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铁道兵二团官兵系列之六
1979年2月24日下午2点,河口大桥抢修进入关键阶段。第二组两片梁不再悬背拖拉,改由在第一组两片梁上拖拉,拖拉行进中要在第一组两片梁上安放滚杠。滚杠的作用是能大幅度减少摩擦力,但是操作不当,也容易使梁在拖拉中跑偏。这项工作可以说是架梁中关键的关键。
关键的地方要有关键的人员操作和把守,九连连长王春彦在战前连队组成的突击队员中挑选8人上阵。四排副排长王本书任组长,九班班长甘荣林任副组长。8人排开扒着架好的两片梁,两人一组分立东西两侧,随着上面两片梁缓缓南进,将一根根滚杠放进梁底,后边各组的任务是控制滚杠的方向,不让它跑偏。
不让滚杠跑偏,实施起来十分困难。突击队员们的脚下,是滔滔的南溪河,梁高20多米,往下看,让人头晕目眩。头上,是缓缓前进的钢梁,他们的身子,只能弯曲着在三角架里移动。发现滚杠跑偏,用随身携带的羊角锤敲敲。拖梁停了,羊角锤是敲不动滚杠的,只能和拖梁同步进行。九班长甘荣林很快总结了经验,招呼同伴们精心操作。这时,他的位置在32米钢梁的中间,他正弯曲着身子在三角架里穿行。
正在这时,我军和越军的炮战开始了。只见我军炮弹嗖嗖嗖从指战员们的头顶飞过,愤怒的炮弹砸向敌阵,向南望去,一片云烟…… 我们的敌人,毕竟是打了30年战争的老手,不甘失败,垂死挣扎,稀稀拉拉打来的炮弹落点,有的在南溪河里,激起冲天的浪花;有的落在山坡上,土石飞溅;有的弹片击中钢梁,声响尖利刺耳。危险,严重威胁着指战员们的生命。指挥架梁的副团长毕凤富审时度势,果断下令:“拖梁暂停,疏散隐蔽!”
这是抢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疏散队伍。战友们迅速跑向两边,南边的进了掩体,北边的进了隧道。
听到疏散隐蔽的呼叫,甘荣林正在三角架里行进。怎么跑?他想, “死,没啥了不起,死,也和大桥一起存亡! ”任凭炮弹在头顶飞,索性一动不动地蹲在三角架里。战士丁伯豪、侯富安、黄欠生看到班长甘荣林不动,心里有了主心骨,也学着班长的样子,一动不动……
甘荣林1956年8月22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一户贫农家庭。有父母及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上小学时,他特别崇拜军人, 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1976年12月,梦想成真。但来到铁道兵部队,来到鄂西北大山沟,发现什么都不适应,新兵连三个月的军训,感觉又苦又累,与外界无法联系,显得枯燥无味。到老连队后的陕西白河,正赶上打锚固桩,每天三班倒作业,工作很辛苦。看到班长和老兵们整天干得乐呵呵的,他深受感动。心想,既然选择当兵,就要像班长、像老兵们一样奉献。大家都能吃下这份苦,我为什么不能?从此,他以老兵为榜样,大小劳动抢着干,重活脏活冲在前面。1978年2月被提升为副班长,同年12月提升为班长。紧急战备的誓师大会上,他代表全班向党支部递交请战书,要求把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到达河口后,又主动请战并成为连队突击队成员之一。
大桥抢修,在甘荣林这些视死如归的战友手中胜利抢通。
接着,甘荣林所在的九连又接受前进抢修的任务。九班负责铺轨, 甘荣林在一次装运钢轨的战斗中,右手中指指甲被钢轨硬生生地砸掉, 他忍着剧烈疼痛,不下火线,坚持战斗……
甘荣林个人和他领导的九班业绩突出,个人和班集体双双荣立三等功。
作者:姚尚明 原载《南疆硝烟》
作者简介:姚尚明,1970年12月入伍,历任铁道兵一师二团战士、文书、排长、副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宣传股长、副主任。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三等功。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历任铁道部十一局二处政治处主任、副处长、局水泥厂副书记、书记、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巡视员等职。曾参与编纂《铁道部十一局二处简史》,任副主审;著有《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南疆硝烟——铁道兵二团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实》;主编《他们从军旗下走来——铁道兵二团战友剪影》上下册、《中原筑路——铁道兵二团修建襄渝铁路文集》。湖北省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本版编辑: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