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全球最高大桥前20座,没想到贵州竟有这么多!》,文章说:根据世界最高桥梁网站(highestbridges.com)的数据,截止2016年的统计,全球最高的桥梁排名前20名中,贵州省的桥梁就占了14座。
可谓“世界路桥看中国,中国路桥看贵州!”以下是当时贵州省前10大高桥(从高565米至318米)排行榜:
1、北盘江大桥(都格镇,六盘水,黔滇边界)。高1854英尺/ 565米;跨度2362英尺/ 720米;2016年世界上最高的桥梁,排名第1位
2、鸭池河大桥(大关镇,黔西县)。高1424英尺/ 434米;跨度2625英尺/ 800米度;2016年世界排名第5位
3、清水河大桥(瓮安县)。高1332英尺/ 406米;跨度3707英尺/ 1130米;2016年世界排名第6位
4、六广河大桥(六桶乡,息黔高速公路)。高1230英尺/ 375米;跨度1903英尺/ 580米;2016年世界排名第8.5位
5、坝陵河大桥(关岭)高1214英尺/ 370米;跨度3570英尺/ 1088米;世界排名第9位
6、北盘江大桥(关兴公路)高1200英尺/ 366米;跨度1273英尺/ 388米;世界排名第10位
7、抵母河大桥(六盘水)。高1181英尺/ 360米;跨度1765英尺/ 538米;世界排名第11位
8、六冲河大桥(织金)高1181英尺/ 360米;跨度1765英尺/ 538米;世界排名第12位
9、马岭河大桥(兴义)。高1079英尺/ 329米;跨度1345英尺/ 410米;世界排名第14位。马岭河大桥建成后成为全世界最高的拱形桥,以及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10、北盘江大桥(沪昆,晴隆)。高1043英尺/ 318米;跨度2087英尺/ 636米;世界排名第16位
高桥的建造,要解决基、墩、梁大三技术难题。轻型桥墩(塔)对建设高桥意义重大。
1964年开始的成昆铁路大会战期之前,设计人员怕修高桥,桥一高,墩身就重,地基承载能力要求严格,基础就难处理了。
为攻克桥墩太重问题,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成立了轻型桥墩战斗组,开始桥墩轻型化试点。
成昆铁路空心桥墩的最初试点,是从大田箐大桥开始的,由当年的铁道兵第八师负责建造。在《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志》中记载:“三十六团担负施工的大田箐特大桥长1165.94米,横跨龙川江,由于在施工中采用了“砌块空心新技术、钢塔架整体移位”新方法,不仅质量好,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工效。(《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志》121页)
这是大田箐大桥大型砌块空心墩设计图。下面的注释文字是:“《大田箐大桥桥墩模型试验报告》入选铁道科学院西南研究所1966年科技成果及资料汇编第三分册。”选自《成昆铁路》(技术总结)第四册《桥梁》415页。
大田箐大桥大型砌块空心墩采用“竖向砌缝上下错接”法施工,有明显的砌缝上下错接的痕迹。
下图是战友传来的照片。在重走成昆线时,他们在大田箐大桥下的合影。
请仔细看,靠近他们身后的桥墩,明显看得见空心桥墩用大型砌块“竖向砌缝上下错接”的痕迹。
后来,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大田箐大桥剩余桥墩采用传统的实体混凝土墩,如下图。
实体桥墩采用模板逐节浇筑法,其接缝与大型砌块空心桥墩明显不同。
大田箐大桥的空心墩砌块由素混凝土预制,属厚壁空心桥墩。后来,又进行薄壁空心桥墩试点。下图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薄壁空心桥墩。
这是成昆铁路五道河大桥双筒圆形钢筋混凝土薄壁空心桥墩。(选自成昆铁路技术总结委员会编《成昆铁路画册》)
全线有2l座大桥计165个墩,采用不同截面型式、不同壁厚、不同坡度的空心墩。从此,中国桥梁开创了空心桥墩新纪元。
如今,中国已成为“高桥帝国”,这些高大桥梁的桥墩,大多数为钢筋水泥土空心结构,具有节省建材、减轻自重、降低成本、建造速度快、维修方便等优点。
(以上为网络发布的施工场景与说明)
由成昆铁路技术总结委员会编写的《成昆铁路》(技术总结),在第四册《桥梁》第八章《空心桥墩》中特别提到:“在大田箐大桥曾采用大型砌块空心墩作试点。墩壁用四块干硬性混凝士预制块拼成矩框形空心截面,竖向砌缝上下错接。水平砌缝平接。预制混凝土横隔板,间距6米。……验证结果表明:局部竖向砌缝开裂后,对结构刚度和强度无甚影响.能满足使用条件的要求。”(《成昆铁路》(技术总结)第四册《桥梁》415页)
大田箐大桥的大型砌块拼装空心桥墩试点,遂为成昆铁路空心桥墩鼻祖,这是值得纪念的。
我们在赞叹当今中国成为世界“高桥帝国”的时候,不能忘记成昆铁路采用空心桥墩的创新设计,也不要忘记大田菁大桥率先进行空心桥墩试点的鼻祖地位与特殊贡献。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了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上海市杨浦区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著有《成昆铁路大会战》、《铁道兵决战成昆线》。
照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