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红枣粥的故事
肠胃有些不舒服,昨天早上我想换个口味,去“放心早餐”销售点,看有没有小米粥,已经卖完了。
好在中午以前,网上购买的山西小米已经收到了。
今天早上,我熬着小米红枣粥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我爱人生我女儿时,我熬小米红枣粥的事情。
1980年12月中旬,我爱人在厂卫生所做产前检查,医生发现情况不好,就开了一张“记账单”,让我们去陕西省妇幼保健院住院检查。这家医院创建于1974年,位于西安市北大街后宰门73号。
经过医生检查确认,我爱人是“先兆子痫”,必须住院,我们住在51床。
当时这家医院的妇产科是一排平房连着产房。每间病房住四个待产孕妇或产妇,房子中间座着一个煤炉,烟囱通向窗外,供大家烧水热饭。
比我们晚一点办理住院手续的小两口,我记忆最深:女孩已经过了预产期,头天还在蒸大笼馒头,丝毫没有反应,到病房后在床上坐了一会儿,就和老公逛街去了。他老公更逗,媳妇进了产房,他就把媳妇生孩子的事情交个妈妈,自己回家去看《加里森敢死队》的电视去了。
开始十来天,我爱人每天都要打好多瓶吊针,都是她大学同学赵姐每天给送饭、喂水、陪她聊天。我只能在每天下班后或者星期天,再去陪她。
病房里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有一个产妇分娩前动不动就喊“勾子疼”从病房一直喊到产房,生下孩子以后,回到病房后,她婆婆、老公在炉子上炖的猪蹄子、排骨、大米饭香飘四溢,几个人围着炉子吃了好几顿。
我爱人是1980年底那天进的产房,她没有一点食欲,我就按照别人的样子给她熬小米红枣稀饭。一个小奶锅,一把小米,在炉子上煮开以后,只把锅的小半边接近炉火,让它慢慢熬,最后一层金黄色的米油伴随着红枣中流出的汁液,在锅中轻轻地翻滚着。那几天,我爱人都是凭着这种粥维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准备去完成女人生命中的一次伟大升华。
1981年的元旦,我是在病房里百无聊赖般度过的,我爱人是一个人在产房里度过的。我随时希望听到“51床母子平安”的喜讯,可是始终没有。
第二天早上五点钟,我就到了医院的产房外,期待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近六点钟的时候,只听产房里传来一阵婴儿响亮的哭声,随后护士告诉我“51床母子平安”,目前还要在产房输血、观察一段时间。
事后,我才知道,元旦当天产房只有一个医生和助产士。她们自始至终没有向我告知风险,要求签字,根本没有“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选择”。我只记得助产士姓贺,三十多岁。
我立即在炉子上熬起了小米红枣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粥已经熬的通明透亮,护士还没有把我爱人送出来。下午四点多钟,护士终于把我爱人推回了病房,当我给她脱去棉袄和里面的羊毛衫时,发现下半截已经被血浸透,并且被体温暖干了。她喝了几口小米红枣粥后,又昏睡了过去。医生告诉我:我爱人生产期间大出血,紧急从血库调了两瓶血浆输入体内,但是血小板一直很低(7.5),需要长时间住院和加强营养。
晚上,我给我爱人又喂了点稀饭,十点钟所有的家属都要离开病区。
晚上回到家,我把半只支猪蹄剁成小块和黄豆一起煮炖了三个小时。第二天一亮,我把猪蹄汤装在保温桶里,就赶到了医院,再次热开,我爱人勉强喝了半碗。我打来热水帮她洗脸和擦洗脊背和胳膊。
医生查房以后,护士把我女儿抱了出来,我接过递给我爱人,让孩子吃母亲的初乳。看着女儿大口裹着奶头,再看看我爱人苍白消瘦的脸,我心头一阵阵的酸楚。
当时的病房管理超常人性化,一些产妇的家属把病房变成了厨房和餐厅,有时候甚至孕妇的屎尿盆都没倒,就开吃了。
经过我爱人和医生的反复交涉,在孩子出生的第六天我们出院了,回到我们在厂子招待所三楼租住的九平方米小房,欢乐的笑语声每天都从这里飞出。
经过精心调养,我爱人的身体开始恢复。当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25周岁女职工产假为三个月,到了四月一日,我爱人决定上班,女儿送进了厂子里的哺乳室,她以全新的姿态返回了工作岗位。
记账单,是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一种医疗费用结算方法。
职工所在单位向对口医院开出记账单之后,职工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全部费用,都由企业开出的记账单支付。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