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旅行随笔141:​再上将军岭

 

图片
 

  炎炎夏日,骄阳下没有一丝凉风,攀上将军岭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在这个时节来这里爬山,我觉得我们一行真的有点那个。

  可是为了心中的那个牵念,想看看长眠在这个岭上的老帅和将军们,于是有了这次并非唐突之行。

  巍巍太行山,连绵八百里,北接燕山,南衔嵩岳,红色的山,英雄的山,抗战八年,演出多少气壮山河的铁血诗篇,遗存多少金戈铁马、战歌嘹亮、动人心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啊!

  将军岭位于涉县赤岸村北,原名庙坡岭。1986年后,因刘伯承、徐向前元帅,黄镇、李达、王新亭上将等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人的骨灰相继撒在这座山冈上,将军岭由此得名。

  1990年10月,邓小平亲笔题写了岭名。这里是除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外,安葬共和国元帅、将军最多的地方。

  沿石阶上坡,只见一条大渠宛若长龙盘绕山间,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师官兵与当地群众共同修建的长达27公里的漳南大渠。涉县人民把这条绕山渠叫做“救命渠”、““将军渠”。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水流南山头,吃饭不用愁,没有八路军,渠水怎么流”的民歌。

  为永远牢记八路军的恩情,涉县人民自愿捐资在渠边修建了“思源亭”和高12.9米的“漳南大渠纪念碑”。 在将军岭,许多数都与“一二九”有关。从岭下登上129级石砌台阶,是刘伯承元帅的纪念亭。纪念亭占地180平方米,檐上悬邓小平题写的“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匾额。亭中央立有花岗岩质刘伯承坐像,左右两侧各立卧碑一块,分别镌刻着中央领导人为刘伯承元帅撰写的悼词和生平。

  出纪念亭,穿一片松林,往上登129个台阶就到徐向前元帅纪念亭。从徐向前元帅的墓地再往上登129个台阶就到了将军岭顶部。整个将军岭气魄宏大,群山环抱,松林繁茂,风景秀丽。

  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也与与这里结有不解之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在涉县战斗和生活了六年之久。建国后,他始终关注着邯郸的发展,牵挂着老区的人民。

  前几年这里建造了邓小平的塑像。塑像目光坚定、神态刚毅、双腿浸没在岩石中,寓意邓小平同志与太行山融为一体,仿佛已经看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塑像从创意、形象、气质、音容笑貌等方面,表现了在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面对强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气壮山河的伟人风采,凸显了凝重和大气,体现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重上将军岭使我想到,历史不应当仅用文字来记叙这些革命老前辈,要通过将军岭这样的文化建筑载体来表现对先辈的崇敬缅怀,才是最好的传承历史之举。用中国的成语来说,即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来教化我们的国民。

  一个民族的历史应当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结草衔环,不可人为地忽视和断裂、遗弃及淡忘。中国如果忽略了这些革命老前辈,再过三五十年、仅靠将军岭对子孙后代进行教育还有多少意义?我常向天拷问,英雄的父辈啊,您们赶走了日本鬼子、打败了美国佬、推翻了蒋家王朝、国民党;您们现在大多已远行,归于沧海一粟,我们应该如何记住你们的历史功绩……

  要敢于正视忽视革命前辈的误区,共产党人的英雄史不应该是断裂的,客观地说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能承上启下,准确的记录传承先辈的革命历史,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否则我们将愧对中国革命先辈和千秋万代的子孙。

  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坚持“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建设繁荣富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在革命老前辈曾经战斗、生活过的这片热土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