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石铁路是铁道兵时期承建的最后一条Ⅰ级国铁干线,跨越军队和企业两个阶段。
兖石铁路位于山东南部,被誉为“鲁南钢铁巨龙”,西起津浦铁路兖州以南的程家庄车站,向东经曲阜、泗水、平邑、费县、临沂、莒南、日照,到黄海之滨的石臼所(日照市)港,全长308公里,由铁道兵组织施工。1981年4月1日重点工程开工,1984年11月7日全线铺轨通车。铁道兵第一师1980年8月开始调入队伍,负责兖州至临沂段施工,并负责全线铺架,师机关驻兖州。铁道兵第四师1982年2月陆续进驻工地,负责临沂至石臼所段施工,师机关驻临沂。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九团、第九师第四十一团,铁道兵第二、第三通信工程营,铁道兵第四新管处配属施工。
铁路穿行沂蒙山区,沿线地势平缓,平原、谷地和山丘,部分路段处高强度地震带,岩石风化严重;村庄密集,土源少,路基远距离运土成本高、困难大。
全线主要工程量:路基土石方1724万立方米,桥梁延长25.41公里,隧道360米,涵渠12.87公里米,总概算投资118833万元,其中利用外资33200万元。
全线重点工程:沂河特大桥、沭河特大桥,桥址均处在大断裂带边缘,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纵横交错,基岩起伏不平,岩层软硬不均,施工难度大。沂河特大桥施工,遇上双层溶洞,钻头开挖桥基,钻机被卡住,或者掉进溶洞无法打捞,日本加藤钻机也无所作为。年近花甲的主管工程师周家资将铺盖卷搬到桥头工棚,负责技术指导,较好地解决了多层溶洞钻孔桩和大口径点降水施工技术难题。
兖石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利用外资建设的铁路。铁路建设部分利用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会贷款,实行施工单位投资包干,并按合理工期组织施工。铁道兵制定了《兖石铁路建设包干经济责任制暂行办法》,这是铁路施工的一项重大改革。
铁一师和铁四师制定 “五保、五包、一奖励”承包方案:“五保”即师对团做到保投资拨款、保任务饱满和劳力平衡、保“五大材”和结构件供应、保大型机械使用和汽车运输、保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施工资料及管理上的指导。“五包”是团对师做到包施工预算、包总工期、包建设规模、包八项经济技术指标、包上交利润。营、连基层单位实行包段包片、包点、包工序等办法,还有的包到个人,实行单机、单车承包和岗位承包。一师战士李昌德第一个提出承包工程。承包出效益,两个师完成任务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这些探索、改革为即将兵改工的队伍提供了企业化管理的有益经验。

1984年,山东兖石铁路平邑段正在紧张施工。听说沂蒙山区就要通火车了,老百姓从几十公里外的山区赶来观看架桥铺轨,其中有些一辈子没见过火车的老人更期盼着能早日在自己家门口坐上火车,好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钱捍摄
兖石铁路建设,成为晋煤外运的南通道,对沟通晋、豫、鲁三省,解决煤炭出口及华东地区用煤,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开发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巩固国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兖石铁路建设过程中,部队面临脱军装穿路服的重大变革,部队一时情绪不稳。“杨连第连”第8任连长王云龙,面对荣誉室杨连第生平事迹的陈列和锦旗、奖状,泣不成声。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部队思想稳定,干劲不减,工效提高。杨连第的妻子阎福珍到工地看望杨连第连的指战员,勉励干部战士,脱下军装,要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的精神。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李鹏曾先后视察铁路,李鹏挥毫题词:“发扬光荣传统,为中国铁路建设立新功。”万里夸赞:“这条铁路建设速度快,质量好,成绩很大,应该表扬。”
介绍兖石铁路建设成就及先进事迹的出版物:画册《兖石铁路》,报告文学集《沂蒙山下创业路》《沂蒙山下铺路人》,中篇小说《路魂》(作者李荃)。
兖石铁路1987年获评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兖石铁路建设照片及资料——

修筑桥墩。

全线集中4000多台机械和车辆, 组织机械化施工。

建设中的石臼所港。

沿线群众像解放战争推着小车支援解放军作战一样,组织起来推着小车帮助铁道兵修建铁路。

第一师“杨连第连”奋战在温凉河特大桥工地上。

沭河特大桥,第四师科学施工,战胜困难,桥墩拔地而起。

第四师担负修建的沂河特大桥正在架设中。

假日,组织官兵到曲阜孔庙参观、学习。
轨排生产基地的轨排源源不断地运往铺轨工地。

铺轨队向前进。

《解放军画报》报道兖石铁路。

《铁道兵》宣传兖石铁路。
宣传兖石铁路的出版物。
照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乐在其中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