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湖北宜昌市五峰入伍,一直都在铁道兵七团服役,从援越抗美的越南到襄渝线、太古岚线、南同蒲线的建设,从战士到干部。记忆最深的是我在勤务连的那段时间,永远难忘的铁道兵。
这是一张覃文平(右)中间是警卫排宋发珊,右为范土生副班长三人一起在芭蕉口种菜的照片。
那时,部队在紫阳参加襄渝线建设。当时紫阳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铁路,没有公路,主要交通靠船运。部队进入以后,各种装备物资都由汉江运到紫阳县城,然后从任河逆流而上,很多时候,战士们要去拉纤,船才能逆流而上。运输成了最大的问题。当地的副食供应不上,吃菜难,连队整天都是“海带、粉条、鸡毛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里号召连队自己种菜。
警卫排的菜地,就在团部家属房与任河边操场间的空地。警卫排战友们艰苦奋战,开荒种菜,是机关种菜最多,最好,贡献最大的。这块不到半亩的任河边沙石滩,在警卫排战友们的努力下,这当年草都不长的乱石滩,种出了多种蔬菜,其中有南爪,冬爪丝瓜,黄瓜,葱蒜豆角和刚豆,种得最多長的最好的贡献最多的是芹菜。由于团警卫排的辛勤付出,解决了当时机关吃菜难的问题,这张照片虽然照的不太清,但当年没有多的照相机会,能留下这张图片回忆一下当年,也十分有意义。这是1971照的。当年各个连队也同警卫战士一样有过这段经历!
(这是当年七团团部所在地)
1970年7月完成援越抗美任务回国后,当时我铁道兵七团的部队番号为5807部队,团部设陕西紫阳芭蕉口(原紫阳四新公社芭蕉口小学内)团部机关按团首长(即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团宣传队,勤务连,团轮训队的顺序顺任河往下游左岸排列部署。部队七月奉命从越南回国,我当时同七团团長徐光乘首列回国军列到达西安,当列车到达西安的当天我便陪同徐团长乘指挥车翻越秦岭到达宁陕,第二天顺利到达汉阴县整训地进入两月的整训,整训结束进入我团的紫阳向阳沟至权河口段管区。大约是九月底,国庆节前后进入团部驻地芭蕉口。此时七团勤务连开始组建。在越南时没有勤务连,但勤务连的职责和人员均存在于原团部司政后三大机关中。其中:警卫公务及接待等在司令部,具体由管理股管。通讯电台标图等属通讯作战股管理,由警卫排安排司政后首長公务员进住服务。
回国后,因部队的需要,为更好地为团机关服务,将原在越南时的团警卫排,通讯排,和测量,试验室合并为勤务连 。一共三个排:团警卫排为勤务连一排。原团警卫排长陈安保从警卫排提升为勤务连副连长。当时团警卫排一,二班长均提排长,我当时是二班班长,一班班长是車孝松。因只有一个能留下当警卫排长,即勤务连一排长。这时团勤务连留下了我覃文平为一排长,車孝松随之下连当排长去了。当时勤务连共三个排。一排为团警卫排,一共三个班。两个警卫班,一个公务班。覃文平首任排长,副排长杨玉轩。勤务连二排是通信排,有三个班,外线班,总机班,通信班。首任排长周道华,副排长吴忠华。三排是测试排,其中一个测量班和一个试验班。首任排长牛东江。另有一个勤杂班和炊事班。团勤务连由纪登志首任连长,指导员徐文科,副指导员肖腊庚,副连长谢先益,陈安保,事务长韦定模。连部设团宣传队去芭蕉小学之间的任河旁。
(这是到团部必须过的任河吊桥)
勤务连成立后,对我团顺利执行完成襄渝铁路建任务,发挥了重要作。保卫了团机关和团首长安全,保障了机关生活的服务,开荒种菜,解决了大部分吃菜难问题:架通和保障了全团上下的通讯通信畅通及铁路建中的测量精准,建筑质量得到了保证,为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事实证明勤务连的建立是及时的,任务和职责清楚,在襄渝和太岚线建设中发挥了他的职责和重要作用。只到一九八四年部队改制而结束他的历史史命。但在勤务成立的这十多年中,勤务连的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勤务连的战友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凡是到勤务连当过兵的战友都对团勤务连有着深厚的感情,勤务连的战友们遍及祖国各地,永远都难以忘记这个战斗集体。
这是我带集训队备战铁道兵运动会的照片
这是紫阳县城及汉江与任河的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