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梓祥导读:
82岁的肖春连战友笔耕不辍,回忆铁道兵战斗生活的文章源源不断。拥有回忆的人生是充实而欣慰的。
这篇写部队的大锅饭。肖春连长期生活在连队,由战士一步步到指导员的岗位,参加成昆、襄渝、青藏等铁路建设,军旅生涯从吃大锅饭到抓大锅饭的管理,写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各个大锅饭的不同特色,尤其是青藏铁路“沙拌饭”最为动人。大锅饭,是透视铁道兵艰苦生活,官兵、战友情谊的一个窗口,也是每一个军人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从嘉兴乘上开往黄土高原山西的闷罐军列,几天几夜中途停靠的站台上,吃的是大锅饭。新兵连,分到老连队,一个班在炊事班班打一桶饭、一脸盆菜,全班十几人蹲地上围一圈,埋头吃。我和战友们一手执筷子,另一只手功夫了得——五根手指各显其能稳稳端着饭碗与装满菜的盘子;功夫不到家的只有将菜盘子搁地上,高原风大往往有沙来拌菜。烹饪的大铁锅那个偌大,直径超过南方沐浴的澡锅,盛满水一个人窝入仅剩一个头。炒菜的铲子,大小、形状酷似施工的铁锹,所以炊事员多为腰粗膀圆的大力士方能抡铲炒菜也。我也一直不解,为什么大锅饭的饭菜特别好吃?是我的精神作用还是有什么科学依据?我从网上搜索,大锅饭有米汤、荤素菜汁液浓之故,也是个理。我至今记得排骨炖青萝卜,切块老大,汤汁近半固态,每次狼吞虎咽全无斯文……
大锅饭延展的故事也多,比如连队农副业生产,种植战士们从故乡捎带连队的蔬菜种子,菜园子尽显天南地北的菜蔬;腌咸菜品种多,以石磨制作豆腐及其他豆制品……大锅饭,不尽的美好回忆。
成昆铁路工地的大锅饭。
难忘部队大锅饭
肖春连
我在部队16年多,已养成了吃大锅饭的习惯,我离开部队已46年了,至今还念念不忘大锅饭。1963年春节刚过,我就穿上了军装,到了北京丰台云岗新兵团训练驻地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吃上了“皇粮”大锅饭。那天晚饭,每人发一个半斤重的白面枕头形馒头,菜是猪肉白菜炖粉条,别提我们这些新兵有多高兴了,昨天还在家吃玉米桔粉掺粗玉米面做的两个混合面窝头,夜间还做梦想吃纯玉面窝头,没想到当兵第一天就吃上了纯白面馒头,虽然限量只能吃一个馒头,但我们都非常知足。
新兵训练开始不久,排长征求大家意见,谁愿意到炊事班当炊事员,大家一听当“伙夫”,怕传回家名声不好听,谁谁在部队当伙夫,个个都不做声,只有我和张林举手报名。
我在炊事班负责烧火,弄得满脸都是黑灰,像个小鬼似的。老炊事班长规定,每顿限量,吃馒头不能超过两个。当兵前我饿成皮包骨头,还不到100斤,没过一个月就增加了好几斤,我写信告诉家里,我不挨饿了,天天吃白面馒头。我大哥开始以为我骗父母,他特地从周口店骑自行车跑好几十里路到部队,他一看,确实像我写信所说的那样。那天中午,他吃光两个馒头后,咧着大嘴笑着对我说,你能吃饱饭了,在部队要好好当伙夫,为大家做好大锅饭。
1965年部队到了成昆线后,我的连队在四川夹江吃的是当地产的萝卜、牛皮菜(喂猪的饲料菜),但因施工任务重,体力消耗大,当地政府又给予粮食补助,让大家放开肚皮吃,炊事班还想办法改善伙食,将玉米面做成发糕,将玉米面和白面分层次做成金丝花卷,每星期还吃两次包子,星期天吃饺子。部队在征求当地政府同意后,连队开始在附近开荒种菜、养猪。战士肚子油水多了,每月供应的45斤粮都吃不完,四川兵临时来队家属,见部队大锅饭好,都不愿走。
1974年部队到了襄渝线后,几十万人涌向这条山沟里,交通不便,地方和部队后勤供应不上。我们部队号召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大生产,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荒种菜,养猪、养羊、养鸡。不到时一年时间,各个连队都养着几十头大肥猪,每星期都杀猪、杀羊改善生活,大锅饭将战士养得个个身强力壮。
那时我在机关当宣传干事,每天三顿饭,我们政治处10多个干事都端着饭碗,蹲在汉江边上,围在俱乐部主任王世奎身边,边吃饭边听他讲笑话,他讲笑话很幽默,别人笑,他不笑,引得保卫股老股长程昌林笑得喷饭,讲完一个笑话后,他听着不过瘾,再三说好话,边递烟边说:“世奎,世奎,再讲一个。”至今我还留恋那在汉江边大家聚在一起蹲着吃饭时听讲故事的场面。
去年我跟靖江几个战友组团到四川重走成昆线时,巧遇我连的炊事班长,在饭桌上我们共同回忆起了当年部队的大锅饭。
那天我们住在乐山市中铁建20局川渝公司的招待所里。第二天吃早餐时,我发现吃的早点是手工做的馒头、花卷、包子、米粥、四五个自己泡的小菜,味道跟我在部队时一模一样,我吃的很合口味。我感到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老连队。我就问在一旁陪我吃饭的川渝公司总经理覃贤明,我们吃的早饭怎么跟我在部队时一模一样?他告诉我现在的这个厨师长就是当年铁道兵的老炊事班长。兵改工后,他就调进我们公司来当厨师长了。他在我们单位食堂已近40年了,还一直保持部队大锅饭时特色,很受全体职工的欢迎。
中午吃饭时圆桌上摆满了南北不同口味七八个样式不同的菜肴。当我和覃总正吃得津津有味时,厨师长听说我们几个是当年修建成昆线的老兵时,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特意端着一杯青稞酒来敬我们。当我站起来向他表示谢意时,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歪着头端详着我,我也凝望着他,突然他大叫一声“指导员!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你的炊事班长李大全呀。”他这句如雷贯耳的喊声,立即唤起了我多年的记忆。他就是当年我连队的炊事班长、优秀共产党员李大全。我俩肩并肩紧靠在一起,边吃边喝聊起当年在部队我亲自到炊事班抓伙食改善那段令人难忘的往事。
那年我从政治处宣传股调往13连任指导员。连队驻扎在青海高原修建青藏铁路,由于高原缺氧,气候寒冷,当地只长草不长菜,连队吃菜都靠用汽车和火车从外省运来,因此给连队的伙食改善带来了很多难题。为了让全连战士吃饱吃好,我身为连队的一把手不但要做好全连的政治思想工作,还要想出办法抓好连队的伙食改善工作。
那时李大全是炊事班副班长,人很聪明,又能吃苦,又能钻研炊事技术。我就将从内地新华书店买来的几本如何做好面食和菜肴的食谱书赠送给他学习。他每天一有空余时间,就认真阅读,他还对照菜谱学会了四川泡菜方法。每到星期天下午我都和他制订下周的食谱。从周一到周末,每天中午和晚上的菜肴都变着花样做。早餐一般都是刀切馒头、花卷、发糕和稀饭,外加咸菜和酸辣泡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中午饭菜要用汽车送到10公里开外的工地上。在风砂弥漫的工地上,怕砂灰吹到碗里,每人都是端着一大碗盖浇饭站在背风的方向,用勺子将饭菜赶紧往嘴里塞进去,就这样囫囵着吞下去,混饱肚子为止。每天真正吃得饱吃得好还是要靠晚上那一顿饭。晚上大家围着火炉饱饱的吃上一顿,第二天早晨都不饿。
我们连队每周晚上的主食是:猪肉白菜馅或猪肉萝卜丝馅包子、葱油花卷、葱花烙饼、炸酱面、油条、发糕。菜谱是:猪肉白菜炖粉条、土豆炒肉丝、土豆烧牛肉、手抓羊肉、红烧羊肉、红烧带鱼、牛肉丸子、猪肉萝卜丝丸子、红烧青海湖湟鱼、葱头鱼香肉丝、回锅肉、醋溜白菜等。泡菜有:酸辣萝卜条、辣椒泡白菜帮、泡红萝卜、泡酸缸豆角、泡柿子椒等。
我们连队有好几个回族战士,每次吃荤菜时,都给他们另发牛羊肉,让他们拿回去自己做。
每到星期天必须吃饺子。炊事班给每个战士发一斤面粉,一斤猪肉,2斤大白菜。给每班还发1斤菜籽油、1瓶醋、1斤自制辣酱,10头大蒜,5棵大葱,让他们回到班里自己剁菜,自己拌馅,老兵带新兵自己包饺子,饺子包好后在班里的煤火炉上煮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非常开心。上午饺子都吃不完,剩下馅,下午再继续包着吃。吃饱饺子后,有的给家里写信,有的洗衣服,有的外出上街给父母寄线,有的打牌,有的玩篮球球,打排球,有的读书看报,还有几个来自山东梁山的战士在一起切磋武艺,还有几个摔跤能手在草原上跟老藏胞学摔跤。
在部队大锅饭里,除了饺子外,战士最喜欢的就是吃包子。每星期六下午,我们连队都是吃包子,不是猪肉白菜馅的,就是羊肉萝卜馅的。每次晚上吃完包子,紧接着就给大家放一场电影,放映员是我用老面子从宣传股放映组请来的,他们吃了包子放完电影后,还让他们带一些包子回去,第二天早上当早饭吃。连队战士每次星期六听说又吃包子又看电影,从工地回来后蹦着、跳着、满院子撒欢,激动的嗷嗷叫。看到这些战士兴高采烈的样子,甭提我有多开心。在青藏线上,我虽患腰间盘突出,腰上打着石膏,但我仍坚持上工地,坐在地上指挥施工,很多战士都极力劝我,异口同声地说:“指导员,请你不要来工地了,你在家抓好伙食就行了。工地上你尽管放心,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保质保量去完成任务。”看来我抓好连队的大锅饭,让战士吃饱吃好,比我上几次空洞的政治课都重要。
每年老兵退伍前,有好些老兵找我申请要求超期服役,他们都对我实话实说:“回家后再也吃不到这么好的大锅饭了。”我转业已40多年了,至今仍还念念不忘部队可口好吃的大锅饭。
宣传股欢送肖春连到连队任指导员。前排由左至右:皮开世、李光军、吴高志、林玉浮、覃新炎;后排从左至右:李成礼、冯荫焕、朱卫国、龚世义、张荣祥、李树生、肖春连、李敏。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兵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