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散文】排长的钓鱼经


 

钓鱼是捕捉鱼类的一种方法。我国是一个不仅幅员辽阔,而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高雅古朴的垂钓活动作为我们古老文明的一个小小侧面伴随着祖国的历史延续下来,历数千年而不衰,日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钓鱼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活动,随著生活环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充满趣味,充满智慧,充满活力,格调高雅,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中华大地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为垂钓提供优良的自然钓场和丰富的鱼类资源。古往今来,无数钓鱼爱好者陶醉于这项活动之中,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深谷的清风吹走了城市的喧嚣,钓竿的颤动带给老人以童子般的欢乐,只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伙子也会“静如处子”……此中乐趣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我的排长桂晓东就是其中一位钓鱼爱好者。1978年3月我从插队下乡所在地应征入伍,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海拉尔西索木伊敏河畔的89311部队十连。我们铁三师11团主要是承担隧道工程任务,二营是桥梁营,我们十连是半机械连,我排是抽水机排,专门负责大桥桥墩沉井的抽排水工作。我从吉林省桦甸新训结束到呼盟草原,分配到十连一排后,我排没有排长,副排长是河南省的王怀根老兵,王副排长退伍后,我排还是没有排长,连部从连司务处调来了炊事班副班长兼上士给养员桂晓东到我们一排任副排长。

 

我的排长桂晓东

 

初识桂排,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桂排高佻的个子,英俊而又潇洒。军容严整,英姿挺拔,威风凛凛,让人敬而生畏。由于军事素质过硬,几乎每天清晨都是由他值班领队,带领全连出操。北方的清晨尽管滴水成冰,尽管哈气成霜,但在他的率领下,“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口令声覆盖了“喀嚓”、“喀嚓”,大头鞋踏着冰雪的声音,桂排的口令声坚定而有节奏,唱响了铁道兵的豪迈气概。

 

 

桂排是从师部特务连载波班下十连的,从连队篮球队员到司务处给养员,从不熟悉连队的机械设备到我们抽水机排的领头人,从外行到内行,处处学在前干在前,处处是我们的榜样,深得我的尊敬和爱戴,我排一直没有排长,尽管他是副排长,但几十年来,他在我心中,一直就是我的排长。我写的40多篇《89311部队十连的战斗故事》(连载)中都有他方方面面的故事概述,这里不一一赘述。

在后来的军旅生活中和退役后的交往中,我慢慢地了解到桂排人生的另一面——喜爱与大自然打交道的钓鱼、逮鱼。

 

 

桂排从小在水库边长大,上学时,同学们称他“水鸭子”,沟渠、堰塘、小溪是他的游泳池,大自然造就了他的泳技,多少次因逮鱼耽误了上学被父母责怪。后来随其父任职的二野陆军四十七医院(川南军区医院)驻扎在四川泸州市的长江边,更是养成了他垂钓和畅游长江的习性,虽没有“浪里白条”张顺擅长水战的本领,但也有“水鬼”的灵嗅和敏捷。

伊敏河属于额尔古纳河水系,是海拉尔河一级支流,全长359km,全流域面积为22636.5Km2,其湖、泊、溪、荡、沟、塘纵横交错,大小沼泽星罗棋布。花草丛生,水清景美,原始生态,物产丰富,可谓是天然鱼场。

大草原人烟稀少,鄂温克、鄂伦春、蒙古等少数游牧民族的牧民不习惯吃鱼,嫌鱼刺多,容易卡喉,所以原生态的水泡子(当地方言,即水塘)很少有人问津,野生鱼到处多有。

我是个南方兵,当兵来到东北天天是高梁米、土豆,我吃怨了,吃怕了,常常有意无意地向排长发牢骚,“当兵还不如我当农民。我插队下乡,虽油水少,但大白米饭、大白菜还是有得吃的。”排长一方面对我的思想进行教育,一方面利用节假日领着我们逮鱼,改善伙食。(详情可阅读《89311部队十连的故事》之七“逮鱼的故事”)

 

 

后来,为了确保安全,连队规定不允许去捕鱼。俗话说:“贼心难改,本性难移。”桂排耐不住野性,不肯捕鱼,就偷偷摸摸地钓鱼。排长用大头针做成鱼钩,用细塑料绳做钓线,用蚯蚓做鱼饵,用细树条做钓杆,土法上马,在连队附近的芦苇荡里钓鱼。海拉尔造纸厂在芦苇荡收割芦苇回去做造纸原料后,芦苇荡视野开阔,河水清澈,是钓鱼的好时机。由于大头针做的鱼钩没有倒刺,只能钓到小中鱼,大鱼咬钩后都滑头逃掉了。好不容易钓回几条中小鱼,也只能在“地火龙”上熬点鱼汤解解谗。

 

 

退伍以后,逮鱼的趣劲,干事的韧劲,铁道兵进取的钻劲,桂排自学成才考取公务员。以后无论是在成都市新都区物资局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的岗位上还是在成都市斑竹园镇镇长的岗位上,他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去钓鱼,也总有“钓友”约他去垂钓。

退休以后排长无忧无虑,无所顾忌,随心所欲了。没有了“忽复乘舟白日边”(唐·李白《行路难》)的期待与欲望,常常“闲来垂钓碧溪上”。“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唐·杜甫·《江村》)“湖上移鱼子,初生人不畏。自从识钓饵,欲见更无烟。”(北宋·苏轼)准备好鱼具钓饵后,总是“钓纶自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黄花浅水边”(唐·司空曙·《江村即事》)一幅在自然景色中悠悠垂钓的高雅情趣。常常“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乐然垂钓,忘记回家。“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水钓台四。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南宋·陆游《鹊桥仙》)迷于垂钓,到了想当渔夫的地步。充满了“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绊。”(清·郑板桥《道情》)的诗情画意。

 

 

排长一生始终与鱼有缘,痴迷钓鱼。时常在河边与我视频,不仅让我领略了四川成都地区的大自然风光,还让我领悟他的钓鱼情,钓鱼经,钓鱼的诀窍和技巧。

宋代哲学家邵雍在《渔樵问答》一书中说:“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幼居河南辉县,非常熟悉农村生活的邵雍,所说的这六物,仍是竿钓的基本要素。从竹鱼竿到玻璃纤维鱼竿,再到碳纤维鱼竿,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化的鱼竿发展史的排长深知鱼竿这个不可缺少的工具的重要性。他什么鱼竿都有,并能灵活运用。当初学钓鱼的我询问他购买什么鱼竿能得心应手时,他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告诉我:

竹竿虽然手感好、韧性好、轻巧,但有长度限制,携带不便,易开裂,保养要求高等缺点。随着鱼竿的发展,现市场上有玻璃钢鱼竿和碳素鱼竿两种。玻璃钢鱼竿是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鱼竿,碳素竿是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钓竿。碳素鱼竿具有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性,易导电,有防触电标识。玻璃钢鱼竿的质量不及碳素鱼竿理想,但玻璃钢鱼竿具有弹性好、强度大、价格低、不易导电等特点;玻璃钢鱼竿质地粗糙,有网状纹路,能看出纵横交错的“经纬线”。相较之下,碳素鱼竿质地细密,竿壁外大多无纹路。玻璃钢鱼竿的竿径比较粗、分量比较重。碳素鱼竿重量轻,竿径较细,小巧玲珑,面漆多为透明或半透明漆,能看出竿的材质。经排长的指点,我略知在雷雨天或高压线附近垂钓肯要选玻璃钢鱼竿,其它情况下要视情选竿。那么选长竿还是短竿呢?排长娓娓道来:

 

 

一、根据水域情况来决定。如果是在小河沟垂钓,水面相对较小,除去初春天气寒冷外,在仲春、晚春时节,这些地方的水温升温较快,适宜用2.7米、3.6米的短竿垂钓,可以将线组抛得恰到好处。

二、根据气候来决定。仲春、晚春时节,气候条件转好,气温升高,大部分鱼类都会慢慢游到岸边或者是浅滩栖息觅食,此时要选择使用短竿。

三、根据鱼类情况来决定。不同的鱼类根据习性会惯常生活在水域的上、中、下层。

鲫鱼在我国水域广泛分布,它习惯生活在水体下层,是底栖性鱼类,垂钓时多用轻巧,弹性好的手竿,长度以5~8米为宜。春天宜在浅水、岸边、水草间、石头旁垂钓。草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多在中层活动,有时也到上层游弋。根据草鱼的习性,可以使用长竿短线垂钓,在晚春气温升高时,可以用短手竿钓浮。我们熟悉的鲢鱼,属于中上层鱼类,可以使用中调竿,竿长不宜超过6米。钓鱼使用长竿还是短竿,除了熟练掌握基本要领外,还要结合钓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鱼),有收获。

 

 

排长对钓鱼的竿、线、钩、饵等基本要素烂若披掌、驾轻就熟外,还喜欢用细线小钩钓鱼。现在河塘里钓鱼的人很多,“滑”鱼多。所谓“滑”鱼,是指那些警惕性高、不随意进食、吞饵前对饵钩有一个反复窥探的过程,待其确认绝对安全时,方开口吞饵的鱼儿。排长告诉我,用细线小钩一是灵敏度高。细线小钩配细漂,轻巧玲珑,十分有利于鱼的吞饵。针对鱼儿在进食之前习惯对钩饵有一个从窥探、拱饵到吞饵的过程,那些小心翼翼、比较挑剔的鱼儿,对于小钩戒心不高,并极易吸入口腔。二是隐蔽性好。对于已进窝的鱼儿,细线小钩入水不响,这些都能最大优势地提高上钩率。三是细线小钩绵软轻巧,操作舒适。线细轻柔,不易发挺和护弯,能够充分地展示其高灵敏反应,有利于垂钓和操作。

鱼儿“老奸巨滑”,排长“老谋深算”。同一塘口,同样的诱饵、钓饵,别人钓不到鱼,排长用细线小钩,总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加上他高超的钓技,总是满载而归。

 

 

排长告诉我,选择鱼塘要侦察在先,要做到“六看”。

一、看天气。不同的天气钓不同的鱼,不同的天气钓不同的水。看天气主要是看阴晴,因为晴天钓鱼和阴天钓鱼是两回事。排长告诉我,晴天要钓浑水,钓深水,钓远水。阴天要钓清水,钓浅水,钓近水。晴天光线强,在浑水中好钓鲤鱼。阴天的光线弱,在浅水中好钓鲤鱼……

二、看气温。看气温,除了看基本气温外,还要看温差。温度在5℃以下,35℃以上,许多种鱼会停止进食,最好不下钩。温度在20℃左右时好钓鲫鱼、鲤鱼,温度在30℃左右时好钓草鱼、鳊鱼。温差在5℃~8℃左右,是钓鱼的最佳温度,比较好钓鱼。一天之内,温差超过15℃,则不好钓鱼。排长告诉我,目前进入秋季温差大,最理想的钓鱼时间是在早晨6点多到10点左右,下午四点到晚上。

三、看风向。看风向就是判断风力。风力的大小与浪头有关,一二级微风轻风,水面会有波无浪。三四级风力,水面会有波有浪,拍打岸边有轻轻响声。五级六级风力,会浪头翻滚,拍打岸边有响声加大。在内陆的十二级风力中,五六级以下的风浪中还是能钓鱼的,钓不了手竿可以钓海竿。

四、看塘型。看塘型与选择钓点有关,塘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塘型,钓点是不一样的,排长告诉我看塘型要:一看滩,二看湾,三看阳。(朝阳的地方)“长塘钓腰,方塘钓角,大塘钓边,小塘钓心。”。没有滩钓浅,没有湾钓深,没有阳钓明。排长告诉我,目前秋季垂钓时,应考虑水草丰富、水下结构复杂、树木覆盖、斜坡或陡坡等地,特别是水流和风向造成的凹槽区域,这些地方食物充足,是鱼儿喜欢光顾的地点。

 

 

五、看水质。来到塘边,是钓还是不钓,是浅钓还是深钓,是钓上层鱼还是钓底层鱼,是由水质来决定的。如果是浑水,阴天或雨天,不下钓,改在晴天钓。养殖塘中清水要钓深、钓远;如果是油绿色肥水,不论晴天阴天,要钓浮食,钓中上层鱼,应以钓鲢鳙鱼为主;是浅黄色的瘦水要钓底。看水质布窝,浑水要布显色饵,如白酒米、灰面等;清水要布本色饵,如糠饵、豆饼、颗粒饲料等。肥水要布小窝,瘦水要布大窝。

六、看鱼泡。鱼泡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疏有密,有走有停。看鱼泡决定窝子打在什么地方,下什么样的窝饵。排长告诉我大泡多草鱼多,要用草鱼饵。看鱼泡的同时还要看水面的鱼花,如果水面不断有大鱼花出现,说明水底缺氧,可以钓浮。

钓鱼要注意的二个方面:

1、选好钓位是收获好的关健。常在同一个水域,有的地方上鱼很快,有的地方很久咬一次钩,钓位不当是原因之一。选好钓位主要凭经验。鱼有鱼道,即其经常的游行路径,栖聚也有自己的习惯。一般地说,自然水域,如水塘、河沟、湖泊,河流等,应选择有水草、芦苇的地方下钩。人工养鱼池喂料台附近是最易集结鱼群的地方,要选择喂料时间的前后。

2、选准钓饵。主要指所钓的鱼种最喜欢吃的食物。如鲫鱼之于蚯蚓、红虫,鲤鱼之于玉米面,草鱼之于芦苇芯和蚂炸,梭鱼之于海蚕,罗非鱼之于小虾等。排长说:你初学钓鱼,可到市场上购买有科学配制的针对不同鱼类爱好的合成饵料。排长还告诉我,最易上钩的饵料,莫过于所钓鱼塘经常喂鱼的饵料。用来浸透合以粘性较好的面食,常是鱼群最爱抢食的饵料。排长告诫我,垂钓之前一定要摸清所钓的鱼种与其习性。

钓鱼必须掌握的二个小诀窍。

 

 

1、勤提勤动,诱鱼上钩。

鱼钩下沉至水底,并不是完全处于理想的位置。由于水体下地质比较复杂,有时恰好沉在岩石缝隙、水草上或枯叶底下,有时被木柱所遮盖、杂物所隐蔽、小坑或淤泥所埋没,鱼看不到钓饵便不合摄食。因此,在钓鱼活动中,一经发现鱼漂久无动静,就该勤提钓竿,不断变化鱼钩位置,增加鱼的视觉机会,诱鱼上钩。

2、机动灵活,声东击西。

一般地说,钓鱼目标不可死守。即使鱼的数量稀少,或等候大全的时候,也不能固守不功。一个窝点钓上几条鱼,就该在另一个窝点上下钩。而且在一个窝点还要照顾到前后左右的位置。如果几个喂窝点暂时都不出鱼,应在喂窝点近处、远处或其它草丛里试钓游动的鱼,不断变换钓鱼的地点。排长常告诫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东一锒头,西一棒子”,我的理解这就是“声东击西”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垂钓要掌握气候、水况、鱼情,但还要在鱼儿上钩后,掌握遛鱼的方法,提竿的力度。排长的经验告诉我遛鱼的技巧:

鱼儿中钩后,我们并不知道鱼钩具体刺入鱼嘴的哪个部位。当鱼钩刺在鱼唇或是鱼唇边上时,如果发力扬竿,鱼钩就会把鱼唇拉豁;鱼儿中钩后,会本能地向深水区域跳窜,这时不能用力生拉硬拽,逼得鱼顺势快速撞向岸边,否则会导致撞岸跑鱼;大鱼在中钩后往往有高速反冲的动作,会使钓者措手不及,失去控制。对此,必须选用硬度较高的钓竿能缓解冲击力;大鱼中钩后,不能耽心渔线、鱼钩的承受能力,不敢拉紧渔线,这样无法遛鱼;只有当鱼钩剌入体内产生痛感时,鱼才会不顾一切地玩命逃窜。而造成鱼产生剧烈痛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力扬竿,让刺入鱼嘴的鱼钩牢固。排长告诉我,在整个遛鱼的过程中,鱼儿会使出多种招数企图逃走,要做到“鱼动人不动,鱼不动人动”,领着鱼行进,让其走椭圆形或者8字形的路线,直到将鱼遛乏,使其完全失去反抗能力,牵至岸边,用抄网抄起。

 

 

排长说:“垂钓的最高境界是野钓,野钓的最高境界是夜钓。”排长最擅长就是夜钓,因为夜钓常常能钓到大鱼。他告诉我:夜间人类活动减少,环境相对安静,鱼儿放松了警惕,容易上钓;夜间温度较低,相对凉爽,水的含氧量增加,鱼的活性增强,吃食的效率高,会大量吃食;夜间光线暗淡,使得大鱼从深水区游到浅水区觅食,提高了中鱼率,同时也增加了钓到稀有鱼类的机会;夜间小鱼活动减少,减少了小鱼闹窝的情况,更容易钓到大鱼。

“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唐·韩愈《赠侯喜》)一次夏夜,喜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的排长,应一位钓友所约,驱车二个多小时,来到成都市郊的池塘边夜钓,专门钓大嘴巴鱼。根据以往经验,夏夜这种鱼因为水中缺氧,要到水面透气,浮在水面吃露水。

 

 

午夜时分,月光皎洁,他们敛声屏息蹲在池塘边,排长举着长长的竹钓竿,钓线在水面上方约5厘米处。钓钩很大,像只小铁锚,钓钩上空空如也。这架势,俨然像传说中的姜太公钓鱼。细听,靠近岸边的水草丛中有大鱼呷水的声音。细看,水草丛中有十来只大苹果般的“黑洞”在一张一合。排长稳稳地把钓钩送进了一个“黑洞”,“黑洞”轻轻一合,钓竿迅速一提,一条沉甸甸的大鱼被抛上了岸。

钓竿再下“黑洞”,“黑洞”似乎有了经验,不轻易上钩,排长慢慢地拖着鱼饵来回游动,再静心等待,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把钓钩送进了黑洞洞的鱼嘴。鱼嘴一合,排长牵动鱼线缓缓向外游去,排长猛地一提,鱼竿弯成弓状。再用力举着承重的钓竿,在水边溜达了几个来回,终于把鱼捞上岸。排长大喜,冲向扑腾腾的猎物,原来是一条灰黑色的大鲇鱼,足有六七十厘米长。

回过头来看钓友,钓友屡屡失败。排长帮他分析原因,他的铅坠太轻,钓线被轻风随意吹动。帮他换成铅坠后,他的手抖得厉害。眼看钓钩进了“黑洞”,不是太靠前就是太靠后,要么偏左要么偏右。由于基本功不扎实,钓友没钓到一条大鱼。动静太大后,池塘里呷水的“黑洞”全惊跑了。东方泛起鱼肚白,科长收起渔具,将几条大鱼平分秋色,凯旋。

排长的钓鱼经我“言犹未尽”,但是排长说:“钓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之间。”却让我“余音绕梁”……

 

 

在垂钓的过程中,天有不测风云———时而烈日当空,时而电闪雷鸣;时而风雨交加,时而轻雾迷蒙。但排长总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垂钓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烦恼,静心养心,享受自然。排长虽已古稀之年,但是有一颗“江风索我吟,山月唤我饮,醉倒落花前,天地为衾枕。”(南宋·杨万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总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晋·陶渊明)远离尘嚣,享受自然宁静的生活状态;总有一种“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南宋·翁森)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精神境界。

少年时不顾学业偷着逮鱼,是亲近自然;当兵时跋山涉水铺路架桥,是叩谢自然;中年时忙里偷闲垂钓,是心养自然;老来漫步堤岸驻足观澜,是回归自然。用唐代诗人岑参的《渔父》“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情”的诗来形容我的排长是最恰当不过了,排长泛舟于清波间,他钓的是清心寡欲,心境象水一样恬静的高尚情趣,而不是鱼。这就是排长热爱大自然的人生!

排长说:一生钓鱼、逮鱼、捕鱼,是鱼儿养育了我,大自然哺育了我,更是伟大的铁道兵精神培养了我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奋发进取,永往直前的人生素质。

 

 

我敬佩我的排长,我爱我的排长,排长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排长永远是我人生的坐标。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画以怡情,钓以清心,人类源于大自然,我和全连战友的情感源于大自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伊敏河。我欲用伊敏河的水作墨,用我们修建的伊敏河西索木铁路大桥的桥墩作笔,歌颂伟大的铁道兵精神,歌颂我们的战友情。

 

 

仅以此文,献给分别45年的我的战友———副排长桂晓东,向桂排及全连战友致以一个铁道兵战士的敬礼!

 

编辑: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