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梓祥导读:
石俊美老师曾在《铁道兵》报社从事采编工作,是我的前辈。他19岁在县剧团做编剧,从晋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岗位退休,一生与文字为伴,这就有了《我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500天》翔实介绍修建二二一铁路专用线的佳作。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国史大事件,一直被国人津津乐道,参加核试验的人更是一生引以为自豪。核武器研制基地铁路专用线的修建自然是核试验的一部分,按毛主席是话说就是“下蛋”与“做窝”——科研人员负责“下蛋”,基础建设是“垒窝”。《我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500天》,从进入基地的保密教育到建设过程中的气候、生活等方面,以及原子弹成功爆炸,条分缕析,言简意赅,综合全面,是铁道兵参加核试验的一份珍贵史料。
石老师在《铁道兵》报工作期间,曾报道过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的英雄徐文科烈士。
二二一铁路专用线。
我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500天
石俊美
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曾经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的所在地。我有幸在这个基地工作生活了500天。
那是52年前的事。当时我在铁道兵10师46团(代号8091部队)服役。记得1963年5月,我们这些新兵训练刚结束,就补充到正在221基地执行修建铁路专用线的8091部队三营。亲自目睹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从这个基地出厂,通过我们修的铁路专用线运往新疆罗布泊。
1964年10月我离开核基地在青海湟源县城照的照片。
进驻基地的第一课:保密教育
进驻221基地的第一课,是连队指导员王实通和连长潘昭金给全连官兵上的保密教育课。总共宣布了五条保密纪律:
第一条:地名绝对保密。我们所在的地方叫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221基地(二机部221厂)建在这里,对外只能叫青海省矿区,掩护名称“青海省综合机械厂”。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所有公开发行的地图上已经取消了金银滩的地名,报刊杂志上也再没有出现过金银滩的地名。电影《金银滩》拍摄完成刚公映就被禁止了。广播电台停播了王洛宾为金银滩创作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二条:221基地的建设工程对外绝对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要把在基地看到的一切,永远烂在肚里。树立“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思想,把一切献给党。保密纪律还明确规定,禁止在个人档案中记载与221厂有关的文字。
根据敌情通报,美国中央情报局就从空中通过U—2侦察机经常来侦察。他们还和台湾蒋介石的情报机构合作,多次向青海空投特务,窃取情报。这些特务都被我们的保卫部门抓获了。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通过间谍和各种渠道得知我国仍在研究、制造原子弹,而且进展很快,十分惊讶,曾经设想采取外科手术式的先发制人的打击,摧毁我们的研究制造基地。
第三条:厂区内绝对禁止人员随意走动和打探消息。在基地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受过严格的保密教育,凡进入基地人员,必须凭特别通行证,接受三道检查站的身份检验。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人员之间都不得打探彼此的工作情况。就是上班、上工地,不同工程的人走不同的路线,不得进入别的厂区。有的连队的战士好奇,偷偷爬到山包那边,被巡逻的警卫战士发现,当场扯下领章、帽徽,抓走了,再也没有回到原单位。每个厂房、每个部门都有卫兵把守,没有特别通行证休想通过。围绕金银滩,还有大量的武装警察和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包括高炮部门,在外围担负保卫任务、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第四条:和家属亲戚通信,要严格通过专门的保密信箱传递。所有人员的来往信件都要经过保密部门严格检查。如果发现在通信中有泄密行为,轻则批评教育,调离工作岗位,重则开除,劳动教育,甚至刑事处罚。所有官兵的信封不准封口,经过检查后通过军邮渠道发出。地址只能写青海省矿区8091部队X分队,不允许探亲的家属进入矿区,只能到达湟源县的家属基地,有关人员只能到家属基地与亲人相聚。
第五条:进入基地的任何官兵都要经过严格政审。我们连的副连长孙浩渊家庭出身是富农,被调离连队,分配到家属基地工作。
四十六团政委刘秉顺当年带我们去当地有关部门告别,在当地合影,中为刘秉顺,右为石俊美。
突击抢修专用线
在我们新兵进驻海晏基地221厂之前,金银滩方圆1167平方公里的禁区内,已迁走了1715户牧民,已建成18个厂区和4个生活区,建筑面积达56.4万平方米。工程兵已修通沥青标准公路75公里。
1962年11月奉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10师46团修建221厂铁路专用线,即海晏火车站至221厂核心区,包括金银滩至青海湖沙石运输支线。1962年12月正式开工。由一营、二营、三营负责施工。1963年4月,一营和二营撤出厂外,专门负责修厂区至青海湖的支线。221厂铁路专用线的主要施工任务由三营的四个加强连来完成(9、10、11、12连,每个连300名官兵)。
我们进驻221基地后,首先遇到三大困难。
一是不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金银滩草原平均海拔3210米,高寒缺氧,紫外线强,年平均气温零下0.4摄氏度,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当年我们乘火车到达目的地的那天,一下车我就感到头痛难忍,连队卫生员给我量血压,高压80,低压45。紧接着发现自己流鼻血,当时全连有三分之一的新战士都流鼻血。印象最深的是刚进厂的6月4日,上午还是万里无云,中午突然一股龙卷风袭来,当即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连长命令我们赶紧戴上安全帽,脸朝地爬到草地上,保护住自己的头部。
龙卷风刚过,天空忽然又飘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我们从山西赵城出发时,天气很热,穿着单衣,猛然遇上这样的“六月雪”,个个冻得浑身发抖。
到了冬天,气温降到零下38度,滴水成冰,战士们的手脚冻袭,呼吸困难。一些战士患上哮喘病、矽肺病。
二是伙食供应差。那时供应的粮食是青稞面、谷子面、豌豆面,不供应白面。由于高原缺氧,部队没有配备高压锅,水到六七十度就沸腾了,蒸出的青稞面馒头不熟,吃了不消化,大部分战士不是便秘就是腹泻。刚开始进基地时,吃不上蔬菜,只能吃一点咸菜。后来兵部紧急从内地购买一些土豆、白菜。有一次,运来一车皮韭菜,一天三顿都是炒韭菜,一连吃了两个月,吃得我们看见韭菜就想吐。50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不敢吃韭菜。
团长李振山和政委刘秉顺非常关心战士们的生活,亲自出面到西安、兰州购买猪肉和牛羊肉,还组织人员到青海湖捕鱼。青海湖的湟鱼无鳞,据说和青海湖的沙石有关。
三是文化生活单调枯燥。进了基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当时一个月可以看一次电影,一个班有一张《铁道兵》报。一多半的战士是文盲、半文盲。星期天无处可去,成群结队到基地外面的一条公路上等着看过往的汽车,能和汽车上坐的人招招手就心满意足了。穿的军装五花八门,有骑兵的马裤、志愿军的服装,棉衣是开花的,自己戏称是“叫花子兵”。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向雷锋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争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经过21个月的突击施工,总共完成14条厂区支线和4个车站的工程,铺轨22.74公里。期间,配合221基地负责装卸核试验材料及核武器的护送。
运送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运往新疆马兰21基地
1964年9月29日,8091部队在221厂的全体官兵紧急集合,扛起步枪,沿铁路专用线执行警戒任务,每隔200米一名战士。下午2时,战士们只见一列火车从厂区车站出发,沿着铁路专用线驶向远方。我们当时都觉得奇怪,邓小平、林彪来221基地视察也没有这么戒备森严。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马兰基地(21试验基地)的罗布泊试爆成功,震惊世界。到此时此刻,官兵们才知道这颗原子弹就是在221基地研究、制造出来的,战士们站岗警卫过的那列火车上就载着这颗原子弹。
事后,从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得知:
1963年11月20日,第一颗原子弹在221厂试验,二分厂总装,六分厂轰试。
1964年6月6日,全尺寸的聚合整体爆轰试验在221厂六分厂的工号前成功进行,这标志着爆炸原子弹的最后一道难关被攻克。
1964年8月23日至9月1日,221厂试验现场成功地进行了单元演习和综合演习。
周总理亲自指挥第一颗原子弹的运送,要求“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他下令,第一颗原子弹分成两部分,分别用飞机和冷藏火车运输。运载核弹头的列车定为一级专列,按最高级别实施警卫。1964年9月29日14时,运载“邱小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密语)的专列从221厂正式起运。列车所经省、区公安厅长亲自上车押送、签字后移交出省。铁路沿途部署了大量警戒部队。专列经过沿途地区跨越铁路的高压电线临时断电。专列运行所需的煤经过认真筛选,以防止混入雷管等爆炸物。为防止检修列车时产生火花,铁路工人手中用的铁锤都换成铜锤。
专列经西宁、兰州、哈密,于10月21日21时安全抵达乌鲁木齐火车站。然后,原子弹由一架改装的伊尔—12飞机运至大漠深处孔雀河下游的开屏,再用直升飞机送到靶心—102米高的铁塔。并由221厂派出的第9作业队在铁塔的半地下装配车间对原子弹进行最后组装。至此,万事俱备,只等待最高决策层的一声令下……
今日原子城。
221基地撤点销号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已全面退役。
到此,221基地,作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生 产基地,在完成历史使命后撤点销号,有关历史逐步解密,公布于众。
221厂的参试人员,集中安置分流到河北、山东、青海、安徽等地,政治和经济待遇都很高。然而,我们8091部队的参试官兵,连个人档案里都不准记载这段历史,号称“历史空白”人。
至于221基地的旧址,现在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上铭刻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爆炸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研制出厂;
——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原子弹在这里研制出厂;
——1967年6月17日,我国爆炸成功的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出厂;
——我国第一代核武器主要在这里研制,并实现武器化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我国第一个型号核武器在这里退役处理;
——为新的核武器研制基地输送了人才、科技和管理;
——这里是“两弹一星”精神孕育、形成基地之一。
作者简介:石俊美,1942年8月出生,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人,1961年参加工作,曾任太谷晋剧团编剧。1963年3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放映员、新闻干事、《铁道兵》报编辑,1979年12月转业,历任中共晋中地委宣传部科员、科长、副部长、《晋中日报》社长、总编辑,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2年退休,现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曾发表文学作品95万字,新闻作品15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红色特工(合著)》,散文小说集《红色记忆》和纪实文学新闻作品集《追梦录》等。
照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