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连载小说 春 潮(十二)

  兆春接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心中不禁产生了怀疑。他拿起大哥大手机,逐一拨打朋友们的电话或者发BB机,基本上都得到了回复。唯独那个借“红色带子”的朋友没有回应。兆春开始有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可能发生了什么糟糕的事情。

  最后,兆春拨通了赵向东的电话,语气中满是急切和担忧,希望能尽快把“红色带子”还回来。赵向东告诉他,录像带被东吴镇的朋友借走了。兆春埋怨赵向东多事,自己看了还不算,还到处借给别人。

  兆春激动地对赵向东说:“可能有事发生。”赵向东问道:“出什么事啦?”兆春却回答:“没时间向你解释了。”

  兆春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仿佛有一块大石头压在那里,让他透不过气。他迫不及待地向赵向东要了东吴镇张镇长的电话,然后驾驶着皮卡车直奔东吴镇而去……

  一路上他还在想,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居然让警方找自己。兆春心里在祈祷,希望别是不好的事情发生,毕竟这可是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权力很大的,这个警方找自己,真是不知道什么事情。

  雨点在天空中追逐,仿佛顽皮的孩子在嬉戏;在树叶上跳舞,像优雅的芭蕾舞者;在花瓣上捉迷藏,躲闪得如此灵巧;在小溪里奔跑,激起一阵阵欢快的涟漪。它们把公路上的灰尘洗刷得干干净净,还把行道树树叶清洗得更绿了,如同为大地披上了一层清新的外衣。兆春的车在公路上飞驰,速度快得几乎像在飞行。

  然而,这里的路况不好,坑洼不平,下雨后路面上积了水。当兆春的车辆颠簸行进中,溅起的水花如同突然绽放的花朵,瞬间将一个骑自行车的路人打湿。被水花打湿的路人,狼狈不堪,一脸哭笑不得地茫然站在那里,嘴里嘟囔着:“开得这么快,急着投胎啊!”

  兆春没有听见路人愤怒的骂声,而是全神贯注地开车,只觉得缤纷色彩像洪水般从眼前流过,仿佛在和时间和速度进行着激烈的竞赛,一路狂奔到了东吴镇。

  东吴这座江南小镇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居民临河而建,傍桥而市,街巷交错,小桥流水人家,如同一幅清丽脱俗的水墨画卷,细腻温婉的笔触勾勒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近年来,小镇的童装产业蓬勃发展,纺织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业人数达到了5万余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外地人,人均收入在乡镇中名列前茅,年产值突破7个亿,东吴镇一时间成为新兴的热点所在。

  这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东吴镇,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商道的咽喉要道。当年,盐贩子张士诚和他的三个弟弟在此地掀起了惊天动地的起义,他们建立了大周政权,自称“诚王”,这一举动彻底颠覆了传统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念。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东吴镇的战略地位,更增添了一段历史的传奇色彩。想象一下,昔日平凡的盐贩子,竟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这是否让人不禁对这座小镇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兆春急冲冲地冲进镇政府大门,却被门卫老张一把拦住。

  “喂,小伙子,你找谁啊?”老张上下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

  “我找张安民镇长。”兆春焦急地说。

  “你有预约吗?”老张双手抱胸,一脸严肃。

  “没有。”兆春有些尴尬地说。

  “没预约的可不能进。”老张摇了摇头。

  见兆春一脸着急的样子,老张心软了,“行吧,你自己去跟张镇长约一下吧。”

  兆春赶紧拨通了张镇长的电话,向他解释来意。只听张镇长大声说道:“把电话给张师傅。”

  老张接过电话,听了张镇长的指示,随即大步流星地打开了大门,热情地招呼兆春:“镇长批准了,你快上二楼去找他吧。”

  兆春满心感激,停好车,快步登上二楼,径直走向张镇长的办公室门前。他轻轻敲了几下门,只听里面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请进。”

  这位镇长办公室不算多大,刚好也够用,几个简单的深色柜椅家具,还有单侧的两套黄色沙发,中间有个茶几。内室是休息室。

  这个镇长年纪看起来有四十岁样子,头发略长,稍微有些瘦,他的整个面相都散发出严肃和刚毅的气息,让人不敢轻易惹他。上半身咖啡的夹克,下半身深蓝色的西裤,脚上是棕色皮鞋。

  张安民从座位上走出来。给兆春倒了一杯茶。兆春急忙起身用双手去接,嘴里说着场面话:“谢谢张镇长。”

  张安民解释说,录像带被朋友借走了,让兆春稍等片刻,他会派人去拿回来。

  在品茗的闲聊中,张安民谈起了东吴历史上曾经出了一位叱咤风云人物——张士诚。

  据民间传说,张士诚是苦孩子出身,发迹以后在东吴地方做了许多好事,改善农商,修复水利,发展农业,减免税赋(江浙人都享受到税赋减免政策)、宽仁治国、与民休息等。张士诚用打家劫舍的钱在市河上修了一座石拱桥,桥名“诚王”。因此,当地的民众都想为他建造一座塑像,瞻仰他的功德,由此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可是,当地乡贤却觉得张士诚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建一座朱元璋的雕像会更吸引人的眼球。毕竟,朱元璋率义军攻克了东吴,俘虏了张士诚。这段历史故事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你是否觉得张士诚地位低微,没什么影响力吗?”张安民疑惑地问道。

  “俗语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兆春解释道。

  张安民随即提到了山东两县正在争夺“西门庆大官人故里”的归属权。阳谷县准备兴建“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复原西门庆和潘金莲幽会地点;临清县则提出,打造“西门庆旅游项目”,重建王婆楼茶馆、武大郎炊饼铺等,并制作西门庆7个妻妾的“精美画像”作为旅游工艺品,意图提升本地知名度,云云。

  对此,社会有识之士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拿经典作品炒作的做法令人震惊,实在不应如此不计后果。

  甚至还有些群众认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存在争议。关键在于谁能讲出更动人精彩的故事,让游客沉浸其中,真切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魅力。这种“文化竞争”,也未尝不可。

  尽管兆春和张安民是第一次见面,但在乡村文化建设上,他们确实存在着诸多共同点。不过,这番交谈很快就被送来录像带的人打断了,兆春立即向张安民告辞离开。

  兆春拿到了录像带后想尽快把录像带还回去。但那个人BB机还是联系不上了。就在兆春犹豫不决的时候,警方突然打来电话告诉他:“明天,你把录像带也带过去。”听了这个电话他觉得周围的空气都凝固了,只能听见他的心“砰砰砰”不停乱跳的声音。

  “红色带子”这件事,兆春的生活顿时变得扑朔迷离。他开始怀疑事情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玄机。似乎无足轻重的录像带竟变得像是一颗定时炸弹,让他感到极度厌恶,恨不得把它扔进浩渺的太湖中,让它永远消失。

  整个下午,兆春疲于应付录像带引发的一系列麻烦事。他甚至还专门去拜访刘卫红,希望得到一些帮助和建议。刘卫红分析说,复制和传播违禁片是违法行为。但只是看录像没有造成社会影响,惩罚可能不会太过严重,顶多是罚点款。他还劝告兆春赶紧将录像带送去,如果有什么事情再给他打电话。

  晚上,兆春依然心神不宁,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虑着事情的发展。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仿佛也在揭开着他心中的迷雾。风在房顶上轻轻吹过,窗外的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但这些声音却让他感到不安。在这样的环境下,兆春陷入了一片深思之中……

  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整个城市,橘红色的朝阳若隐若现,仿佛在与天空捉迷藏。不祥的乌鸦在门口不安地呜呜叫着,仿佛预示着某种不安。兆春怀着疑虑和一丝不安,小心翼翼地来到了六街派出所。一进大门,他便看见一个身材瘦小、留着小胡子的小偷,一只手被铐在值班室的窗户钢筋上,另一只手则在不停地挣扎,仿佛想要挣脱这冰冷的束缚。他嘴里不停地哀求:“叔叔,放了我吧,我家里还有个70岁的老娘需要我照顾啊!”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似乎想博得民警的一丝同情。

  然而,民警几乎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只是冷冷地说道:“你满嘴谎话,你已经是三进宫了……”他的话如一盆冷水浇在小偷的头上,让他的希望瞬间破灭。兆春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不禁感叹:年轻人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学好?为什么要走上这条不归路呢?他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同时也对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走廊里,一群卖淫嫖娼的男女,像落叶一般被风吹散,沮丧地蹲坐在冰冷的地面上。有的眼神飘忽不定,仿佛灵魂出窍,似乎在凝视着遥远的某处;有的则垂着头,羞愧难当,连面对民警的目光都无法直视。整个空间笼罩在压抑的阴霾中,像一座无声的牢笼,将他们困在悔恨和绝望的深渊里。

  昨晚,太湖街头上演了一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真人版港片!一群年轻人你追我打,挥舞着利刃简直是血腥片场!警方迅速介入,将这群害群之马全部拿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刀光剑影,也让大家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性担忧!

  ……

  作者简介:姚林宝,男,汉族,1960年5月出生,浙江省湖州市人,1978年12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十团,笔名:凝思。中国散文家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和湖州市文学研究会会员。历任湖州市文学研究会的理事、南浔区善琏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学社社长、《铁道兵文化网》《湖州老年教学》杂志的编辑。著有散文《印象岁月》、合著《散文十二家·南浔专辑》。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