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岳麓书院】
作者 董峰
铁十一师52团
湖南长沙我去过多次,记得在文革时串联,我就首选毛主席故居一一韶山冲。然后返回长沙,寻找毛主席青少年求学生活的地方(清水塘,第一师范),接着就趋车赶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但那时院门紧闭,只能见到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该门联随着岳麓书院享誉全国,闻名四海,成为湖湘文化的一个标志。
据考证,这副对联出自株洲才子袁名曜之手。1812年,他当时在岳麓书院任山长(院长),虽然只任职五年,但他在书院教育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出于提振士气,鼓励学生经世致用,通晓时务物理的考虑,他在书院内提出了“惟楚有材”的上联,鼓励学生来对出下联。却迟迟没有对出,直到有一天,书院学生张中阶突发灵感,才有了“于斯为盛”的下联。虽然这副对联从韵律上来讲不是很工整,但胜在气势宏大。此联横空出世,流传至今,成为重要文化标志,享誉海内外。
最近一次去长沙,又去了【岳麓书院】,在参观过程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说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胡某某,在职时没时间来参观,刚退休,他向中央报告要来【岳麓书院】,湖南省委负责人打电话给书院院长,讲最近中央有人来参观,要他们做些准备,做好接待工作。当胡某人到来时,院长们感到非常惊喜,因为胡某人曾经是国家主席,好在他们准备得很充分,讲得也很详细,胡某人听了很满意。活动结束时,院长提出请胡某人题词留念,胡某人坚决不同意。院长讲:笔墨纸砚都准备好了,请领导提笔!胡某人还是不同意,在院长再三恳求下,胡某人只好提笔书写,写好后,人们一看,只见纸上仅是“胡锦涛”三字而已。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