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乡野偶寄《思考》 

  乡野偶寄《思考》
 

  回归田园乡土,走近农家百姓,透过他们的思想行为,你会有所悟,有所得。可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和回想失去的那些东西。如自然的清新、身心的自由、人伦的温馨、道德的淳朴等等。

  同时,你还会对小山村的现在和未来,给予深度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从中发现有许多问题,有待得到更加科学的解决。诸如小山村未来的农业发展、村屯规划、文明建设以及老有所养等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们正身处一个史诗般的新时代,在这更加宽阔的历史天地里,人们都在体验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刻生活变化,发展无限。

  然而,很容易得到满足的小山村人,他们没有想到,距离全面建成小康村,还有许多差距和短板。他们乐于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定的圈子里,轻易不打破原有的常规。即使不违法,不需要冒什么风险的事情,也不情愿地挑头去做。

  小山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自由种植,条条块块作物间杂。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播种、收割及田间管理上,限制了机械化作业程度。另外,原有的土地承包现状,在抗旱喷灌时,不利于大型喷灌机的使用,不是自家地里喷水浇灌的不到位,就是将水喷到了相邻人家的地里去,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这种问题,在一些实行土地转让、成立农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整合的乡镇、村屯,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整合后的土地,不但可以得到更科学有效的充分利用,更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还能解放生产力,实行劳务输出,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值得借鉴和尝试。

  要说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小山村来说也不难。可以考虑在不违背土地承包原则的基础上,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村民之间自行串换调整土地。

  还可以尝试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约实行委托经营的办法。

  或者组织农户联合起来,在有条件的地块,规划改造水田,实现统一连片的大规模种植。

  但是,无论哪种做法,都要考虑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做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小山村的村容村貌及规划改造,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这里原有的农家住房,东西分散无序,南北距离不等。村路顺势而建,弯曲不直。这种情况重新规划改造难度之大,村级不但没有资金,也没有如此大的组织能力。即使有资金来源,也得逐步、逐项,分批、分期进行改造实施。

  文化娱乐及体育设施建设,目前还是空白。

  科技知识普及、普法宣传教育更是缺乏。

  村民的养老保险是空档。

  村民对参加国家正规的医疗保险缺乏认知,参保存在死角。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保险,鱼目混珠,令村民难辨真假和优劣。

  总之,对农民的思想宣传教育始终是重中之重。农民思想意识和觉悟的提高,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显著标志。

  衷心祝愿:小山村能有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作者徐宝泉

  作者简介:

  徐宝泉,男,汉族,笔名群舆。一九五三年出生。一九七0年十二月入伍铁三师十四团,一九七三年八月入党,曾两次荣立三等功,三次受到团奖励,一九七六年退伍。大学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松原市民间文学协会理事,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九九八年主编了吉林画报专刊《辉煌的十年》;先后出版了《查干湖畔石油人》、《草原故乡》、《结庐散记》、《乡野偶寄》散文集。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