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清明祭英烈──触动心灵的记忆

 

 清明祭英烈──触动心灵的记忆

  文/刁学刚

  清明祭英烈,是我的一种本能反应。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乡村小学读书的我,连年清明时节,都要去“安陵革命烈士陵园”扫墓,以致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的故乡鲁西南,承载着一段沉重而又激昂的历史。它曾是日寇侵略者铁蹄践踏的重灾区,也是英雄辈出的热血沃土,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口口相传。我们学校附近的“红三村”,当年曾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坚不可摧的堡垒,也是革命火种的点燃之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延安”。与之相邻的“安陵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数百名为抗击日寇、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老师经常教育我们,长眠在此的英烈们如同守护神,守护着我们脚踏的大地,庇佑着我们的安宁。

  每逢清明时节,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前往烈士陵园扫墓。途中碧绿翻滚的麦浪和阵阵飘香的果树鲜花,对于我们毫无吸引力,这不是什么春游,这是一个十分庄重的时刻,这是一次直击心灵的洗礼。出发前同学们总会穿上最整洁合体的衣服,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大家懂得,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浸染着革命先烈的热血,只有佩戴着红领巾去祭奠英灵,才能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敬重和赤诚。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着星星火炬队旗,不时唱起《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激昂的歌声在空中回荡,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饱含着我们对英烈们发自肺腑的崇敬,也抒发着我们对理想信念的庄严坚守。

  陵园内松柏常青,枝干笔挺地刺向苍穹,仿佛是忠诚无畏的卫士,默默陪伴着安眠的英灵。空气中弥漫着哀伤与肃穆,似乎在轻声地讲述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同学们深知,而今的和平幸福生活,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生命换来的。大家深怀感恩之情,将采集来的野花,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一座座坟茔前。这些野花虽不名贵,却凝聚着同学们最真挚的敬意。同学们用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拂去烈士墓碑上的浮尘,仿佛是在用温柔安抚沉睡的英雄。墓碑上的英名和事迹是大家仰望的重点,每一个英名背后,都有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每一段叩击心弦的碑文,都是英烈们用生命书写的壮丽篇章。同学们时而饱含热泪,时而掏出纸笔,工工整整地抄写珍藏。尤为吸引大家目光的,是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朱程司令员的碑文。被称作“铁军将才”的他,领导开辟了鲁西南、鲁东南抗日根据地,不幸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与日寇浴血奋战9个小时壮烈殉国,其英名载入《全国百名抗日英雄谱》。墓碑背面,镌刻着烈士夫人饱含深情的悼文:我的程啊,我的公行,八九年的道义之交,四五年的夫妻恩情,是你的光芒照耀我走向革命的途程。我爱你甚于爱我自己的生命,我永远拿你比作漫漫长夜中的明星……

  饱含深情与正气的诗句,在同学们口中久久传颂,如同阳光,如同雨露和沃土,滋养着一个个稚嫩的心灵。那时的我们,或许还读不懂深沉的恩爱情感,却是真真切切地领会到了信仰、理想和人生。

  时光虽然悄然过去半个多世纪,然而英烈们的红色基因却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广泛、更加深入地传承。国家专门设立了烈士纪念日,我曾多次祭扫过的那座烈士陵园,现已重新修缮,更名为“鲁西南烈士陵园”。陵园内新建了革命烈士纪念堂、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碑亭,并且新增了墓区,陆续接纳了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献身的英烈,已然成为山东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抗战纪念红色基因教育基地。

  英烈长眠,浩气长存。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事迹,学习英烈们的英雄气概,传承英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恩英烈们的精忠奉献,培养崇尚英雄的高尚思想,继往开来地推进英烈们未竟的伟大事业,正是我们告慰英烈们的神圣使命。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