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荐读‖三线轶事


 

荐读‖三线轶事
 

  梅梓祥导读:

  杨兴瑞继发给我一组女子学兵连照片后,又写了这篇《三连轶事》。

  轶事,是指未被正式记载但因其独特性或趣味性的事件。杨兴瑞写的不是工地热火朝天的宏大叙事,而是富有特色而又含妙趣的小事儿,相当于人们口头说的桥段。但这个桥段像果戈里、欧·亨利的小说是“含泪的微笑”,比比皆是女子学兵连的趣闻轶事:因为吃不饱误将粪饼当柿饼、出早操边喊“一二三四”边打瞌睡、老鼠从班长毛衣领口露出绿豆眼……

       作者开头一段表示写作是希望宣扬当年一种精神,我以为让现在的读者了解前几代人的吃苦奉献与所成就的事业是最重要的。


 

  三线轶事

  杨兴瑞

  1970年8月21日,陕西咸阳市第五中学校园内激情豪迈,锣鼓喧天,这天是我校第一批奔赴三线修建襄渝铁路同学出发的日子,我因末被批准而伤心落泪,没想到的是一个偶尔的机会我趴上了己经出发的卡车,并跟随男子连徒步七天,奔赴三线战场,途中曾夜半遭遇野狗围攻,因太疲劳睡过点险被掉队,第一次走长路双脚打满水泡……克服种种困难,在同学们的鼓励和军代表的关怀照顾下,终于到达目的地,从此成为铁道兵5846部队学兵三连的一员,开辟了我人生新旅程。

  初到三线时条件十分艰苦,住帐篷睡地铺,死面馒头夾生饭,虽没有像男子连那样挨饿,但是整日南瓜海带压缩菜,大家还是极不适应。我们到三线后没几天就是中秋节(9月15日),连里给每人发了一根黄瓜,几个桔子,感情脆弱点的战友开始想家,边吃边哭,思乡情绪中也含有迷茫和失望,这种情绪漫延到全连。大家满怀革命豪情来到这里,面临的却是潮湿闷热的帐篷,半生不熟的粥饭,蚊虫叮咬,老鼠肆虐……顿时全连哭声一片,一河之隔的铁兵连队都听到了女子连的哭声,部队十一连为我连送来稀缺的水果和蔬菜,团部首长也来看望大家,连队干部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大家逐渐安下心来,投入紧张的施工中。

  我们连长是省测绘局干部,个子不高,圆脸短发,精干和善,当时还不到30岁,但是在我们眼里,她既是领导,又像大姐,更像妈妈,那时我们年轻好胜,加之时代特征,大家干起活来,不管不顾,那真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长大会小会总不忘提醒我们,不要蛮干,注意安全,就连我们洗澡、理发、例假等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记得简易公路修通后,隧道桥梁全面开工,战友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一致要求参加隧道施工,连长第一个反对。当时大家并不理解连长的苦心,现在想来,我们连能一个不少全部安全的返回,与连长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极强的安全意识分不开的。

  我连驻地的后山上有不少柿子树,当时正值柿子成熟季节,大大的水柿子红灯笼般的桂在树上,战友们很想解解馋,碍于连队再三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倒也没有发现违犯纪律的。一个休息日,有几位战友在后山聊天,这时见一个老乡背了多半背篓黄黄的扁扁的什么东西,她们问老乡背的什么,老乡说的陕南话也听不懂,大家看那颜色和形状很像柿饼,就要买,一个性急的战友拿起一块就想往嘴里放,急的老乡直摆手,最后才弄清不是柿饼是粪饼。

  我连有位西安来的战友,初到三线极不适应,由于是回民,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她哭闹着说什么都要回家。军代表和连队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教育,之后这位战友有了很大改变。记得一次进山背柴,回来很晚又累又饿,那天她一口气吃了十个包子……还有位班长施工时脚被石头划了个大口子,她不管不顾坚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结果伤口感染,一瘸一拐拖了很长时间才痊愈。

  那时我们都是十七八岁,正是吃得下睡得着的时候,加上劳动强度大,大家总感觉睡不够,练就了睡觉的高超本领,出早操边喊“一二三四边打盹,晚点名时站着也能进入梦乡,团部看电影,你看吧,后排趴前排战友背上就睡着了,不是电影不好,大家实在是太累太瞌睡了。

  那时候我们不会保护自己,也没有那个条件,冰冷刺骨的河水擦澡洗衣,例假期也毫不再意,后来是连长硬性规定每人每月特假两天,并安排炊事班为大家烧热水,每到周未每人可以有一盆热水擦澡了,至于每月的特假随着施工任务日益紧张很少有战友休息,是铁道兵这个大熔炉把我们这些娇娇女打造成了铁姑娘。

  七十年代初,国内外形势紧张,战备弦总是绷的紧紧的,连里经常夜间搞紧急集合,白天劳累一天,睡的比较深沉,睡梦听到“嘟嘟嘟嘟”的哨音非常紧张,速度极快的穿衣打背包,生怕迟到拖了班排后腿,开初几次拉练完毕,连领导都会在队伍后面捡到一堆大家跑掉的毛巾、牙刷、腰带等等,更有竟思的是一次拉练返回,全连在操场列队点评,大灯一开,你看吧,有抱着被子的,有反穿衣服的,有跑丢鞋子的,有个战友屁股后边开个大口,原来是裤子前后穿反了,全连战士都笑翻了,连长强忍着笑,让这位战友赶快回班换裤子。记得有一次我受凉感冒,头疼的历害,晚点名也没去就昏昏沉沉的睡了。半夜时分,突然紧急集合哨音响起,黑暗中战友们迅速穿衣打背包跑了出去,我虽然头疼欲裂,心慌腿软,但也强撑着起来,谁知刚起身穿衣,脚下被什么狠狠扎了一下,疼的我冒了一头冷汗,拿手一摸是一颗图钉扎在脚心,原来是固定学习园地的图钉掉在铺上,我咬着牙拔掉图钉,也顾不得疼痛,背上背包就跑出去集合了。谁知这一急一疼一出汗,第二天感冒却好了。

  五十多年了,那段不穿军装的铁道兵生活、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

       我连驻地以前是一片玉米地,所以老鼠特别多,简易营房的屋顶又是芦席扎的顶棚,为保暖上边铺了稻草,刚好方便老鼠做窝。晚上睡觉总会听到顶棚上扑里扑腾吱吱乱叫,刚开怡有点害怕,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记的有天半夜,正睡的迷迷糊糊,被一阵嘈杂声惊醒,睁眼坐起,看到对面铺上班长的套头毛衣领口处露出一个老鼠的脑袋,惊恐的瞪着绿豆小眼乱看,只是被班长手隔毛衣抓着动弹不得,战友们都没见过这个阵式,想抓又害怕,也不知该如何下手,好一阵才有位胆大的战友戴上帆布手套闭着眼把老鼠抓了出来摔在地上,那硕大的老鼠也是受了惊吓,加上被猛摔一下有点蒙圈,在地上停了片刻才哧溜一下不见了。原来是班长睡前吃了颗家里寄来的糖,顺手把糖纸放在了枕边,结果引来了老鼠,班长也因过度惊吓大病了一场,直到现在提起这事还心有余悸呢。那段血泪交融、苦乐相伴的特殊经历永世难忘。它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可多得的强劲动力。我们正是以襄渝线为起点,一步步走向祖国和世界各地,走向各自人生的辉煌历程。
 


 

  杨兴瑞,原铁道兵5846部队学兵三连,1970年8月21日赴安康旬阳大棕溪参加襄渝铁路建没,1973年5月4日襄渝线退场分配咸阳地区长武县工作,1977年10月工作调动到建设银行咸阳市分行至退休。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