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丰碑
(二)
舍生取义浑身胆,
不惧千险和万难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偏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节选)
中国军人,向来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中国军人凭借着崇高的信仰,军人的勇敢,创造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之举。
一九六七年七月三十一日,八一建军节前夕,天气晴朗。安沛机场工地热火朝天施工,敌机也趁机轰炸。500米远的地方是指挥所、防空洞,八十余人全撤进防空洞。防空洞刚打通不久,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空气非常差。潮湿、人多、噪音大,不到几分钟人憋得慌。
敌人集结了100多架飞机,陆续向机场上空、指挥部方向扑来。F104鬼怪式轰炸机,八颗炸弹前后落地。死神正朝洞内防空的人走来。敌机仍在一轮一轮地飞来,在防空洞不足百米的地方轮番轰炸两个多小时。我军高炮越战越勇,战士们个个奋勇当先,置生死于度外。高炮阵地上战士看见连长倒下,排长主动拿起指挥旗。排长负伤了,班长接过指挥旗,并挥动手中《毛主席语录》继续指挥。一个副班长身负重伤,当战士们要抬他下阵地,他说:“别管我,只有我们的勇敢,才没有敌人的威风,狠狠打!”他从敌机第一批轰炸开始,硬坚持80分钟之久。敌机第18次投弹,弹片割破他的气管,壮烈牺牲在炮位上——他叫黄水龙。
高炮62支队604大队政治处宣传股长郑若杜,因保密原因,未曾向恩爱妻子说明援越实情。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在寒风中,以“我永远爱你和女儿,直到生命的终止”情形相告别,来到越南。一月二十九日,一场空地大战,郑若杜目睹身边一炮手肚子被飞射的弹片切开,肠子溢出。炮手用军衣一裹,腰带往上一提,继续战斗。一个送弹药的战士满身鲜血,左手负伤,用右手抱着炮弹送到钢炮旁。一个瞄准手的眼睛被炸伤仍然搜索着天空……这一仗62支队牺牲了六个战士。
不到16岁的文艺小女兵蒙毅,战后情不自禁唱起了《再见吧,妈妈》。一旁不到17岁的小炮兵雷鸣随即感动得哭了起来。郑若杜在一旁也随着哼了起来,“友谊关前,我们把誓言下,肩负重任我们整装出发,再见吧!亲爱的妈妈。待我归来,胸前佩戴红花。报告祖国,战功献给妈妈。献给你您,亲爱的妈妈!也许此去,我再没有回家,守卫红河,笑卧木棉树下。记住我,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妈妈!”
第二天,敌机黑压压地袭来。郑若杜所在的62支队,牺牲了12名指战员。那个不满17岁的雷鸣小炮手牺牲在4号高炮阵地上。高机分队副指导员邱煌明,后勤处助理员李云生,大队政治处宣传股长郑若杜牺牲了……62支队前后牺牲了83名指战员。就在这一天,文艺小女兵蒙毅收到郑若杜妻子寄来的郑若杜平时非常喜欢的巧克力。渴望着他的回信。失望了!落空了!一直等了半年之久,62支队换防回国。一九六七年九月的一天,等来的是部队来人送来的郑若杜的遗物及奖章、《革命军人烈士证》和郑若杜牺牲前写的未寄出的给妻子的“长别”信。
还有一位叫陈永林的副班长,被敌机投下的子母弹击伤五处,仍咬牙排除了火炮故障。生命垂危之际,发现炮弹没有了,又忍着弹伤的剧痛,吃力地冲到20米处往返搬炮弹。最终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在阵地上。为援越抗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4连连长头部受伤,腿被炸断,倒在了阵地上。
指导员被弹片贯穿腰部,二班炮位内外中弹,4人牺牲。
高机连连长、指导员皆被弹片炸伤,排长、班长前仆后继。
炊事班冒着敌机扫射危险送弹药,也遭到敌机的轰炸。
枪炮打红了无水冷却,战士们接尿水来降温。实在无法,班长强忍着灼痛,用双手将烧红的枪管卸下来,手接触时直冒青烟。
张军医炸得不见尸首……
有的被炸身亡后,遗体被后一波炸后深埋,无法找到。
他们年龄都在20岁左右。
7.13这一天,敌人出动400多架战机,分批次,多层次地集中轰炸。
安沛机场东头指挥部情况更加悲壮。当炸塌的洞口翻开时,眼前情景惨不忍睹。不是一般的惊呆了,而是太恐怖,太惊骇,难以表叙——洞内的人员全部遇难。炸弹炸后,洞口堵死。洞内没有空气,缺氧。个个憋得青紫,窒息而死。有的站着张着大口,有的坐在地上手拿钢盔帽、斗笠,圆睁着眼,死不瞑目。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