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忆1999年军博报展》


《忆1999年军博报展》

作者:朱海燕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日子。8月1日刚过,中国记协向全国报界发出通知:拟定国庆节前夕,在軍事博物馆举办全国报展。如此庞大的报纸展览,在建国50年来还属首次。

  《中国铁道建筑报》接到通知后,我和社长吴志义商量,决定《中国铁道建筑报》参加此次报展,与全国报界的朋友加强沟通的渠道,搭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

  我和志义1998年初调到报社之后,向报纸提出“洗脸换装”的要求,向生活要高度深度,向政策要高度深度,向新闻规律要高度深度。对一二三四版,要像红军四渡赤水那样,跋山涉水,改变旧我,创变求新。在一二三新闻及政工版上,每期版面上,力求有一篇好的言论,一篇好的通讯,一篇好的消息,一幅好的照片。一以贯之,坚持下来,报纸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变化。

  我提出:中国铁道建筑报要在报名上做文章:做中国的文章,使我们格局变大,站在中国的高度上来审视我们的企业。在铁道上做文章:心中装着全国铁路,熟知中国铁路的来龙去脉。在建筑上做文章,不仅了解铁路的建设,还要了解公路,码头,机场的建设,每个新闻人虽然不是工程方面的专家,但必须具有牵引工程建筑知识的能力。在报上做文章,就是按新闻规律办事,不仅会表现新闻,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在某些方面,发现新闻的能力比表现新闻的能力更重要。只有会发现新闻,记者才会在认识新闻的过程中,寻找它的附加值,聚集它的新闻价值,把黄土变为黄金。

  我提出,要小报大办。小舞台唱大戏。要辩证地看待大与小的问题,《人民日报》是全国的大报,但对铁路建设,它不可能各个版都去刊发铁路新闻,在这一点上,它有小的局限。《中国铁道建筑报》是小报,但就铁路建设而言,它可用四个版面,刊发铁路建设的新闻,在这方面,它有它大的优势。

  经过98年和99年“洗脸换装”的实际操作,报纸焕然一新,的确有一些拿出手的东西了,有了一些好的版面,有了一批重量级的新闻稿件,对读者有一种震撼性的冲击力。

  参展的各份报纸由我挑选,美术编辑王沂光负责制版喷绘,作技术方面的处理,力求做到展版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有大气恢宏的兵报内涵与气质,有扛鼎中国铁路建设的精神与担当。

  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展版的额头上,出现一行提示句:原《铁道兵》报,下面出现《中国铁道建筑报》字样。两行字样大小同等,不分伯仲。

  9月30日,是开展的第一天。29日晚,我给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打去电话,邀请他参加报展开幕仪式。他爽快地答应:“我一定去,但是要开完部党组会议之后去,稍晚一步。”

  蔡庆华是主管全路基本建设的副部长,时刻关怀并关注着《中国铁道建筑报》,他阅读每一期报纸,有时还打电话给我,给报纸出一些题目,让我们做文章。

  难忘的是,1999年春节来临之际,蔡庆华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赶到中国铁建大院,没上总公司办公大楼,而是直奔报社,给报社全体职工拜年。他说《中国铁道建筑报》,在领会和报道部党组铁路建设精神上,做得很到位,很全面。他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报纸,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邀请他参加《中国铁道建筑报》的报展,他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

  9月30日上午8点30分。报展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等领导迈入报展大厅。走在丁关根同志前面的是中国记协的领导,和《深圳特区报》的社长、总编辑陈锡添同志。陈是写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东方风来满眼春》那篇长篇通讯的作者,这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篇文章。由陈引路,丁关根一行直奔《深圳特区报》的展区,我想,肯定是中国记协事先安排好的。

  这时,我已经不顾一切了,招手向丁关根部长高喊:“丁部长,铁道兵报在这边。”我没说《中国铁道建筑报》,而是说《铁道兵》报,我想,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窗口上,《铁道兵》报这个名字比《中国铁道建筑报》要响亮得多。


 



 

  丁部长一听到我喊他,立刻转移方向,直奔《中国铁道建筑报》的展区。跟在他后面的几位领导,我认识其中两位,一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一是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同志。另外两位领导我不认识。

  丁关根同志与我握手,问我:“怎么不在《人民铁道》报了?”

  我答:“调回《中国铁道建筑报》了。”

  我和丁部长熟悉,当然是因为他当过铁道部部长,但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新闻专业班毕业时,到新华社《瞭望》编辑部实习,我的辅导老师,《瞭望》海外版主编徐民和交代我的第一个采写任务,就是访问丁关根部长,写中国铁路大包干的改革问题,我在他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一个下午的采访。后来《瞭望》头条刊发了这篇题为《中国铁路业的大胆改革》的文章,文章受到穆青同志的表扬,并被评为当月新华社的二级好稿。

  我正想向丁部长汇报《中国铁道建筑报》的情况,穆青同志说:“海燕,我来向丁部长介绍吧。”

  穆青同志从这张报纸诞生开始,一一道来,如数家珍。这当然与我经常向他汇报有关。更重要的是穆老在解放战争时期,长期奔跑在林海雪原,他亲眼目击了铁道兵前身护路军的诞生,经历了铁道纵队到铁道兵团的转变,或许他就是乘坐铁道战士抢修的道路,乘火车而抵达长沙,写下一系列名篇佳作。

  穆青同志介绍完后,我请丁关根部长为《中国铁道建筑报》题词。丁部长说:“题词,就不题了,我签名。要题,你找这位书法家题。”

  丁关根部长所说书法家,是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同志。

  丁部长把他身边另一位老同志介绍给我:“这位是吴冷西同志。”

  啊!又是一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名字。吴冷西,广东新会人,“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救亡运动,1937年先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华社总编辑、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宣部副部长、广东省委书记、广播电视部部长等职。

  丁部长一行离开《中国铁道建筑报》展区后,还一位老领导站在展板前认真地浏览着,看完后,他微笑着问我:“你是王震同志的兵吗?”

  我笑答:“首长,我还不够格做王震司令员的士兵。我的首长的首长,才是他的士兵,王震同志1957年就离开铁道兵部队。”

  他笑的很开心,说:“我是王震同志的兵。”我问:“首长,您贵姓?”他答:“华楠”

  华楠,原总政治部副主任。他是山东乳山县人,1938年,17岁的他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挺进山东,任山东纵队政委黎玉的秘书,后领导《鲁中日报》和《前卫报》的工作。建国参与组建《解放军报》的工作,1961年任《解放军报》总编辑、党委书记,为开国少将。

  1999年军博的那次报展,已经过去了20多年,参加报展的几位领导均已去世,但那一幕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让我难忘。像一片绿色的原野,让我的心在那里漫步,在那里徜徉,在那里渡回我的青春蓬勃的岁月。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