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父亲大爱的震撼

 

 

 

作者 姜活兴

 

        父亲姜正福出生1917年。他有三兄弟,大哥姜夏福、二哥姜嘉福,个子都在1.8米以上。

        大伯懒,二伯憨,父亲勤。他青少年时代有点香看书的故事。

        大伯儿子起名力兴,二伯养育达兴、帮兴、乐兴,老三小时夭折。父亲血脉最多:生九子女存活七个。

        父辈男丁排序:力、志、达、万、帮、活、乐、耀、煌、辉,我排老六。

        三年自然灾害的饥荒岁月,大伯二伯饿死病死。有两个姑姑,一嫁李家碑陈家,二嫁古港周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两姑我没见过。

        父亲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人缘最好,村民评价“连三岁小孩不会得罪”。(有乡亲说我像父亲)他非常聪明,很多方面无师自通:打得一手好算盘,当会计在行(我年少兼任生产队会计,是父亲教打算盘和做帐),唱京戏有板有眼,能“打时”(时辰八字测算凶吉祸福),下象棋是唱凯公社顶尖高手。

        父爱恩重如山,每每触及会动心动容。印象故事:

        我五岁那年,全家搬唱凯街上,住公社隔壁的旧房,吃商品粮。七岁时,有次到梳箆社二楼与父亲同睡。房子材质结构,楼梯木板台阶。半夜时分,父亲解手,我睡意懵懂被叫起小解,突然踩空跌落楼梯地面,发出“唔”的一声。只听父亲“哎哟,我的崽呀”!之后,我昏迷几天不知道,自个醒来是阎王爷关照。

        我年少爱看连环画。早上从父亲床上爬起,就会到图书店看摆出的新小人书。因没钱又不愿离店。父亲来找,见我柜台前磨蹭,便给挑了本《戚继光》,我好高兴!记得花了四毛两分钱,这可是父亲几天的开支啊!

        我8岁了,父亲仍住街上,母亲和子女搬回乡下新开基村。父亲十天半月回家一次。全家一张床,“睏”大人小孩五六个。有个深更半夜,父亲抱几个孩子一一“把尿”。我9岁了,当抱到窗前尿桶边,感觉不好意思,总拉不出尿。但父亲久久弯腰抱我,耐心地“嘘嘘嘘”。父爱的情景犹显眼前。

        有年秋季,我与姜龙根过灵山何家渡口,前往20多公里外的仙谷峰砍柴。返程两人挑柴我前他后,已下午三点多钟。行了一段路程,龙根突然喊:“活崽等下!”我放下挑柴,听他说:“放柴上的衣服丢了。你等下,我转去寻寻看!”约摸一个多小时,龙根捡回上衣时,太阳快下山了。因为天黑河边无人摆渡,我俩只有到附近的祝家村,找到本村生产队队长陈木元之弟陈冬元(估计招郎上门),在他家住了一宿。这天下午,父亲从唱凯回来。当晚见我砍柴没归,他马上掐指“打时”,结果落“空”了,凶多吉少,当时心情不得而知。后据住前排房子的谭冬英(王水清母亲)说:“你爷昨日夜间坐井台,就像怀崽(怀孕)样坐了一夜”(村西有口水井)。当晚皓月星空,父亲端坐井台,守望灵山方向等儿子回家,企盼落空了!一个通宵,父亲情感经历什么煎熬和磨难?第二天早上,我与姜龙根挑柴到何家渡口沙滩,见父亲坐船过来刚上岸。他见到儿子,满眼深情,我愧疚笑笑;而父亲双眼内陷、布满血丝,没有言语。此时此景此情,让我难忘、暖心一辈子。父亲的大爱每每触及心灵,都使我心灵震撼,泪流满面,回味长绵……

        那个年代的高中生比现在本科生吃香,我想读高中改变命运。但母亲、兄长反对,我只有向邻居翠兰(陈晓兰之母)借钱读书。紧要关头,是父亲帮还了借款。

        读高中几年,我饥饿了几年,经常会到同学家蹭饭:华溪、花洲、古港都去过。有天早上,我到父亲居住对面的同学嵇太祥家,想蹭早饭。一会父亲来了,他拉下脸训斥我:“你吃人家的,你给了什么东西人家吃?”我羞愧难当溜回父亲宿舍。但他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不吃、不拿、不要人家的东西,不侵犯、侵占他人和公家的便宜,因而当官几十年,用“两袖清风”形容不为过。

        19岁 要去当兵了,父亲特意陪一宿,反复叮嘱我怎么照顾自己,包括要做个让人舒服的人。第二天天还没亮,父亲与姜达兴步行送我到抚州坐车入伍……

        父亲的爱,不会声张、默默付出、倾情奉献,厚重深沉、不求回报,这就是大爱,也成就了他人格的伟大!

        遗憾的是:父亲1977年脑溢血,经过治疗可以行走,又上梳箆社摆摊做生意。几年之后瘫痪,他只有回家躺床,开始饱受磨难。

        有哲人说:勤劳一天,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安有幸福的长眠!父亲为家人操心一辈子,省吃俭用一辈子,向勤向善一辈子,但却没得到善终。

        红尘世界,有几人能看透?父亲看透了。他弥留之际坐门前晒太阳,对端碗吃饭的乡亲们说:“你们想吃就吃,想着(穿)就着,不要恰(省),我看破了这个世界!”父亲对人生的醒悟,足以振聋发聩!

        父亲虽然生病,胃口却特别好,1982年3月终因疾病折磨离开了他眷恋的亲人们,他“看破世界”太晚了!听母亲说,父亲遗体抬放棺木中,棺木短了,八仙只能强按突起的膝关节,我心如刀绞!那时我在河北唐山服役,未能回报父亲之大爱,让我愧疚、心痛一辈子!
 


 

作者简介:
        
姜活兴  1973年入伍铁8师40团,任报道组长、新闻干事。曾连续三年获铁道兵报发稿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获铁道兵政治部颁发国家级报刊发稿二等奖。

        1984年2月转业回江西,同年分别主创地市级国有企业江铜集团报、参创市委机关报鹰潭日报。

        曾任报社科长、常务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1993年晋升高级职称。

        从事新闻工作40年,在全国115家媒体发表作品2085篇,国家级45篇、省部级513篇、电视专题片16部,计560余万字;获国家级、省部级新闻奖43次,省部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9篇,《中国记者》发表一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选入《标题选粹》作为学生读物;专著《新闻自析集》48万字,中国记者协党组书记作序,人民日报领导题写书名,全国人大新闻局领导题词,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