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二)


作者:侯荣华

 

献给总字511部队留守处的铁二代

  农场练筋骨,

  腰酸背也疼。

  蚂蟥贴上腿,

  血迹染泥泞。

  打谷满身汗,

  泡湿小幼龄。

  母亲泪滴滴,

  父辈赞不停。

  总字511部队是铁道兵13师和11师两个师的家属合并在一起,驻扎在当时湖州三天门,当时的常驻人口3000多人,父辈都上前线援越抗美和修建铁路,由于天天打仗和施工,部队把家属都集中在这里,成为铁道兵最大的“家属区”。家属区自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学区称为“总字511部队学校”,这也是当时铁道兵部队最大的干部子弟学府。
 


 

  总字511部队还自办茶场、工厂、农场,让家属自食其力。

  农场有600亩土地,以生产稻谷为主,年产粮食48万斤,几乎都是水田,坐落于太湖之滨,称为“东风农场”。

  东风农场有120多名干部和战士,负责农事,平均每个人手工劳作5亩地,这是最苦最累的地方,家属区的学生每年的“双抢”和秋收季节,正是他(她)们放假的时候,在这两个假期里,都要到农场参加劳动。他(她)们来到这里,住宿非常简单,在地上打一层稻草,铺上席子,这就是床铺了。男女生以组为单位,分开打“通铺”。劳动的工作一般是拔稗草,拾稻穗,帮助打稻谷,大忙的时候,也要帮助叠稻堆,肩挑稻子,递稻把(把带穗的稻子分成一把一把,递给打稻子的战士),晒稻谷等工作。

  拔稗草是较轻的劳动项目,在秧苗丛中找出高于秧苗的,比较瘦身的,与秧苗类似的草,这是女同学的工作。虽说是较轻的工种,却也要付出血的代价。
 


 

  秧苗地里,带着金条壮的还带着吸盘的蚂蟥真多,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是它们活动的天地,只要有人下地,一条条张开吸盘的口就立即贴了上来,先是吐出麻醉剂,让人不知不觉,再找出人的血管的地方使劲地吸着,让人不痛不痒,当它们的肚皮已经鼓鼓囊囊,就再也不走了,紧紧贴在人的小腿上,舒舒服服地睡着了,等到人发现的时候,把它拽下来时,被咬伤的地方还会再流血,蚂蟥吸下多少血,伤口还会流出多少血。

  有的学生拽下蚂蟥以后,见到伤口还在滴血,吓得发呆发抖,开始的时候,有人哭了,后来,大家学到了防蚂蟥叮咬的办法,穿上袜子,扎紧裤管,做好防护措施以后,又继续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有一个女学生天生的腿脚不好,她走路一拐一瘸,可是她也一样与大家一起下田参加劳动,老师让她休息,怎么劝说都动摇不了,她的态度非常坚决:“来到这里,就是要参加劳动,不让干活,我就不会来了”!

  白天,学生们下田和战士们一起工作,晚上还与战士们一起打稻谷,通常从吃过晚饭后,就开始轮班干活,学生的劳作时间在晚上九点前就下班了。

  学生与战士一样,下地一身泥,汗水泥水搅拌在一起,涂的满身花,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成了一色的泥彩服,人人脸上都涂满了黑泥,漂亮的脸蛋和帅气十足的小伙,都分不清谁是谁了。走出去,谁还能说“这些人都是当官的子女”!

  再也不是骄里娇气,再也不等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再也不是当官子女的模样了,他(她)们已经是一名东风农场的战士了,集合号一吹,都整齐有序列队于操场上,上班时间一到,立即带着工具下田里,困难面前不回头,风雨来了不低头,吃苦耐劳昂着头。这就是我们当时的铁二代,他(她)们不管男生女生,不管身强体壮还是瘦弱的身材,原来还是文质彬彬,东风农场把他(她)们改变了模样,使他(她)们经得起风浪,经得起磨炼,经得起摸爬滚打的刚强的铁二代。

  当学生们回到家以后,当妈妈的都心酸了,有的摸着孩子的脸说:“瘦了!黑了!”

  有的落下了热泪埋怨地说:“老头子从不怜悯这群娃娃,每年都得让他们去流汗流血,去受罪”!

  “温室里的花经不住风雨,鸡圈里的鸡飞不上天”。511部队政治部陶主任见到这些孩子们在流汗,在打拼,与战士们一起奋斗在泥里,他乐得不住地点头称赞,“孩子们!这里是你们锻炼的地方,只要磨炼出一副坚硬如铁的硬骨头,练硬一副能展翅高飞的翅膀,你们就能飞出小天地,飞出世界”!

  今天,铁二代的孩子们已经走向了祖国各地,担起了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大梁。
 



 

  原总字511部队东风农场保管员 侯荣华

  侯荣华 1969年入伍,总字511部队东风农场战士、保管员,荣立2次三等功,出席湖州嘉兴地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一次,于1974年3月退伍。2007年参加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共青团委员会、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的全国包括台湾11所大学征文大赛获二等奖,获福建省委宣传部通报表彰一次,在国家有近30个发明专利和数十个实用新型专利。

  2023年中秋节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