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实行“3+6”的服务模式浦兴街道 为老服务分中心为老年人办实事




实行“3+6”的服务模式浦兴街道
为老服务分中心为老年人办实事


  位于双桥社区内的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为老服务分中心

  【为老服务经验推介】

  实行“3+6”的服务模式

  浦兴街道为老服务分中心为老年人办实事

  吴凤祥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前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视频连线时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习总书记始终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多次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今年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在《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中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96亿,占总人口的21.1%,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把习总书记对老龄工作的指示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怎样让老人们安享幸福晚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实行“3+6”的服务模式,切实为辖区内的老人办实事,解难事,把党的温暖送到了老人们的心坎上。

  “分中心”前面的广场上,每天上午8:50老人们在打太极拳和八段锦。

  浦兴街道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浦东新区的下辖街道,由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所以在此成家立业定居的“新上海”人多,这些新上海人从老家带来自己的父母帮带孩子,孙辈们入园入学后,这些老龄的“外来人口”无所事事,改变了行为个性,有的染上了打牌赌钱,有的酗酒;有的固执、多疑、发呆,情绪低落;有的生病住院,甚至有的中风,影响了“新上海人”的创新创造,为了使他们高枕无忧,无忧无虑地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中去,浦东新区创办了“为老服务中心”,各街道创办了“为老服务分中心”。“浦兴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是其中之一。“分中心”成立以来,针对辖区内外来老人和当地老人多的特点,他们实行了“3+6”的服务模式,为各自家庭解决后顾之忧,为政府排忧解难,使这些“新上海人”安心工作,放手一搏,为上海的经济腾飞大展宏图。


老人们在上手工课

       “3+6”的服务管理模式即:社区助餐、养老顾问、文娱活动的基本服务和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赋能、认知症康复日托、互联网云诊、认知康复花园、康复运动中心、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为了使这些特色管理服务的落到实处,他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选派了热心老年事业责任心强的魏晓朵老师负责全面工作,配备了有理发手艺、懂手指舞操、精通手工彩绘等技能的专业护理员郭金彩等老师,并在辖区内的退沐人员中聘请了宁爽、邹家驹等有专业“吹拉弹唱、健身舞蹈、诗词书画”特长的指导老师,把老年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热气腾腾,让老年人玩得乐不思蜀。

  二、在“分中心”配制了“养老服务”的硬件设施。她们配制了认知干预机器人、上肢康复仪、下肢康复运动器、中医诊疗魔镜、睡眠按摩椅等仪器设备,并采用国家非遗陆氏针灸包囊、香囊、葫芦灸,针对性地对慢性老年疾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老人们在写毛笔字

       三、扎实做好基础台帐,把辖区内的老年人进行了分类,按年龄分为:60~70岁,70~75岁,75~80岁,80~85岁,85~90岁,90岁以上,按慢性病种类分为:老年“三高”、老年认知障碍等,并进行了造册登记,掌握这些老人的基础疾病,针对性的管理及康复训练。特别是对记忆力退化、思维能力丧失的患有老年认知障碍的老人,拓展了“分中心”→社区→家庭→个人的网络管理模式,开展了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对老年基础疾病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四、每周的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负责人魏晓朵善于前瞻性的谋略策划,把每周每日的活动安排得有条不紊。每天上午是雷打不动的集体八段锦、太极拳早操,使广大老者通过变换深、细、长、缓、匀的呼吸方式,提高了心肺功能;通过伸展、屈腿、走圆等动作,使肌肉充分得到锻炼,改善了身体的柔韧度;疏通了经络,促进了血液循环;通过全神贯注、凝神聚气、沉稳安舒的状态,舒缓了烦躁焦虑的情绪。习以为常的早操,使广大老人不仅肢体灵活善动,而且心灵得到愉悦。

  五、定期为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他们安排每周五上午对辖区老人进行量血压、测血糖、检查胆固醇、认知症筛查评估等。

  六、每日有活动课程安排,主要有:

  1、阅读课。读书读报,及时学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平时注重学习养生及保健等基础知识。

  2、沪语课。根据外来人与上海人交流的需要,他们开没了沪语课,让外来人员融入上海的社会交往圈。

  3、英语课。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会与外国人交流,他们开设了英语课,让大家掌握国际通用的基本日常用语。

  4、合唱音乐课。唱歌人人都喜欢,通过歌曲音乐的教与学,使广大老年人锻炼了声带、口腔、喉咙肌肉,提高了呼吸能力和发音的清晰度,扩大了肺活量;活跃了大脑,提高了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培养了兴趣爱好,丰富了业余生活;避免了孤独感,结识了新朋友,提高了社交能力;调节了情绪,增加了自信心,维护了自尊心,提高了生活质量。

  5、智能手机课。当今社会人人手机在手,但由于老年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从农村来带孙辈的老者只会接打电话,不会玩微信和其他功能,迫切需要学习手机运用技能,针对这个情况,分中心开设了智能手机课,刚大学毕业的实习老师王浩微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一个功能一个功能的讲,使广大老年人学会了“打车”、“点外卖”、语音聊天、看新闻、看电视等功能,有的老人还学会了在手机上写文章投稿。


邹老师在上国画课

       6、团扇彩绘手工课。彩绘手工课可以帮助老人辨别色彩,改善视力,预防眼疾;可以改善老人的手眼协调能力,改善其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通过手绘课,使广大老人保持了想象力,提高了创造力,探索了手工彩绘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7、戏曲园地课。很多老人离退休后,都会迷上京剧。或参加戏迷、票友的演唱活动,吹、拉、弹、唱、打,气氛热烈而欢畅,无不尽兴而归;或独在室内操琴诵吟,自拉自唱,怡然自得;或欣赏音响、电视中的京剧节目,边看边听,摇头晃脑和着节拍敲击打板,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开设戏曲园地课以后,他(她)在家门口学唱戏,感到非常快捷和喜悦。“分中心”不时请专业人士来上课,大家又互帮互学,都乐在其中。通过唱戏,使他们在京剧的节奏和韵律中,保持了平和宁静的心态,使之心旷神怡;增强了大脑神经的灵敏性,调整了神经机能,使人体内的精、气、神,气力充沛,经络畅通,达到了最佳健身状态。一位年近八旬的王大爷说:“是京剧让我更健康,更快乐。是京剧让我延年益寿。”

  8、书法课。书法是一门艺术,博大精深,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练书法,内练气质,外练筋骨,有强身健体之功效,也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加乐趣,充实生活。老人们通过五指执笔,发力于手,注入亳端,反复运动;通过挥毫泼墨,心静手动,形神合一,使之心旷神怡,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有些老人通过练习书法,原本脾气暴躁也屈服于书法艺术的魅力而变得温和,稳定了情绪,忘记了烦恼,改变了自己,在心灵的宁静状态中其乐融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92岁的周玲珠阿姨,以一颗感恩的心,一支笔,一砚墨,书写了属于她自己的长寿秘诀。媒体《今日头条》以《墨香染岁月 感恩书长寿》为题,专门报道了她“笔耕不辍岁华长,墨韵飘香映晚芳。周氏阿姨感恩党,寿比南山福满堂”的长寿故事。


施老师在教沪语。

       9、“分中心”还开设了糖尿病饮食控糖等保健课、数学零距离初识AI的时代认知课、彩妆基础、老年时尚潮流穿搭等服装潮流课、掐丝珐琅化妆镜等手工课、健身手指操、趣味游戏等课程,做到每周都有新内容、新创意,使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都了快乐之源,有了用武之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老人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拄着拐杖的杨玉珍老人每天都到“分中心”参加活动,她高兴地说:“我像又回到了童年。”

  老人们在下象棋。

  六、针对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按照轻度、中度、重度的症状,及早进行干预。认知障碍目前虽然无法治愈,但除了及早就诊,服用药物外,给予专业认知功能训练,是可以减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分中心”除了依托认知症筛查机器人和VR数字化干预设备对患者进行认知训练外,还对每位患者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跟踪脑健康数字管理,保持同患者老人亲情交流,减少老人的孤独和无助感,改变他们固执、多疑、发呆、情绪低落、缺乏兴趣的性格性情,通过各种趣味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

  七、对行动不便的家庭困难老人,采取康复辅具租赁,以租代买,政府半价补贴的方式,帮助老人康复,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标准化、专业化、多层次持续康复诊疗和生活照护。河南省吴建有老人本来是到上海来带孙辈,结果自己中风,瘫痪了半个身子,不但不能带孙辈,而且还需子女照顾他。买了政府补帖的半价多功能轮椅后,自己能独立来分中心下棋,参加自己喜爱的各类集体活动。今年秋季在“分中心”组织的象棋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使他从压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现在他逢人就说:“还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好!还是共产党好!上海市人民政府没有把我们外地人当另类,我们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多幸福啊!”


老人们在跳扇子舞。

       八、构建了与第七人民医院互联网的云诊疗,让患者老人不出门就能看病抓药医治。从“分中心”的执医平台到第七人民医院的云诊室;从患者的在线问诊到双方医生的联合会诊;从电子处方到药房统一配送;从线上的电子病历到线下的患者管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互联网服务全覆盖”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签约建档,义诊科普,线上诊疗、云端陪诊、便捷转诊等服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线上线下的系统管理体系。  


“分中心”负责人魏晓朵老师在主持季节老人生日会。

       最主要的是,“分中心”的工作人员,始终将“爱”字放在心中,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她们用真诚的爱心,在具体行动细节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分中心”负责人魏晓朵不仅自己以身作则,每天讲课、护理忙不停,而且联系社会各界力量为老人们服务。专业护理员郭金彩,经常帮助辖区内的老人理发、洗脚,对百岁老人陶宝根每天日托更是细心照料,她说:“陶宝根老人过到了一个世纪,不仅是他个人的幸福,也是我们社会大家庭的幸福。”

  老人们在参加生日会


陈老师在上唱歌课

       浦兴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坚持“3(基本服务)+6(特色服务)”的为老服务体系,构建了“医、康、养、护、玩”的管理模式,打造了从“分中心”到各社区,从“分中心”到各家庭、从线下到线上的服务功能,融合了基础服务和特色功能的价值链,为辖区内的每一位长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使辖区内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人管,享受了太平盛世的健康美好生活,她们把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受到了本街道和全国各地来沪带孙辈养老的所有老年人的一致赞扬,也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吴凤祥

  作者:吴凤祥,男,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人,高中文化程度,下乡知青,1978年3月入伍,铁三师十一团战士。退伍以后,在国营江苏省如皋罐头冻菜制品总厂工作,先后任厂团委副书记,企业管理科专职安全员,先后在《中国劳动报》、《人民消防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消防》杂志、《江苏劳动保护》杂志、《南通日报》、《南通消防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八十余篇。退休以后,在“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网易新闻》、《如皋日报》、“雉水先锋”(中共如皋市委组织部公众号)、《知青一家人》、《江海文萃》、《西乡情韵》、《古韵白蒲》、《铁道兵记忆报》、“铁道兵战友网”、“铁道兵文化网”、“铁道兵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公众号”、“铁道兵文化公众号”等媒体发表作品二百余篇,现落户于上海浦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