叔叔干脆说:我骑车把你送到镇上吧,从镇上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比较多,你去那里坐公交车吧。
说完,近80岁的叔叔骑着车带着我,顶着寒风,使劲蹬着他家的那辆三轮车往镇上赶去。我坐在车上,望着叔叔向前弯屈蹬车晃悠的背,感动得热泪盈眶。
虽然天气是那么的寒冷,但我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叔叔那么大的年纪了,怕我赶车晚了点影响工作,毅然担起送我赶车的重任。
一路上,风嗖嗖地刮着,叔叔在不停地蹬着车,是他的背为我遮挡了迎面刮来的寒风。到了镇上,叔叔一直等到把我送上公交车上才骑车离开。
我坐在公交车上,望着叔叔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很是过意不去。
我的祖籍在高密与青岛胶州搭界的地方,村庄紧靠公路边,那里是我父亲他们出生的地方。
解放前,这里叫“胶高县”,这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因为战时的特殊背景,在胶东半岛设立的新县之一。解放后,胶高县撤销,一部分划归高密、一部分划归胶州。
1947年3月,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胶高支队”,18岁就出去当兵打仗,南征北战,解放青岛、南下福建剿匪、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抢建内蒙古“牙林”铁路、朝鲜“龟殷”、“介川”铁路;江西、福建“鹰厦”铁路,再后来,父亲留在了南方工作。
叔叔是父亲的大弟弟,在家排行老三,我们都叫他“三叔”。 他1987年从甘肃省兰州白银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退休后回了原籍生活。他个子不高,平日里总是喜欢戴副墨镜、叼着个长烟斗,一日三餐爱喝口小酒。
退休20多年来,勤劳能干的叔叔在家一直闲不着。他喜欢养鸡、养兔子,有时也帮着家里种点儿麦子、玉米。也许是因为他经常劳动锻炼的缘故,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板,看上去一点不像快80岁的老人。
叔叔虽然喜欢养鸡,但却从不吃鸡肉,集市每五天一个集,生活很方便。叔叔退休时工资不是很高,每逢赶集,他就会把他养的兔子或鸡拿到集市上去卖,挣点小费贴补一下家用,加上自己家院子里种的各种蔬菜,日子过得倒也蛮不错的。
我父母的家在南方,虽说我也经常回去,但回一趟真的不容易。所以,我就把叔叔家当成了自己的家。
随着叔、婶的年纪越来越大,我几乎每年都回高密看望他们,给他们买点好吃的送去,而每次返回时,一般都是叔叔家的孩子把我送到火车站,那次回去,正好遇着他们的孩子都有事,只能叔叔受累了。
此事一晃十二年过去了,但叔叔的背影一直在我脑海中闪现,特别是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我都会想起那次叔叔送我赶车的情景,是叔叔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寒冬里的温暖,感谢叔叔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终生难忘。
如今,叔叔离开我们七年了,怀念我的叔叔,愿叔叔在天堂一切安好!
作者简介:张玉梅,女,原铁道兵七师二代,生于广东湛江,长于广西玉林,祖籍山东高密。1978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入党,大专学历、政工师。历任打字员、党委干事、党委主任干部干事、工会女工委主任等职。业余爱好写作、绘画、摄影、编织、手工制作。曾在《齐鲁晚报》《潍坊日报》《山东老干部之家》《济铁工运》《济铁政工》《济铁老年》《青铁工作研究》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并有多篇散文、绘画、摄影和手工制作在新华网、今日头条、捜狐、阳光军魂、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战友网、文化网、写生北京等媒体上刊登。手工编织曾获得路局、分局一、二、三等奖。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