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铁道兵二团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铁道兵二团

  

  一、紧张的勘测设计

  铁二团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到达云南屏边,昆明军区前指交给的任务之一,是勘测设计白(鹤桥)南(溪镇)边防公路并把它抢建起来。

  2月17日我军对越自卫还击发起总攻以后,铁二团又分前方和后方两块:前方部队紧跟我大军前进的脚步,抢修河口大桥和越境抢修、遮断;后方部队除随时增援前线作战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对白南公路进行紧张的勘测设计。

  古今中外的战争,运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对越自卫还击战也不例外。在云南战区,准轨铁路只到开远,而当年修建的这条准轨铁路,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运量小,站点少,站场小,通站公路差,集散能力低。而开远以南到作战前沿,只有一条米轨 (轨距1000MM) 铁路,还是当年法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和亚洲时修建的,站点更少,站场和运输集散能力更低。白南公路,是我纵深通向前沿的重要通道,是改变这段交通瓶颈、适应战争需要的战略举措。

  这条公路位于云南省屏边、河口两县境内,全长52.6公里。线路沿南溪河而下,地处亚热带崇山峻岭,沿途林木参天,藤蔓缠绕,多处悬崖峭壁,地形险要,行走十分困难,野蜂、毒蛇、旱蚂蟥、长腿蚊等随处可见,也常常给人们带来困扰。

  铁二团接受任务后,从全团抽调150名干部战士,组成两个勘测队。2月22日从南北分进合击。这一天,也是抢修河口大桥的部队出发的日子。前线的战况牵动着测量队每个指战员的心。

  每个测量队又分选线组、平面测角组、高程组、横断面组、构造物组、排水系统组、桥隧和特殊构造物组。为保证选线后能达到视线通透,每个测量队又配属70多人的砍树队。每天出征,测量队员除扛着花杆塔尺、背着仪器,砍树队除拿着锋利的长砍刀和几把内燃锯外,还必须把防止野蜂、毒蛇、旱蚂蟥袭击考虑在内,将风衣、风镜、头盔、面具、裹腿、绑带、统靴、手套等一应俱全地全副武装起来。每天在野外工作10小时以上,时而攀悬崖峭壁,时而过缠绕的藤蔓,时而穿行在灌木杂草丛林中。测量队每天要将一到两公里的资料和数据拿出来,砍树队要将基本确定的线路上影响视线的大树等障碍物清除。带队的副团长刘学凤当年49岁,和测量队的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一次在一处悬崖,他因感冒,流汗太多,体力消耗太大,实在走不过去了,大家发现后,两个年轻人跑过来,前拉后扶,小心翼翼,费好大功夫才通过险区。

  室内工作也不轻松。首先是人少与工作量严重不平衡。伍文略副总工程师总负责,李清玺、王方谷俩工程师是主力,技术员葛高华、刘学成是骨干,外加3名抄写员。要完成平面设计、纵面设计、横断面设计、构造物设计、排水系统设计、大型和特殊构造物设计,要完成数据处理、资料整理与配套、成图、描图、晒图及配套等。其次是这8人的手中的“武器”极为原始和落后。每天处理外业取回来的上百万数据,基本方法和手段是钢笔在草稿纸上计算,配合算盘和查中学生用的“八位对数用表”。这巨大的工作量要在两个月内完成,8个人使用这落后“武器”,即使24小时不睡觉也极为困难。

  团长李慕韩极为重视测量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解决,专题研究拨专款派专人去上海,购回3台总价2100多元的手摇计算机,这让压力山大的内业人员好一阵兴奋。为了充分发挥每台手摇计算机的效率,伍副总说:“计算机24小时不能停,人员三班倒轮流使用。”过了不久,李团长又批准派广东汕头籍战士卢友南回广州购置10个卡西欧(CASIO)FX—120计算器,这和钢笔在草稿纸上演算相比,效率提高几十倍。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经过两个月艰苦奋战,两个测量队终于在中间点胜利会师。他们精心测量的每一数据,化为绘制工程的蓝图,并获得云南省公路规划设计院审核认可。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勘测小分队工作在崇山峻岭。付培敏摄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在悬崖之颠靠旗语联络。付培敏摄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在绝壁上对准塔尺。持镜的是广东老兵卢友南。付培敏摄
  塔尺在丛林中耸立。付培敏摄
 

  二、艰难的工程施工

  勘测设计在紧张的战斗中告一段落,艰难的施工开始。铁道兵二团(含五团四营)以及配属的铁一师机械营三连,与第二炮兵工程建筑三0六团及配属该团的国防科委一0九团二营并肩战斗,仅用1年多时间,高速优质完成了抢建任务,为巩固国防做出了重大贡献。

  白南公路处在崇山峻岭之间,线路沿南溪河而下,与昆河铁路隔河并行,还有多处悬崖峭壁,地形险要,工程艰巨;这里天气炎热潮湿,夏秋季平均气温达40度左右;雨量充沛,5月至10月阴雨连绵,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营、连大多住在帐蓬,分布在白鹤桥至南溪的铁路沿线,地形狭窄,灌木杂草丛生,蚊虫飞舞,蛇蝎出没,传染病总发病率达4.78‰,还有钩端螺旋体及囊虫病发生。当地施工材料和生活物资缺乏,大宗工程材料和生活物资需从百里以外的昆明、下关、宜良、开远等地采购。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铁道兵以苦为荣。刚刚开完自卫还击庆功大会的指战员们,又投入一场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鏖战。他们每天要到对岸施工,大量施工器材、机具完全靠人力扛过南溪河,在经历最初的涉水过河体验后,架设便桥成了不少连队的紧迫需求。于是以两边大树根为依托,以钢筋盘条为拉筋,以杂木棍作为桥面材料的便桥成了南溪河上的一道奇观。指战员们每天从自己亲手架设的桥上上下班、搬运材料,尽管有些摇晃,但比涉水过河还是方便多了。

  大量土石方的挖掘,在时间特别紧的情况下,放大炮是唯一办法。放大炮需要先开挖药室,根据测量及技术人员的布置,指战员们冒着40 度高温,只穿裤叉,在悬崖绝壁上,用铁锹、铁锤、钢钎开掘导洞,这导洞高、宽各一米以内,长十至二十多米不等,在里面作业,只能蹲着或跪着。石方地段,导洞需要打眼放炮,空间狭窄,空气不流通,放完炮硝烟排不出来,不少战士、主要是班排骨干,拿着草帽爬进导洞掌子面将硝烟往外扇,他们认为,时间太紧,那怕提前一分钟完成任务也好!土方地段,大多用小铁锹挖掘,特硬的地方以小炮辅助,导洞里的土石运出来,靠的是小土筐,长长的绳索连结着小土筐可以来回拉扯,在掌子面的战士将小土筐装满土石后,呼叫着洞口的战友将小土筐拖出来,洞口有堆放地方的尽量将土石堆放,以便放大炮装药后回填,没地方的只能倒进悬崖。大家挥汗如雨,满头满脸浑身黄泥,油光锃亮。一天,一位连队的报道员,给时任教导员的笔者送来一份稿件,希望我帮他改改寄往报社,他对这情景的描写是:“战士们从导洞出来,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我哈哈一笑,说:“战士们精神可嘉,但你这样写,报社编辑恐怕不一定登呀。”

  炸药量三、五吨,或十吨、八吨的大爆破,还在铁路沿线对面隔河最窄处仅仅三四十米的地方放,假如是现在,仅报批程序不知道要到哪一级,又要多长时间批下来,真不好说。而那时,程序是倒过来的。施工单位需要放大炮,事先通知铁路部门,铁路部门调整行车计划,给施工放炮让路。当然那时边境紧张,铁路客货运输量也少些。

  一次,七连6吨炸药的大炮,将数百吨石头炸飞到对岸铁路上,最大的一块比铁斗车车斗还大。由于预有准备,铁路中断两小时准时通车,开远铁路分局一位领导在现场观看抢修并通车全过程,说:“你们铁道兵真厉害呀!”

  为加快施工进度,团党委适时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掀起突击 “南北大门”土石方施工高潮。开展10万立方米营、万立方米连、千立方米班及万立方米单机竞赛活动,以“志在边疆干革命,人人争当突击手”,“谁英雄、谁好汉,抢建公路比比看”为战斗口号,不断掀起竞赛热潮。在组织方法上开展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循环赛、对手赛,坚持旬有分析、月有评比,定期通报战果,看谁完成任务多,看谁工程质量好,给优胜单位颁发奖旗,给先进个人披红戴花,立功授奖。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有效调动指战员的劳动积极性。先后涌现出月完成路基土石方10万立方米的四营、五营;月完成人工石方超万立方米的十九连、十一连;单机月产超万立方米的机械30台。机械连35号推土机司机吴向美和司机赵长彪,在6个月内,对所驾驶的推土机进行3次三号保养,5次二号保养,11次一号保养,机械运转保持满勤,共完成土石方14.04万立方米,其中5个月突破万立方米。

  三营老范寨中桥,是全团重点控制工程之一。由于设计图纸交付晚,1979年11月中旬才投入施工。2号墩基础位于南溪河主槽,埋深五六米,这里水深近2米,落差大,水流急,给基础施工带来很大困难。营长杨汉云、教导员王高弟召开会议,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李清玺工程师带着技术人员深入现场,经反复研究、论证,制定出将河水改道分流,使2号墩基础两边水压平衡的方案,攻克了开挖难关,终于在 1980 年 2 月底,将 2 号墩抢出水面。为了尽快完成该桥抢建工程,由副政委冯德辅为组长的制梁指导小组住在工地,吃在现场,带领十二连指战员加班突击,日夜苦干,5月2日完成了桥梁的预制,5月30日完成架梁任务。

  四营是全团施工任务最重的。到1980年1月,全管区还剩余土石方12.04万立方米,桥涵基础土石方5567立方米,桥涵挡墙圬工1976立方米,路面工程7.6公里,房建314平方米。四营党委“一班人”围绕施工中的难点,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方案,统一思想,组织机械会战和劳动竞赛。营长邓泽元、教导员吴建华、每天深入工地,及时解决施工中各种难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十七连连长张树伟患有慢性胆囊炎,带病坚持工作。一次,连队组织突击,他跟班和战士们干了20个小时。经过艰苦奋战,到5月底,四营完成了管区的主体工程任务。

  为加强对工程的组织领导,团党委作出“机关面向施工现场”的决定。将团机关从屏边县城搬至施工现场——河口农场11分场,实行靠前指挥。施工后期,任务剩余量与时间缺口较大,为确保昆明军区确定的工期:在1980年5月底交付使用。全团紧急总动员,从4月26日至5月31日,星期天不过,党团活动不占用施工时间,连续施工36天,每天工作不少于10小时。团首长分别率领工作组,深入到各营连蹲点,实施面对面的领导,抓施工组织,抓质量标准,保证施工任务顺利进行。参谋长许永清亲自给汽车一连铁斗排作任务动员,为他们拉路面垫层沙石料加油鼓劲。汽车一连副指导员孙良筛带炊事班及小队部人员,每天将饭菜送到现场,让司机下车吃饭,他和小队部人员顶替开车继续干活,待全部司机吃完饭,他和炊事班及小队部人员才回去,保证每台车每天干14小时。

  优化和改善设计,是加快工程进度和节省投资的有效措施。团党委为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施工初期,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在方案可行、资料齐全的基础上,经作训股审核及总工程师批准,按节省投资的2%实施奖励,当月“红包”兑现。二营工程师张伟,带领营部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核实图纸,反复比较,提出优化设计方案10多处,减少土方10多万方,节省投资10多万元,受到物质奖励并荣立三等功,事迹上了解放军报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全团技术人员共提出优化改善设计 50 多项,不但节省投资 200 万元,还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线路质量。经过全团指战员的顽强拼搏,白南公路主体工程,按昆明军区提出的工期要求,于1980年5月完成。同年7月9日至11日,云南省交通厅、一师指挥所等单位组织复查,结论为:白南公路全段工程符合三级标准,质量良好,已具备验交条件,同意交工验收,决定于1980年7月22日起,移交开远公路养护总段管理养护。

  抢建白南公路,指战员们的生活极为艰苦,大多数单位住帐篷或油毛毡房屋,由于天气炎热,很多战士经过白天10多小时的工作,夜里很难入眠,体重下降。几千人的队伍,突然住进河口农场各个分场,给沉寂的山林带来人气的同时也给蔬菜供应带来了很大困难。那一阵子,施工任务特紧,吃不上菜,昨行?这给各连司务长、给养员很大压力。好在司务长、给养员队伍过硬,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小火车上甩菜成当时一景:许多连队是住在铁路区间,从开远等地买回的蔬菜,要按正常程序到车站卸车再用小推车拉回连队,炊事班人员全上,也要折腾半天。于是,司务长、给养员和炊事班长约定,每天小火车到达连队住地的时间,派人接应,向下扔菜。按铁路规定,在途中开门扔货不被允许。但在当年,处于战争的环境,火车司机师傅不但理解,而且支持。每当到达连队住地附近,他们会习惯鸣笛、减速,一是提醒连队的同志,火车来了;二是让车上部队的同志基本上能从容地将装蔬菜的麻袋一袋一袋迅速扔下。扔下的菜很快被接应的人员背回连队,尽管有些破损,但都是新鲜的菜,破损的大多立即下锅,少量浪费但比起省时省力大家还是很高兴。

  抢建白南公路,全团指战员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奋力拼搏,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个人。十二、十九、二十连和5个排、39个班荣记三等功, 352 名个人荣记三等功,1106 人次受到团、营、连嘉奖。一连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称号,昆明军区授予铁二团一面“快速优质、成绩显著”锦旗。

  抢建白南公路,因为工期太紧、地形险要、工程艰巨、塌方落石、放炮、过河、洗澡等多种原因,铁二团也付出重大代价。先后有17人牺牲(含五团四营2人)他们是:梅超敏、王召横、戴华山、刘显国、尹庆华、韦秋军、谭江民、张年贵、林德佳、王加习、张学林、黄养、李老六、罗开伟、刘海军、詹碧林、赵广亮。据笔者了解:这17人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21.3岁。我们的英雄战士,将他们的芳华和生命献给了祖国壮丽的国防建设事业。

  抢建白南公路,铁一师后勤部副部长霍永福的牺牲让指战员们深感沉痛。霍永福副部长是铁一师参加自卫还击作战、抢修白南公路开远指挥所领导成员之一,为计划、组织、保障铁二团前线抢修、遮断物资,为抢建白南公路的后勤保障,殚精竭虑,做了大量细致工作。1980年7月12日,霍永福参加完白南公路验交会议,从昆河线K427乘吉普车回开远,当时天降暴雨,在白(寨)屏(边)公路 K150+915 处,汽车偏离道心,左车轮驶在下陷的弃土上,车体失衡,翻入百米深沟,汽车二连指导员张以俊率20多名官兵紧急施救,并协助引导前来营救的直升机在现场降落。身受重伤的霍永福经抢救无效牺牲,享年54岁。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抢建白南公路,是铁道兵二团官兵(含五团四营)在自卫还击战硝烟尚未散尽时的一场艰苦的鏖战,是献给祖国壮丽国防建设事业的一曲雄浑的壮歌,血染的战旗上有铁道兵二团官兵增添的光彩,他将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全文完)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备沙。付培敏摄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南溪河激流滚滚,要到对岸去请施工,涉水过河十分困难和危险,修建吊桥成不少连队的必要选择。吊桥,成         为当年南溪河上的一道风景。图为战友们正在修建吊桥。付培敏摄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在悬崖上打眼放炮。付培敏摄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身挂保险绳战斗在绝壁上。(亓传记提供)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在窄小的导洞里打完炮眼,出来喘口气。(亓传记提供)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齐心协力撬顽石,你看左边这位搬石头战友背上的肩胛骨,让人心痛。(亓传记提供)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撬棍、铁镐、钯子、小推车是开拓工作面的基本工具。(亓传记提供)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不完成任务不是战士的性格。这位战士左腿受伤,包扎一下,只穿裤衩仍在干活。(亓传记提供)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累了,接盆水从头上冲下来,就是很惬意的事了。(亓传记提供)
 

  铁道兵二团(89302)抢建白南公路庆功大会与会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合影于河口农场十一分场(团部)。代恒山提供

南疆硝烟 战场转换,白南公路鏖战急 作者 铁二团 姚尚明
 

       作者根据《南疆硝烟》整理并作了补充。

  作者简介:姚尚明,1970年12月入伍,历任铁道兵一师二团战士、文书、排长、副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宣传股长、副主任。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三等功。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历任铁道部十一局二处政治处主任、副处长、局水泥厂副书记、书记、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巡视员等职。曾参与编纂《铁道部十一局二处简史》,任副主审;著有《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南疆硝烟——铁道兵二团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实》;主编《他们从军旗下走来——铁道兵二团战友剪影》上下册、《中原筑路——铁道兵二团修建襄渝铁路文集》。湖北省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部分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