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世纪70年代,铁道兵二、四师1万多名官兵在吕梁地区无私奉献、舍生忘死修建太岚铁路成为新吕梁英雄。作为当年的建设者日前重访旧地,看到山西人民仍深情怀念为他们造福的吕梁英雄颇为感动。今天山西日报副刊头条刊登拙作《吕梁英雄今仍在》,敬请老领导老战友指正。 ——王开忠
吕梁英雄今仍在
——重返太岚铁路
9月,田野金黄、果树飘香,在吕梁山硕果累累的时节,我再次走进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
说到吕梁山,人们会联想到《吕梁英雄传》。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吕梁热血男儿为了人民的自由、国家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抗日,留下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吕梁英雄成为晋绥边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传颂;几十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又传颂着人民子弟兵铁道兵部队为民修建太(原)岚(县)铁路的动人故事,成为新的《吕梁英雄传》。
作为当年的铁道兵战士、铁路建设者的一员,当我重返太岚铁路时,这条铁路已经更名为太兴铁路,因为在2014年此线从太原延长至吕梁兴县。当时的太岚铁路,南起太原、北抵岚县,全长53.8公里,是开发沿线煤炭资源的一条专用线。线路溯汾河而上,行经在高山峡谷中,桥隧相连、石质破碎,施工十分困难。铁道兵两个师近2万名官兵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于1975年开始陆续投入施工,他们发扬吕梁英雄光荣传统,不畏艰险、浴血奋战,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事迹曾在当年的铁路工地广为传颂,一直在我心中熠熠发光。
一
横岭山中,云飘雾绕。来到山下的一条路基旁,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兵身影,他沿着这条路基爬上山腰的崎岖小路向深山腹中的3连工地走去,他是铁道兵某团团长屈文明,40多年前第一批领兵进入太岚线。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解放太原的战斗,多次冒着危险深入虎穴侦察敌情,在攻克敌人碉堡中冲锋在前,荣立特等功;进入太岚线施工时,他身上还带着弹片,仍然经常蹲在基层,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进入太岚线第一年,他3次到担任重点隧道工程的3连蹲点,3连3次创高产:1月,3连隧道施工遇到坚硬的石层,施工进度上不去,屈文明天天深入到掌子面上和干部、战士一起研究施工技术,亲自布眼装药,使每排炮由原来的0.6米上升到1.5米,这个月3连下导坑掘进取得161米的好成绩;3月,屈文明又来到3连,帮助他们进一步改进施工技术,使下导坑掘进达到200.3米;9月,屈文明再次来到3连,帮助连队推广光面爆破新技术,取得了单口月成洞100.75米的好成绩。
这个团与屈文明一同指挥施工的,还有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陈伯悦。陈伯悦担任副团长多年,虽然身患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仍然身先士卒,到一线指挥。1977年5月,他在2营抓隧道施工,由于劳累过度血压升高,两腿浮肿,经常头晕,医生和同志们都劝他住院治疗,但他想到施工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仍然没白没黑地指挥施工,带领干部、战士克服困难,夺得了单口月成洞100米的好成绩。
如今,这两位老英雄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想到战争年代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富强和百姓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精神是多么可贵!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是多么需要这种精神啊!
二
走到一段桥隧相连的汾河岸畔,看到飞驰而过的列车,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太岚铁路延长到兴县后,2018年6月21日变为客、货两运的线路,结束了太原市到娄烦县、临县、兴县无旅客列车的历史,方便了吕梁人民的出行。
这时,几十年前这段工地上那种欢快的机器轰鸣声又在我的耳边回响。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铁路施工仍然是钢钎加大锤的落后生产方式,速度比较缓慢。在这里担任施工任务的某团为了提前建成太岚铁路,让当地人民早日受益,想方设法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听到哪里有先进施工机械,马上派人去购买,买不到就千方百计弄来图纸自己制造;见到某处有先进的施工技术,立即派人去学习,3年中先后派出54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请来19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传授技术,又在部队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从此,在隧道施工中,光面爆破代替了普通爆破、喷锚代替了衬砌;在大桥施工中,钻孔桩代替了人工开挖、滑动模板代替了木模施工……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普遍采用,为施工插上了跃进的翅膀。
三
在横岭一号隧道洞口,我的脑海里又出现一位年轻的广东籍战士的英姿,他是某团6连班长李伦稳。这天,李伦稳接到父亲来信,这是李伦稳父亲第二次来信催儿子回家看对象了;同时,3年未见儿子,他和家人也怪想念的。李伦稳是风枪手,也到了他探亲时间,可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连队隧道施工进度一直上不去,李伦稳决定推迟探亲,研究改进掘进方法。他给家里回信说,部队施工正处于关键时期,眼下走不开,以后再说吧。他埋头钻研,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终于创造了“连环掏槽法”,使平均循环进尺由过去的0.5米提高到1米;接着,继续改进掏槽方法,使平均循环进尺迅速上升到1.15米、1.35米,最高达到1.4米。李伦稳的探亲期从1月推迟到7月,女方等得不耐烦就将婚事吹了。失去了女友并未影响到李伦稳的工作情绪,他后来又带领工友将工班平均每月进尺由57米提高到118米,并在铁道兵隧道施工现场会上作了表演,引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站在吕梁山深处的一座隧道口,我又不由得想起一位名叫孙德敬的战士。他是某团5连副班长,刚到太岚线施工不久患了肠癌,肠子切除了30厘米,出院时,医院给他开了一张全休半个月的证明,孙德敬回到连队没有把它交给领导,第二天就进洞了。半个月后,他扛着10多公斤的风枪上班,走到半路肚子疼了起来,战友们劝他回去休息,可他说:“隧道施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缺一个人就会影响整个工班作业,别人刚下班,哪能让人不休息来顶班。”他硬是捂着肚子进了洞。连长知道他的病情后,立即赶来工地把他从洞里拉出来送进团卫生所。
四
旧地难忘。重返太岚铁路,不能不去太原市下兰村,那是我们连队修建太岚铁路时驻扎过的地方。很多老乡得知我是当年在村里住过的铁道兵战士、参加过太岚铁路建设,像久别重逢的亲人那样热情招待、问这问那。他们说,太岚铁路不仅畅通了吕梁山区的货物运输,而且也方便了他们的出行,对铁道兵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重返太岚铁路,心中有些失落:不见了当年火热的施工景象,不见了当年住过的帐篷,不见了当年并肩战斗的战友。其实,出发前我就想到这些,而我为何还要回来?因为那里有我的青春热血、那里有我和战友们战斗的足迹、那里有很多东西值得留念,尤其是当年修建的铁路;为何回来心潮难平?因为这条铁路已为吕梁山区造福、受到了吕梁人民的衷心欢迎。
吕梁英雄今何在?当年战争年代的吕梁英雄绝大多数已经作古;修建太岚铁路的铁道兵于1979年完成施工任务后奔向祖国四面八方参加其他铁路建设,1984年1月1日根据上级决定,他们就地脱下军装归铁道部建制领导,继续为国家和人民修建铁路,现在,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离世,绝大多数人都已退休,但吕梁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没有忘记他们为吕梁人民所做的牺牲与奉献;他们那种不畏艰险、吃苦奉献的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励吕梁人民为改变山区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站立吕梁山下、汾河岸畔,汾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潺潺的水声,像在叙述着战争年代吕梁英雄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叙述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吕梁英雄——英雄的铁道兵为民修路的感人事迹。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