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孙荣刚|| 穿越北国夏日的诗意旅程 ——丹东与大连的心灵之歌

  六月的尾声,带着初夏的余韵,我们踏上了一段跨越辽阔北国的旅途。那是一次关于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情感与记忆的深刻体验,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我们从宜昌三峡机场起飞,乘坐QW6194航班,越过碧蓝的天空,飞向那片充满神秘与浪漫的土地——辽宁。两小时的飞行仿佛一瞬间的梦境,将我们带入了北国的夏日风情中。

  抵达大连国际机场的那一刻,迎接我们的不仅是凉爽的海风,更有细心周到的接待服务。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早已安排妥当,迎接我们的不仅是温暖的笑容,更是一份对旅途的期待与热情。大连,这座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接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旅人。

  伴随着海浪的低语,我们登上了旅游大巴。新月导游,也就是王莉莉,成为了我们的引路人。她的自我介绍如同一阵春风,轻柔而又温暖。那是一个生于80后中等身材的女性,黑龙江五常的土壤孕育了她坚韧而热情的性格。她毕业于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拥有十多年的旅游经验。

  王导的东北腔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的讲解妙趣横生,声情并茂。她用那娓娓道来的语调,将大连、旅顺、丹东的历史、人文、风情娓娓道来。每到一处,她都能用丰富的典故、鲜活的故事点缀,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些尘封的岁月与动人的故事。

 

  在大连,王导带领我们走过星海广场的繁华,感受现代都市的脉动;在旅顺,她带我们登上东鸡冠山,俯瞰那片曾经的军事要塞,领略那段峥嵘岁月;在金石滩,她讲述亿万年的地质传奇,让我们仿佛与亿万年前的地球对话。

  旅途的脚步从未停歇。王导不断用她那充满激情的讲述,串联起一幕幕历史画卷。她讲述旅顺口的海防故事,讲述那片海域曾经的战火与和平;她带领我们走进丹东,探访鸭绿江畔的抗战遗迹,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在丹东,我们沿着鸭绿江畔漫步,感受中朝边境的特殊氛围。那江水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连接着两个国家,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王导用她的声音,讲述那些关于家国情怀的故事,让我们心潮澎湃。站在鸭绿江畔,望着远方的北朝鲜,心潮澎湃。回忆先烈英勇,抗美援朝的血火岁月,铁道兵团奋勇抢修瘫痪的铁路,撑起希望的生命线。

  1950年末,经过两个多月苦战,修成75.6公里的灌上段铁路和上河口鸭绿江桥,连接沈安线与朝鲜平北线,成为中国铁路入朝的第四条通道,是对前线的重要支援。在三年战火中,21723辆车辆通过,彰显铁血精神。

  当年我所服役的铁道兵一师因此也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奇迹,部队所属一团“著名登高英雄杨连弟”激励后人。这段血色记忆,凝聚荣耀与自豪,彰显无畏精神。站在江边,心怀敬仰,铭记那段铁血岁月,激励我们守护和平,奋勇前行。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们乘上了小游轮,迎着海风在渤海湾上缓缓行驶。海面上,成群的海鸥在空中自由翱翔,偶尔发出阵阵清脆的鸣叫。我们一边感受海风拂面,一边看着海鸥们在空中嬉戏,它们的身影点缀着碧蓝的海天,仿佛在为我们的旅途奏响欢快的乐章。船只轻轻摇晃,海鸥们时而低飞掠过水面,时而盘旋在头顶,宛如一场生动的自然交响。那一刻,海天一色,心也随之开阔起来。

  无论在大连,还是在丹东,处处山水相依,绿意盎然。她带领我们品味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手工艺品,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每一位旅客都感受到家的温暖。每一处风景,每一段故事,都在她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而深刻。

  沿着十里黄金海岸线,我们沐浴在阳光与海风中。那一片碧蓝的海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云彩,也倒映出我们心中的梦想。王导带领我们来到白云雁水莲花山,那里云雾缭绕,莲花盛开,仿佛仙境一般。

  在盛唐岚山海上古街,古色古香的建筑诉说着千年的繁华与变迁。我们漫步在古街巷,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韵味。王导不断用她的故事,将古今连接,让我们在现代的繁忙中,找到那份属于历史的宁静与庄重。

 

  我们乘船穿越东方威尼斯水城,体验水上交通的别样风情。那片水域,仿佛一条动人的丝带,将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宁静交织在一起。王导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梦想,激励我们珍惜当下,热爱生活。

  在百年安东老街,我们品味着地道的东北风味,感受着老街的温度。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热情的摊贩、那些熟悉的味道,都让人沉醉其中。王导带领我们细细品味每一份美好,用心感受这座城市的魂魄。

  旅途渐入尾声,但心中的感动却久久不能平复。每一处景点,每一次讲述,都成为了心底最珍贵的记忆。大家纷纷与王导合影留念,留住那份温暖与感动。她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仿佛那片海天,永远明亮而宽广。

  在“七一”建党节的那一天,我们乘坐QW6193航班,越过渤海湾,带着满满的喜悦与感恩,踏上归途。回望那一片片海天、那一幕幕故事,心中满是感慨:这不仅是一场旅游,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这次辽宁之行,犹如一首悠扬的诗篇,穿越时空的长河,荡漾在心间。大连的海风、旅顺的历史、丹东的边境、金石滩的奇迹、古街的韵味……每一处都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而这一切的美好,离不开那位充满热情与智慧的王导。她用她的故事、她的笑容,点亮了我们的旅途,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灵。在她的引领下,我们不仅看到了辽阔的风景,更感受到了一份来自北国的温度与情怀。

  这段旅程,或许短暂,但它带给我们的感动,将伴随我们很久很久。它如同一首抒情的长诗,悠扬而深远,永远在心底回荡。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期待下一次的相遇,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再次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

  (2025/7/2 于宜昌搁笔)

 



 


孙荣刚简介孙荣刚,江苏镇江人,大学文化,高级记者。1976年12月入伍,加入铁道兵一师二团,曾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95年调入中国三峡集团,历任中国三峡工程报社主任、首席记者、总编辑等职务。在三峡工作期间,全面参与三峡工程、百万大迁移等重大报道工作,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及行业专业刊物发表新闻图片及稿件逾万篇,完成多次深度、有力度的专题摄影报道和专题画册。他曾多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三峡工程的摄影采访任务,以及迎接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韩国、巴基斯坦、加拿大、朝鲜、尼日利亚等国家元首来访的摄影工作。孙荣刚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国家电网公司人才评价特聘专家(新闻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他曾担任中国新闻奖、三峡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国摄影大展、中国三峡杯“全国首届水电摄影大赛”、根河杯“全国森林摄影大赛”以及行业报系统多个摄影大赛的评委。获得多项荣誉,包括中国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改革之光”20年中国新闻摄影精品赛金奖、中国新闻摄影学术活动突出贡献奖、共和国成立50周年新闻摄影奖、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奖、全国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经济报刊“十佳记者”、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图片大赛优秀作品奖等数百项荣誉。多次被中国三峡集团和新闻宣传中心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著有专著《梦想与现实的交响——三峡工程纪实》、《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合著《三峡工程环境报告》、《三峡图志》。此外,发表多篇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并收入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其系列作品《三峡大移民》、《抢救三峡文物》、《三峡工程大事记》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三峡!三峡!》专题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