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人文和孚 || 和孚地名的历史由来考辨

 

  和孚旧名“湖趺”,又名“湖蚨”,俗称袁家滙。湖州市南浔区的一个乡镇,距湖州市区中心城13公里,浙江省省城85公里,国际大都市上海135公里。该镇历史悠久,清光绪《归安县志》载:湖趺市(又名袁家汇市),县东南二十五里,一百三十七庄,“面临湖趺漾,沿溪为市,帆樯上下相望,市廛数十家”。

  湖趺一词《汉语词典》解释:“湖”指湖泊之义,“趺”为脚背之义,“湖趺”一名是湖之脚背的意思,和孚漾的脚背,袁家滙古镇其形湖趺,故而取其名,其旁山、水、市因“湖趺”也言其名。最早记载始见宋嘉泰《吴兴志》《统记》云:汉蓟子训隐于余不乡,卒,葬湖趺山。又名湖蚨,“蚨与趺,通假字”,此写法多见于清代官方的史志及文献。从古代的文献中看“湖趺”这一叫法可追溯到汉朝,至今近二千载。

  “和孚”一名出现较晚,民国湖州地方史学者冯千乘《吴兴县行政区划沿革》载:清末继承里村制,设有和孚里(137庄),民国后改称和孚镇。这是“和孚”一名叫法的开始,至今一百余年历史。至于为什么改叫“和孚”呢?没有史料记载可查。而“和孚”一名的由来,笔者有过探求,认为有两种解释:其一,与“湖趺”是吴方言湖州话的谐音,“和”湖州话读作hu;“孚”湖州话读作hu;两字读音相同。其二,和孚(袁家滙古镇)的地形恰似《易经》中的“中孚”卦上的解读,“风泽中孚”,孚顺之象。恰好正符合古代风水命名学的原理,“和”字既有是合起来的意思,又有体现“调和、和睦、和气生财”的发展理念,属人文哲学上的理念,反应和孚百姓的精神祈愿。故更名为和孚。

  至于“袁家滙”一名,因此地东、南、西来之水,三水汇合于此,那么为什么叫袁家滙呢?这种叫法又起于何时呢?史志上没有具体记载,然而根据有关现存的历史古迹,可作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断,袁家滙市有一座现代还在使用的古桥“开禧桥”,“开禧”是南宋皇帝宋宁宗在位年号(1205年--1207年),这座古桥,当地人俗称“袁家桥”,“袁家滙”与“袁家桥”两者有什么关联呢?两者孰先孰后呢?正志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有一种民间说法:据传袁姓人家最早群居于此,在和孚漾畔悟空寺院(宋嘉泰《吴兴志》与明成化《湖州府志》载:在府东南二十里,松亭乡湖趺市,初置年代不详,钱氏重建(注:钱氏,吴越王末代国君,原名钱弘俶,后改名钱俶。)号正福院,当后唐五代十国乾祐二年(即公元949年),宋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改今额。)以供应香火为业。根据这一历史线索推测,约在南宋时期湖趺市已早于形成,并有一定的规模,因而此地周边来往顾客对袁氏的影响力很大,故习惯称此地为袁家滙。袁家滙的叫法就流传下来,并延续至今,留名千载。

  和孚的历史悠久,和孚有三个不同的历史称谓:即湖趺、袁家汇、和孚。用一个通俗的比方,如“和孚”像一个历史老人,“湖趺”已至少二干岁,以自然地貌来命名的,属自然科学范畴;“袁家汇”已千余岁,可追溯到晚唐五代十国吴越王钱氏统治湖州时期,形成了“袁家汇市”,外来人口增多,百家姓从全国各地汇集于此,以袁姓家族为核心,经济发展得到量的变化和质的提升,终成为湖州水乡地区重要的集市与商埠;“和孚”只有百余岁,《易经》中的“中孚”卦,“风泽中孚”,中虚外实,皆孚顺之象。“和”是合起来的意思,整合,调和与和睦之義,有哲学上的理念,反应和孚百姓的精神祈愿。“孚”信也,讲究信用诚信待人的处世之道。“和孚”的三个不同的历史称谓,正构成了和孚历史演进过程独特的地方区域人文之美。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