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月、五月红,铁三区发小们相逢在红五月。
红,是中国的岁月、是民族的精神、是生命的喜色、是万家的灯火、是回家的喜悦。
五月,是温暖的季节、是青春的季节、是山花烂漫的季节。岁月因劳动而充实、因青春而美丽、因山花烂漫而心情舒畅。
那是2019年的5月2日,我作为铁三区发小群的群主,由我牵头的铁三区组委会九名全体成员,选择了在2019年、在火红的五月、在玉林华锦大酒店举办了“庆五一、迎五四、百善孝为先”为主题的铁三区发小首届联谊会。
组委会全体成员合影
这是铁三区发小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举办这样的晚会,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春夏”之交之际举办的一次盛大联谊晚会。
2019年是“五四”青年节100周年、也是“建国”70周年,我们举办这次发小首届联谊晚会,具有深远的纪念意义。
我们以红为敬,大红的横幅高高挂起、大红的地毯铺在地上,热烈欢迎天南海北的发小们回家!
铁三区发小首届联谊会的标志——每人一条红绸丝巾。鲜艳的红丝巾,象征着在鲜红的五月,绽放着劳动儿女辛勤的劳动之美;象征着在鲜红的五月,一腔热血的发小们青春美好重记起;象征着在鲜红的五月,春去夏来那火辣辣炽热的发小情谊。
发小是缘,我们会永远的珍惜;发小是金,永远是光辉灿烂;发小是琴,演奏一生的美好;发小是茶,品味一生的清香;发小是笔,写出一生的幸福;发小是歌,唱出一辈子的温暖。
这些发小们,有很多人长大以后,虽然离开了广西玉林这座生长的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和定居,但他们没有忘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当得知铁三区发小们要举办首届联谊晚会后,有好几位发小自愿为本次聚会捐款赞助。宋其胜1000、凌广苏660、刘碧超300、唐湛江150、刘碧开100、曾奇明100、陈华100元。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2410元赞助款是他们满满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善举令人感动。组委会专门找来专业摄影师制作了影集,把所有捐款人的姓名写进了我们《老三区发小首届联谊会》的纪念相册里,留作永久的纪念,使发小们永远不忘他们的大爱与付出。
三区健在老人的子女上台为父亲(母亲)领取纪念品
百善孝为先。铁三区的发小们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孝爱文化,常存仁孝之心、感恩之心、大爱之心。他们牢记“人间晚辈尽儿女,天下高龄皆父母”的理念。虽然大部分人的父母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们没有忘记那些还健在的长辈们,专门出资为铁三区所有健在的30多位老人每人准备了一份纪念品,在联谊晚会上进行了颁发(由健在老人的子女们代领),并给男女双方都健在的老人家庭颁发了双份纪念品。
有缘千里来相会。108名发小分别从祖国四面八方的南宁、柳州、宜山、贵港、湛江、茂名等地汇聚到从小生长的玉林,有的人跨越了好几个省、几千里路程,从遥远的湖北、山东赶了回来,还有我们唯一的老人代表、80多岁的聂阿姨也来参加了我们的联谊晚会。
108人参加本次发小首届联谊会
啊!回家了,发小们回到了铁三区大家庭之中。三区就是我们发小共同的大家庭、是我们美好的家园、愉悦的港湾,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在这里无忧无虑地度过。
铁三区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三区位于“喇叭山”之中,屋后是山,山上各种各样的树木四季常青、还有芭蕉树、蟠桃树、竹子等;各种各样的花儿四季争奇斗艳。屋前是一个很大很深的水池,天然的地下水养育着整个铁路地区的好几万人,它解决了铁路地区人们的吃水、用水问题。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里全部是平房,一栋栋平房错开整齐的排列着、像一层层的梯田,环绕着半座喇叭山。这里曾经是发小们生长的地方,忘不了曾经住平房的我们,端着饭碗你来我家、我窜你家吃饭的情景;忘不了少时的我们在一起跳绳、跳房、跳橡皮筋、抓石子的童趣童乐;忘不了一起背着书包、迎着朝阳高高兴兴去上学的快乐时光。
左邻右舍的发小
如今,左邻右舍的发小们欢聚一堂,那一个个的久别拥抱、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那一张张大大的圆桌、一壶壶陈年的老酒,一群不再年轻的发小们,一起来诉说着50多年的浓浓之情……。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这场面见证了铁三区发小们,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纯洁友谊和恋恋不舍、真情思念和深深牵挂。他们共同回忆着那少年时代天真烂漫、青年时代朝气蓬勃的快乐时光。来吧,把杯举起,让感情加深、让牵挂永远。
这些发小们,都是铁路职工的子女,大部分人也在铁路系统各单位工作,为建设铁路出过力、留过汗、辛苦过、付出过。
有一部分发小还是“铁道兵”的后代,父辈南征北战,参加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朝鲜战争结束,父辈们从朝鲜回国后,抢建了“黎湛”(广西黎塘—广东湛江)、“鹰厦”(江西鹰潭—福建厦门)两条重要出海铁路,最后转业到铁路系统各部门工作、成为一名铁路职工,他们的子女自然成为了铁路子女。
住一栋平房的发小
我的父亲张加祥,山东高密人,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七师,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回国后,就是在抢建完“鹰厦”铁路后,从部队转业到柳州铁路局工作的(今南宁铁路局)。
发小中,年龄最大的已近古稀,最小的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且大部分人已经退休,有的人在家安享退休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有的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
联谊晚会,首先由主持人优雅大气地出场,晚会渐渐拉开了序幕,紧接着文艺节目表演,随着独唱《我们的中国梦》、四人诗朗诵《变老的时候》、男女声合唱《萍聚》、广场舞《亲爱的,我爱你》、舞蹈《又见北风吹》、《绒花》、京剧《红灯记》、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旗袍走秀,以及开展游戏《植树造林》、《吸管传礼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表演者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引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响起,使晚会达到了高潮……。
精彩的节目结束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住一排平房的发小来一张,读一个年级的同学来一张,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工友来一张,你一张我一张他一张,张张照片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人世间最珍贵的是亲情和友情,透过这一张张的照片,我们看见了亲情、友情、同学情、同事情、发小情。
此次发小首届联谊晚会,举办的非常圆满成功、具有深远的纪念意义,既丰富了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又使身心得到了健康。
“三区三区!团结团结!”、“三区三区!加油加油!”。
在一阵阵铿锵有力、整齐洪亮的口号声中,我们共同唱响了“相逢是一首歌”、“今夜无眠”、“团结就是力量”……,结束了首届发小联谊晚会。
四人诗朗诵《变老的时候》
发小们相聚虽已过去了整整四年时间,但那首《变老的时候》却时常在耳边回响:
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舒缓的释放出最后的优美、最后的香与爱意、最后的竭尽全力。
变老的时候需要平静,犹如江河入海、犹如老树腰身苍劲。回忘来路,一切已是心平气和,一切已选择完毕,再无长吁短叹,双手摊开,左手经验丛生,右手教训纵横。
变老的时候犹如名角谢幕,身子谦和,自信在心,眼角眉梢深藏着历练后的从容。幕帷垂落,丝竹声远,一切已是过眼云烟。只有尊严的光芒,闪耀在幕后时分。
变老的时候,是起身回到儿童,看起来未必鹤发童颜,而内心里却趋向坦率而纯真。
我们已经变老,而世界依然年轻,一切都是循环往复,而这收留了我们笑容和泪水的人间,又一场轮回正在光影里进行。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
时光荏苒,青春没有走远,记着我们的约定,我们还会相拥相抱!让我们拥抱这个美好的夜晚、让我们记住这个激动人心的夜晚。愿在春天里播下的友谊种子,在夏天里快速增长,长长久久。
发小聚会过去了四年,在这四年当中,有些长辈、发小和亲人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们要深切缅怀他们,寄去我们深深的哀思,愿他们在天堂没有病痛、一切安好。
永远怀念他们!
铁三区发小首届联谊晚会掠影
全体人员合影(背景:玉林云天文化宫)
主持人:宋其红
孟菊芳独唱:《我们的中国梦》
刘碧开、韦雪英男女声合唱:《萍聚》
韦雪英等人广场舞:《亲爱的,我爱你》
孟菊芳舞蹈:《又见北风吹》
章俊花舞蹈:《绒花》
叶玉银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陈华、张淑梅等人旗袍走秀
五个小组开展游戏比赛:《植树造林》
游戏比赛:《吸管传礼物》
作者简介:
张玉梅,女,原铁道兵七师二代,生于广东湛江,长于广西玉林,祖籍山东高密。
1978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入党,大专学历、政工师。
历任打字员、党委干事、党委主任干部干事、工会女工委主任等职。
业余爱好写作、绘画、摄影、编织、手工制作。曾在《齐鲁晚报》、《潍坊日报》、《山东老干部之家》、《济铁政工》、《济铁工运》、《济铁老年》、《青铁工作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并有多篇散文、绘画、摄影和手工制作在新华网、今日头条、捜狐、阳光军魂、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文化网、战友网、写生北京等媒体上刊登。
手工编织曾获得路局、分局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