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成都风情小巷文殊坊

       

 

       不经意间,走进成都风情小巷文殊坊。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每个城市的记忆总要附着在某个地方。文殊坊就是成都的古老记忆。  

       去成都住在闹市区的速8酒店,是不经意间走进文殊坊的。那天见前方有条古色古香的路,便一头闯进去,估摸着方向往深处走。

       走在成都的小巷里,不由得让人想起五代韦庄的一首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只是成都是我的一个旅行驿站,并非是我的故乡,我也不是告老还乡,哈哈。

       文殊坊是成都的新坐标。追寻帝王、圣贤的足迹,就能找到无数的寺院和院落。踩着青瓦白墙的街道,就能品味这条艺术之河的温情与魅力。低矮的屋檐,褪色的门板,河流的航标,流淌其间,永远不会迷路。  

       文殊坊是仿古街,比大街窄,比小巷子宽,古色古香的。路中央的铜制浮雕已被踩踏得甑亮亮的,有些新奇。抬头看路牌,文殊坊几个字豁然入目。

       据说自从这条仿古街建成之后,逢年过节遇双休,但凡节气好的时候,便比从前更加热闹。周末的各处景点往往人挤人,本无心到此游玩。现在竟然一脚跌入,恍惚如梦。

       徜徉在成都的小巷。不由得让你又想起五代孙光宪的《谒金门》诗句,“留不得,留来也应无益。白伫青山如血色,扬州初去日。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

 

   

       跟许多城市的仿古街类同,街道两旁是一家挨一家的店铺,出售古玩字画,地方特产,民间工艺,小孩玩具以及古灵精怪的各种新发明的玩意儿。

       饿了有凉粉,凉面,糍粑,大饼,锅盔。中间横着一条街,只要穿过去,白云寺和楞枷庵就在附近。那白云寺是何时建造的已无从考究,楞枷庵却是清雍正年间建造的,取名楞枷源自梵语,意为不可住,更多却是说在东海中有一座遥不可及高耸入云的山。  

       我想其真意是指佛之空灵而不可及。不论怎样,它的气势和意境都是很宏伟的。走过文殊坊的,想必其建筑也是精雕细琢,瑰丽之极。可惜的是,两座庙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夷为平地,如今重建,也是赎了前人所犯的罪过。故地拔楼,大概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光彩。

 

 

  

       文殊坊小巷名称小考,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是三姊妹,那文殊是智慧的象征,通常骑着一头面目狰狞的狮子。普贤是善良的化身,骑着一头大白象。观音是解救六道众生之难的大菩萨,坐在莲花宝座里腾云驾雾。

       如今,我对文殊院没有过多的好奇,却总是在想,白云寺和楞枷庵,和尚和尼姑俩俩向望,是怎样一道风景。但我没有去寻找一寺一庵的踪迹,仅是听听名字,便觉禅意顿生,心满意足了。  

       文殊坊小街绿化的很好,树木高大,绿荫满地,慢慢遮挡住阳光,街道便有了凉意。枝叶从禅院的墙中伸出来,是槐,柏,罗汉松之类的古木。浓荫里,蝉声不断,配合着僧人们的梵语诵经,正在陪佛渡伏,消磨苦夏。

  

 

       文殊坊是尘世的过滤器。习惯了都市的繁华,习惯了人心浮躁。然而,一步踏入青石板铺,便再没有车马喧闹,没有人声鼎沸,有的只是古蜀气息,悠闲的步伐,起伏的禅钟。文殊院木鱼声声,隔绝出一片淡然恬静的家园。

       于斜阳穿透历史的下午,静坐古树下,触摸昨天的光阴故事。  文殊坊是岁月的入口。城市过于喧嚣,灵魂迷离在冷漠的边缘。置身文殊坊,一扇窄窄门楼,几个小小院落,装满了质朴、厚重的文化。它们以静默的姿态,承载着千年历史往来的脚印,孤独地面对生命的开始与终结。  

       两棵珍贵的古杉已死,那些曾经在树下擦身而过,或者偶尔在此小憩的过客,终究只是过客。漫步空林堂,领悟“空林”散发的禅意与智慧,对人世间的纠结,顿时释然。  

       此时我发现,文殊院门前挂着“成都市佛教协会”的牌子,从大门望进去,竟见寺庙巍峨,庭院森森,十分幽静肃穆。但无往日香客朝拜的闹热胜景,一辆供人租用的鸡公车孤零零地停在一乘花轿面前,无人光顾。主人不知道上哪里去了,茶碗在旁摆着,正安享着半会儿的闲逸。 

 

 

       我到售票窗去看,招牌上有醒目的韩语日文,汉字反倒不太突出了:门票五元。售票员在拱形的窗口内瞅我,我在街沿下看她,那一刻的静默对视是多么有趣,自觉无需香火萦绕,无需撞钟敲鱼,心中有佛,更无需念诵佛经。我想,这便也是佛赐予的一种缘吧,人与人擦肩而过的缘,就如我从这条街上偶然走过。

         耳边,又回想起五代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行走在成都文殊坊,会宛若进入梦与真的交汇点,把理想世俗化,把世俗理想化。我是多么羡慕成都人,在文殊坊的暖阳下,无不有他们漫步的身影,遛鸟、舞剑、散步、品茶、搓麻、摆龙门阵,知足的笑容,证明他们是幸福的成都人,可以在悠闲之间,任凭时光一寸一寸地老去,自己潇洒人生走一回,直到天荒地老。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