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故居,永不褪色的风景
来到湘西凤凰古城有九景必看,其中沈从文故居是很多文艺青年抑或文学老年不可错过的风景。英雄的边寨,墨客的故乡,大师的家园,连同土家族苗族异域风情铸成的城魂,还有政要骁将,文豪画怪谱写的诗篇故事一起向你扑来,让你躲闪不及,生生牵着你本已疲惫的双腿去一一走过。
这里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策源地,边城翠翠的娘家。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是这个四合院孕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乡愁,赋予他文学创作的灵感。《边城》《湘行散记》《长河》,他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张兆和在他这些滚烫的情话中牵手一生永远不会老去,一如他初见她时的模样…….
沈从文从这个小院走进波澜壮阔的文学江湖,一发而不可收, 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凤凰人民的骄傲。他的一生所创作的9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学瑰宝,是一座高耸的丰碑,也给后人研究中国和湘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
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历经百年战火风雨,愈发挺而弥坚。系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不大,分为前后两栋共有房屋10间,沈先生1902年12月28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88年沈老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湘西凤凰县听涛山下,同年故居大修并向游人开放,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从文故居是凤凰古城旅游景区中人文景观的最耀眼亮点,她因大文豪沈从文而闻名于世。近年来,一直受中外游客和知名人士的青睐和仰慕,参观沈从文故居的四方游客逐年增多。
来到古城,踏着青青石板路,寻着中营街,十几米路,就到了沈从文故居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遒劲沉凝的大字:“沈从文故居”。跨入故居大门,就有满面笑容的导游小姐上前热情地迎接,让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
这是一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清朝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那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结结实实地融为一体,显得如此协调,那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显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
据传,当年沈从文的祖父辞官回归故里,在中营街的中段买下了这块地皮,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式的宅院。从沈从文的祖父到沈从文,前后经历了祖孙三代,风雨沧桑百余年,也曾显赫一时。
毕竟时过境迁,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已成过眼烟云。如今已是人去院空。走进小院思慕故人,不禁凄然唏嘘。但可喜的是,这原属故主的古老宅院,建成了沈从文生平事迹的陈列室。每天到沈从文故居游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无形中给人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欣慰。
故居陈列室里,陈列着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步入尘世后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成长的过程。
檀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沈老当年使用过的实物。目睹这些实物,眼前似乎出现了沈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又聆听到沈老的教诲:“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文若其人,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不仅用心血给人们奉献了一大批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他的憨厚纯正,昭示自我,一生勤奋劳作,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走出正屋,暖暖的春阳洒满了四合院的天井坪坝。故居购物室里,时常有许多年轻人拥挤在购书柜台前,争先恐后地购买沈从文的精品著作。从他们年轻稚嫩的脸上,洋溢着渴求知识的欲望,让人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新一代。
沈从文一本本闪耀着知识光辉和魅力的精品力作,吸引了多少年轻火热的心,他们一批批从远方而来,来了又去,把从故居获取的文化种子,撒播在每个人的心田,开花结果,打造和构架起中华民族光辉美好的文化春天。
沈从文故居这座坚固牢实、历经沧桑风雨的百年老屋,是一座蕴含深厚永远掘取不尽的文化知识殿堂;她是沈从文用心血凝结的永不坍塌的文化丰碑;她是古城凤凰一抹永不褪色的风景。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