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英豪 武平和和他的青年突击队
——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铁道兵二团官兵系列之三
武平和,山西乡宁县人,1973年12月入伍。中等个,大眼睛,墩实而憨厚。紧急战备前一月提为一连排长,家里未婚妻等他回去结婚, 探亲报告批下来装在裤兜里,肥皂、白糖、白河特产之类,家里紧缺的东西也办得差不多了,正准备收拾装包回家完婚。那时,政委孙广才在一连蹲点,教育的重点是如何训练,等待搬家,投入新的施工,还有技术比武之类,不料紧急战备突然而至,只当了28天排长的武平和,升任一连副指导员并决定留守。血气方刚的武平和哪能同意,他坚决要求上前线,找指导员找教导员都不行,他又跑团里找到政委:“政委,我年轻,团党委、团首长信任我,提我当副指导员,现在打仗正需要年轻人往前冲,您看看,连队、营里让我留守,这安排不合适呀,这哪行呢?政委,您无论如何得帮我,让我到前线去!”政委很了解这位年轻人,经不住他软磨硬泡:“你去前线吧!” 一句话,武平和家不探了,婚不结了,信不能写了,也不留守了,转眼就到了前线。
2月17日,我军自卫还击全线打响,武平和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我国政府严正声明,声讨越南当局反华罪行。经过动员,个个情绪高昂,摩拳擦掌,写出决心书、请战书112份,入团入党申请书37份。上级命令连长陆效明去前线侦察,团员周泉根三次写决心书,要求把最危险的任务交给他,终于得到批准,和连长一起出色完成任务。抢修清理障碍开始后,武平和指着老街的桥头堡、工事和一个个对着我国的枪眼,简明扼要地作了动员,揭露越修与我为敌早有准备的侵略本质。还把我军急待过河的车队、炮群和由于堵车,前线许多重伤员下不来、许多弹药和物资上不去的紧急情况,讲给大家听,进一步激发同志们的抢修激情。只见剪铁丝、撬钢轨、拉车厢,人人大显身手。凿混凝土、挖基坑,个个奋勇当先。团员张木星,突然犯了胃病, 豆大的汗珠浸透了衣服,他硬挺着继续猛干。全体同志从下午到深夜, 连续战斗11个小时,干净利索地完成了任务。
第二天拂晓,一连又投入抢搭老街一侧桥台的战斗。在敌人冷枪冷炮下,把1500根枕木从北岸运到南岸,这无疑是一场硬仗。党支部决定从河里浮运枕木,武平和立即号召团员以党员为榜样,发挥模范作用。团员周泉根,侦察打头阵,抢修也当先锋。他说:“我熟悉,让我上!”就争着奔前头,第一个扛起枕木跳下水,给全连探水路。九班 8人全是团员,任务是把上岸的枕木扛上桥台,他们勇挑重担。班长、团支委楚大建,副班长团员张广庆,团小组长张留刚,上坡迈大步,下坡一溜跑,其余团员也紧紧跟上,你追我赶,速度不断加快。被水浸湿的枕木,近百斤重压在肩上,还要爬30米陡坡,相当吃力,许多同志两肩压肿磨破,两腿肌肉发酸,加上沾在皮肤上的沥青浸着汗水, 烧得人难受。在困难和考验面前,楚大建一面鼓励大家:“加油啊,我们多流汗,前方少流血! ”他专拣重的扛,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同志们团结一心,忘却疲劳,忍着伤痛,硬用一对肩膀两条腿,把1500根枕木扛到桥台,使搭建枕木垛的任务提前七个多小时完成。
在落梁战斗中,因倒链滑车错位,吊臂的钢丝绳被卡住,头部负伤的团员、木工班副班长程德成,爬到4米多高的人字扒杆上,用腿夹住扒杆,用手托着六七十斤重的滑车,和其他同志一起,奋力拨正滑车位置。为了让滑车不再错位,程德成手拿撬棍,以顽强的毅力,夹在扒杆上拨了一整夜,确保落梁的顺利进行,在火线上光荣入党。
炊事班团小组的同志以伙房当战场,拿出平时练就的拿手技术,积极为抢修现场服务。除做到随时开饭外,还先后6次从齐腰深的南溪河里,运送绿豆稀饭和开水到现场,保证同志们随时吃饱喝足。由于团员、青年充分发挥突击作用,加速了抢修进度。
3月2日,上级又把遮断朗洋大桥的任务交给了一连。该桥是越南战略要道老柑线的咽喉。上级制定在墩台下部开挖药室,实行大爆破的遮断方案。陆效明连长和武平和副指导员带一支由48人组成的遮断突击队,团员青年占39名,是绝对主力。武平和不顾自己在抢修河口大桥中右腿两处压伤的疼痛,和同志们一起抬油桶,扛枕木,争分夺秒准备架设浮桥的各种材料。由于动作太猛,不慎摔倒,右腿又被砸伤,旧伤添新伤,痛得钻心,同志们把他扶起,让他休息,他咬紧牙关,坚持战斗。武平和在困难面前是好汉,团员、青年向他看齐争做硬骨头。浮桥材料备齐后,大家争着下河捆绑钢轨,团员汪胜太当天拉肚子,衣服一脱就冲下河去。风寒水凉,长时间泡在水里,全身起鸡皮疙瘩,大家以顽强的毅力,在水里奋战5小时,终于搭好浮桥。在开挖药室中,去年全师专业比武现场会崭露头角的团员胡全国,和战友们支起六台风枪,对着墩台轰鸣。当时天黑下雨,伸手不见五指,为了不暴露目标,只能摸黑打风枪。由于平时练得精,战时随心。敌人的子弹不时划破夜空,在大桥周围呼啸飞过,他们毫不畏惧。身上的汗水和风枪喷出的灰浆沾满全身,就像从泥浆里捞出来一样,但谁也没当回事。经过两天两夜连续奋战,6 个药室胜利竣工。当接到装药命令,团员、青年们奋勇当先,把十吨炸药迅速装进药室。午夜一声巨响,朗洋大桥连根拔起,像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瘫在红河里。看着横七竖八、扭成“麻花”状的大桥残骸,担任警戒任务的兄弟部队战友们竖起了拇指:“铁道兵的大炮真神威!”
在抢修遮断战斗中,武平和带领他的一连团员青年,充分发挥突击作用,出色完成任务,有57人次立功受奖,5人火线入党,12人火线入团。全连荣立集体二等功。当年10月,一连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队”。
部队凯旋之日,也是武平和累趴之时。他多天劳累,带伤战斗,宣传鼓动, 跑前跑后,重活累活抢着干,把命豁出去了,腰肌劳损严重来袭,终于支持不住了,腰直不起,腿也不能走了。他在万般无奈之下入院治疗,病未痊愈就匆匆归队,参加白南公路施工。当年10月,他光荣地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军自卫还击青年干部研讨会”,与同行们一起探讨新时期军队青年工作经验。
作者:姚尚明 原载《南疆硝烟》
作者简介:姚尚明,1970年12月入伍,历任铁道兵一师二团战士、文书、排长、副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宣传股长、副主任。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三等功。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历任铁道部十一局二处政治处主任、副处长、局水泥厂副书记、书记、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巡视员等职。曾参与编纂《铁道部十一局二处简史》,任副主审;著有《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南疆硝烟——铁道兵二团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实》;主编《他们从军旗下走来——铁道兵二团战友剪影》上下册、《中原筑路——铁道兵二团修建襄渝铁路文集》。湖北省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