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玉泉山的前世今生

 

 

 

  在北京颐和园的西边,有一座六峰连绵、蜿蜒南北的山丘,从远处看,有两座标志性的宝塔,倒影在昆明湖上,引出无限遐想。

因这里泉水“水清而碧,澄浩似玉”,故此,称为“玉泉”。故曰“玉泉山”。


玉泉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被称为“玉泉垂虹”。
 


清代乾隆皇帝为玉泉立御碑一幢“玉泉趵突”,伫立在含晖堂旁边,形容玉泉山的山泉,犹如趵突泉一般汩汩而出。
 


玉泉山的泉水,经过乾隆的验证与对比,评定出玉泉水质最轻,从此为优胜,定为“天下第一泉”,并亲题“天下第一泉”碑。
 


湖中的小石圆石,相传如水將其淹没,那么北京城将受灭顶之灾。


观音洞,供奉精美的石刻菩萨石像。


乾隆御笔题诗的摩崖石刻。






 

清代皇宫饮用水都是玉泉山水。每日挿龙旗运送到宫中。相传用玉泉山的泉水灌溉的“京西稲”,至今都是名贵大米。


还有特用泉水制的墨命名“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






 

圆中一处裂帛湖,湖上建有亭台楼阁,各条幽静小路,通往四方。湖中种植百亩荷花。
 



 

玉泉山经过四朝的建设,才有今天的规模。
 



 

早在辽代,玉泉山就是帝王的避暑行宫;清朝时期,进行了翻修扩建,将行宫改名为“静明圆”。
 















 

静明园里有慈禧太后题匾“含晖堂”。












 

有乾隆题额的真武祠牌楼,“真武庙”道观等。
 



 

圆中四塔。静明园是五园中最小的一座,却充分利用山景,建造了园内四座宝塔。
 



 

一座玉峰塔建于清代,为八角九层琉璃砖塔。全完仿建江苏镇江金山塔的形制。

塔身中空,内部建有旋梯可以直达九层塔顶。单数层楼四面开门,四面开镂花漏窗并与偶数层楼错落有致。
 



 

塔的各层均开有三个佛龛,供有铜佛,雕刻着乾隆亲笔撰写的楹联。



 

玉峰塔在香严寺内,寺内游廊窗槛形态各异,不拘一格。
 







 

另一塔建于乾隆年间,属于砖石结构的金刚宝座塔。像锥子,故少飞锥子塔状。为纪念征战缅甸而建。

 



 

寺院与佛塔布局严谨,融合汉、藏和印度建筑风格为一体。塔肚内藏有佛教的诸种法器法物。



 

山门前还有汉白玉石坊,前额刻有乾御笔“灵鹫支峰”。大殿供奉三世佛。
 



 

寺内浮云彩画繁多,极具中华艺术之美感。
 



 

还有一塔,圣绿寺琉璃塔。因为地势低矮,不易被看见。它与颐和园中的多宝琉璃塔相似。
 



 

塔身全部用五色琉璃瓦镶砌,塔身各面场布满佛龛,形体不大,但五色斑斓、玲珑精致。
 



 

还有一塔华藏海石塔。全部用汉白玉石雕砌。只可惜部分雕刻被毁坏,只能看到30年代左右的老照片。
 



 

塔身曾八面场雕有,佛像及佛传故事等。
 



 

佛像有坐、立、跪、卧,不计其数,形态各异。刻工之妙,非同一般,堪称清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为中央军委的驻地。
 



 

中央领导人为远离城市喧嚣,喜欢在这里办公休憩。

 






 

石桌、石凳是领导人经常散步小憩的地方。
 



 

粗大的银杏树,告诉人们已是年代久远了。



 

当时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也在这里建了一座别墅,养了几只水貂,还有一块菜地。
 



 

房外走廊上遮阳葡萄架;院子前有小树林,绿草地、小石桥和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在这里散步、思考。真是心旷神怡。






 

现在的玉泉山,附近还有一处“玉泉山农场”。农场归中央警卫局管理。
 



 

除了种稻子外,还种了“甜心白薯”。这是周恩来总理最爱吃的杂粮之一。
 



 

根据玉泉山的独特环境,还试种了几样领导人爱吃的蔬菜和瓜果。
 















 

历经多年,让近者洗尽铅华,宁心脑明,国之命运,在这一派清明静穆中迎来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美篇链接   点击查看

照片由作者选自网络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