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雅鲁藏布江上的桥梁“魔术师”(3)

 

        艺高人胆大,智慧人心细
       2016年8月10日,中铁广州工程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承建的贡嘎特大桥在雅鲁藏布江主河道上造桥正式开始。
       这天,刘金春早早地起床,洗漱完毕,特意换上一身新工装,戴上工牌,来到他的一号造桥机前,又仔细地检查一遍。一切准备就绪,起重工、司索工、拼接工、测量工、安全员等各个工种都各就各位,时针指向上午9点整,指挥长一声令下,刘金春开始指挥一号造桥机作业。
       刘金春紧盯着造桥现场,熟练地下达一个又一个作业命令:“一号梁体起吊卸车——安装支座——安装梁体挡块——拧紧螺栓——测量梁体——水平调整——中心调整——调整标高——涂胶作业——准备拼接……”
       一号机30多人按部就班,在机长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节段梁体拼装作业。笔者忽然觉得,与魔术师的快手相比,此时的造桥机长刘金春其实更像一个乐队的指挥,看他那从容镇定、有张有弛样子,整个造桥机在他的指挥下活了起来,一节节梁体起吊、拼接、张拉、安装、落梁,那隆隆的机声、清脆的哨声、此起彼伏口令声和应答声,就是那响彻雪域高原的最美妙音符,那一孔孔拼接完成的桥梁就是他指挥的“乐队”献给雅鲁藏布江上最完美的艺术品。
       中铁广州工程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贡嘎项目部总支书记陈东华告诉我们,公司选刘金春担任贡嘎特大桥一号造桥机机长,就是因为他专业技能比较全面,工作认真负责特别严谨,作为一个机长,他胆大心细,遇事不慌……
     “胆大心细,遇事不慌”,这不就是“刘老虎”送给“小老虎”的“八字真言”吗?看来这八个字已经是造桥人的座右铭了。接着,陈东华书记又给我们讲了刘金春机长造桥的的二、三事。
        节段梁每节重大约在100吨左右,大钩吊具用四根直径52毫米的吊杆吊挂,在吊挂中每个螺母要同时拧出五丝,才能同时起吊,容不得丝毫偏差。有一天,在节段梁段吊装作业时,节段梁已经挂在吊杆上,刘金春一边指挥起钩带力,一边仔细观察,突然发现其中一个吊点异常,与其他三个吊点不同步,有些微微的带力滞后。凭经验刘金春感觉肯定是吊杆螺母没有拧到位,立刻下令让吊机重新落下。他亲自上前检查,果然发现这个吊杆上少拧了一丝。他质询:“这是谁干的?”一个工人怯怯地上前答到:“是我。”刘金春一看,原来是个新来的工人,他没有指责这个新工人,而是告诉他,一定要把每个螺母丝扣拧到位,因为起吊作业每个吊杆都要均匀受力,如果有偏差,一个吊杆不受力或者少受力,就可能导致起吊倾覆的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道理讲清楚了,这个新工人此后再也没犯同类错误。事后,刘金春却把带班的班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通。
       有一次运梁车运节段梁,梁体吊装到运梁车上落钩后,刘金春发现梁体在车上没有放正,偏差两三公分。刘金春要求起吊重新安放。司索工小王都已经解开吊索了,不以为然地跟机长说:“这么大的一片梁,偏个两三公分没事,难道就因为这点翻车了?”刘金春把班长叫来,对班长和司索工小王一起批评教育说:“梁体放偏两三公分,梁体和梁车的重心就偏移,高原路况不好,运输途中梁体就会发生移动,容易造成梁车倾覆,这样的后果我们必须要有预见,要对运梁车司机的安全负责,每个环节来不得半点差错,这是从事高位工作应要的细心和责任心。”班长主动承担责任,立刻让小王重新吊装梁体,正确安放,并用导链拉紧加固。
       在节段梁拼装中,一号节段梁的吊装摆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中心线调整不能够偏差一毫米,如果一号梁偏差一毫米,就会导致最后一片节段梁偏差几十毫米,不能准确安放到桥墩的支座上,导致拼装失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道理。每孔桥的一号节段梁安装时,刘金春和技术人员一起不厌其烦地反复调整,每次要调整一个多小时,才能调整到位,准确摆放。如果当天不能胶拼,根据高原温差大的特点,还要预抬标高,次日拼装前再复核标高,发现变化,再进行微调,调整好再进行固定。有一次,刘金春在检查中发现节段梁的固定导链拉在钢筋上,顶托中间有缝隙,他立刻责成工作班改正。班长却顶撞说没事,节段梁一百多吨重,移动不了。刘金春告诉班长说,钢筋在受力以后如果弯曲,就会导致首片梁位移,顶托再顶不牢,所有的尺寸就发生变化,导致拼胶失败。必须立即改正。班长理亏辞穷,说不出理由来。刘金春就带着他们一起对梁体预埋件做了临时焊接加固,确保节段梁不移位。
       在节段梁拼接,不但要注意温度的变化,还要注意雅江河谷风沙和雨水的影响,有时正在给节段梁拼接面涂抹胶水,忽然雅江河谷吹起了风沙。刘金春及时指挥支起棚布,继续作业。有一天风很大,刚刚支上棚布,立刻被大风吹走。刘金春便指挥停止作业,将梁体内箱已经涂好的胶铲除掉。因为胶水4个小时之内会固化,如果不进行铲除或及时张拉作业,整个梁体就会报废。刘金春现场指挥得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了节段梁拼装的质量。
       造桥机中支腿固定时,精轧螺纹把支腿锁定后,刘金春还要求戴双螺母。作业班长刘开明不理解,嫌麻烦,对机长说:“每个螺纹受力都有七八十吨,十几个精轧螺纹也有一千多吨了,戴双螺母有什么意义?”刘金春耐心地对他解释说:“每个螺母的受力够了,但作业中由于震动,不能保证每个螺母负荷受力后不会松动啊。一旦某个螺母松动,就会将负荷转移到其它螺母上,其他螺母负荷突然增大,承载上千吨重量,一旦断裂,整个造桥机都会垮塌。现在加个螺母看起来麻烦了,但安全系数却大大增大了。防患于未然,就不要怕麻烦。”刘金春就是这样,每逢遇到大家不理解的问题,他用道理去说服人,用技术去帮教人,用技能去引导人,确保节段梁施工作业人员和机械的安全。刘开明理解了,立刻带人安装好双螺母,做到双保险。
还有一次,在造桥机就位后,刘金春要求作业班对后主千斤顶加装铁板将主梁下面垫实,增加一项保险措施。作业班长不理解,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说:“千斤顶都可以承载了,用不着加装铁板。”刘金春说:“千斤顶是液压的,压力过大油管可能会爆裂,液压的密封圈坏了也可能内泄。虽然液压锁可以起到保护,但还是锁板的物理受力最有保障。我们要对上面几十个工作师傅们的安全负责,保证机械受力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班长觉得还是机长考虑得周到周全,立刻改正了。
       一次节段梁拼接完成后在落梁的过程中,主千斤顶突然不起作用了,钳工现场检查之后,发现是千斤顶内部密封圈老化,必须拆下更换密封圈。但这时上千吨的节段梁还压着主千斤顶,这可怎么更换!许多人没经历过这种情况,情景非常紧急。刘金春让大家别慌,调来两台350吨的张拉顶代替故障主顶,加上原来三个450吨的主顶同时操作,安全平稳地将上千吨的节段梁体落在桥墩支座上,完成了支撑转换,然后再拆除故障主顶,修理更换密封圈。大家事后说:“真佩服刘机长了!经验丰富,遇事不慌,每到关键时刻,我们机长总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陈东华书记说,刘金春大事抓得紧,小事也不放过。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有的时候早晚温差能够达30℃左右。造桥师傅们有时早起还穿一身厚厚的防寒服在江面上作业,中午天热和高强紫外线,又要穿起单衣。有一天中午天热,节段梁拼接等待胶水固化过程中,他看到有人脱下安全帽,坐在天车下面的荫凉处休息。刘金春立刻纠正要他戴上安全帽,移到安全地点来休息。刘金春说:“天上掉馅饼的事没见过,天车上掉下个松动螺栓还是有的。你把安全帽脱下,万一掉下来的螺栓正好砸在你脑袋上怎么办?要知道,你可不是一个人在高原战斗啊!你家中的妻子、孩子可都指望着你呢!家人都希望你们平平安安的回家来。”机长的批评可都是大实话,可是机长的幽默感,还是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在笑声中记牢了“安全无小事”的大道理。
      “艺高人胆大,智慧人心细。”这是中铁广州工程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在上报刘金春为拉林铁路“藏地工匠”的事迹材料中,对刘金春工匠事迹的概括,这何尝不是中铁造桥人工匠群体的精神写照呢。
       2017年5月6日,雅鲁藏布江第一跨贡嘎特大桥胜利实现了主跨过江的施工目标,这座西藏境内最长、雅鲁藏布江跨度最大的铁路桥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贡嘎特大桥项目部也多次获得拉林铁路“标准化文明工地”、“标准化拌和站”、“标准化试验”等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7年五一特别节目“劳动的力量”对贡嘎雅鲁藏布江特大桥这一亮点工程作了报道。
       对这些成绩和荣誉,采访中刘金春竟然一字不提,只是邀请我们明年的这个季节再来拉林铁路看看,看看雅鲁藏布江滚滚东逝水,看看贡嘎特大桥巍巍风景线。他说:“那时来,你们一定还会有新收获,但一定不是我。”
是的,造桥人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太多、太多。我们期待着。


 

照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