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娃的进京之路
一个西南边陲的山里娃,人生旅途,从四川广元入伍参军---湖北襄樊新兵训练---陕西白河参建襄渝铁路---北京密云建京通铁路(沙通铁路)---怀柔兵改工后就成了北京的户籍。
张永博同志,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人,1950年12月出生,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69年12月入伍。在原铁道兵一师四团服役(后来部队先后整编在原铁十三师六十五团;铁十一师五十四团服役)。197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历任战士、班长、上士(给养员)司务长、副指导员、指导员等职,兵改工后历任中铁十六局四处三段、一段、建筑段教导员(段党委书记);处党委纪委副书记等职。
在部队期间曾多次被评为连、营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改工后,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政研工作优秀组织者”。
张永博同志日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在谈到他几十来的工作经历时,使我对这位老兄感到非常敬佩,下面让我给读者讲讲他的故事:
江边洗脸的记忆
张永博向笔者介绍说:“我1969年12月14日应征入伍后,乘坐闷罐车到达湖北襄樊张湾镇的一个食品厂驻地,也就是新兵训练的驻地。新训期间,每天早上全连集体出操之前,每个战士带着口缸、牙膏、牙刷、毛巾,以班为单位由班长带队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跑步到襄江边洗脸刷牙。寒冬腊月期间,我看见个别班有的战友他根本就没有洗脸刷牙,而是在江边站一会儿,看别人洗漱完毕后,便参加班里集合跑回连队了。因为冬天早晨的襄江边北风刺骨,也是比较冷的。干毛巾在襄江水里闷湿,拿起来当即就会结成冰状,无法折弯,于是班长就告诉了大家一个小窍门,那就是不要先把毛巾打湿,而是先刷牙、洗手,再洗脸,而后用干毛巾擦脸、搓手,你的脸和手都会变得热乎乎的。我感觉这个办法真灵,感觉挺好。
一次我们班刚从襄江边洗漱回来连队解散后,碰见一个食品厂的职工装着挺关心姿态对我说:‘你们部队的这些当官的真狠心,大冬天的还让你们去襄江边用冷水洗漱’。我当时非常反感这个职工的言论,没有理睬他。因为我认为这是我们部队自己正常的事情,也是新兵训练中最正常的科目之一。容不得他人来说三道四”。
在连部的一次嚎啕大哭
张永博老兄很难为情的向笔者介绍他一次哭鼻子的事:“我在新兵连的一天早上,通信员来我们班给我说:小张、指导员叫你到连部去一下,我兴高采烈地跑到连部门口,高声喊道:报告,我看见连部的连首长们,有看报纸的,有伏案写字的,没有人理睬我,再次高声喊道:报告,还是没有人理睬我,我心里很纳闷,心想又不是我要来连部的,是通信员叫我来的,便再一次高声喊道:报告,这时、一位副连长手中拿着一张报纸,慢慢地抬起头来对我严肃地说道:是谁教你这样喊报告的呀?这时我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连长稍微提高了一点声音对我说道:‘你嘴上叼着一支烟,还一只手揣在裤兜里面喊报告,这是谁教你这个姿势喊报告的?’就在此时、我恍然大悟,才明白了前面,我连喊三次报告,为什么首长们都不理睬我的原因。当时站在连部门口的我,手脚无措,无言对答、顿感羞愧难言,无地自容,脑海里一片空白,完全丧失了、自控能力,涨红着脸,便嚎啕大哭起来了……
襄渝铁路建设中的炊事员、给养员
张永博向笔者介绍说:“1970年6月底,我被调进炊事班当炊事员,第一天的炊事班工作,头天晚上班务会快要结束时,只听班长指派老兵黄金林(福建籍人)告诉我明天怎么样负责做豆腐。散会后就领着我去炊事班的储藏室,告诉我黄豆在储存室的位置,而后到操作间、告诉我泡黄豆的容器,随后我就拿着一只白铁皮水桶,到储藏室装了不满的一桶黄豆,倒进一个白色的大铁皮桶里,用清水认真地清洗了三遍后,再放进清水泡上就回班里睡了。次日起床后到炊事班操作间一看,昨夜泡的黄豆长满了一大铁桶,早饭后,我就去做豆腐,炊事班养有一头小毛驴,是专门用来磨豆浆做豆腐的。听说别的老兵磨豆腐在当天下午1-2点钟就把一木箱豆腐做好了。而我这天下午已经到了5点多钟,所泡的黄豆磨豆浆的进展还没有完成到三分之一,最终还是班长帮我完成,把没有磨完的黄豆分别存放在两个竹筐里面准备发豆芽。把点清豆浆的豆腐装入一个铺好纱布的木箱内,而后在顶部盖上一块木板,再放上一块约10多公斤重的石头压在上面。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产生的豆渣用来喂猪。当时炊事班还养了不少的猪,大约有30多头。
我调进炊事班工作的时间不久,部队就以军训拉练的形式从湖北襄阳的肖湾徒步行军至丹江坐轮船,而后下船再次徒步行军,到达陕西省的白河县冷水镇境内,最终安家设营在一个名叫沙滩自然村的半山腰里。这次行军拉练的时间,大约有六至七天。我们铁道兵部队编制,可能比野战部队编制要大一些,一个连队四个排,加上连部勤杂班,炊事班共计256人。
在开阔的公路上两人一列,前后一米的距离行进中的队伍,就会有256米长的行进队伍,长长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部队刚出发那天,我看见通信员、司号员、卫生员、统计员等勤杂班的工作人员,均列队全副武装,在出发队伍的前面,连长、指导员都挎着手枪,在队伍的最前面,此时,我的背包和半自动步枪也均已佩戴整齐。心里想的却是小时候在家,翻山越岭去别的村里看电影时,见解放军行军打仗的场景,行进中的解放军队伍,是多么的威武雄壮,心里特别高兴。
如今我也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了,有资格和大家一起行军啦!内心感觉特别光荣和自豪。可此时,班长告诉我坐车,车上装有粮食和行军锅等炊具,我很不情愿坐车,就跑去找到了指导员立正、敬礼并说道:报告指导员,我要随大部队徒步行军。指导员赵康孝说:“你坐车”。我再次请求批准我走路。接下来指导员就提高了嗓门道:“一切行动听指挥,你坐车”。这时,我明显的感觉到首长的不高兴!就赶快回到了炊事班准备出发的汽车傍边,等待班长的开车出发指令,在这次行军拉练期间我有两次露营野炊的记忆。
一次是我们的汽车到达一个叫窑湾的宿营地后,就拉起一小块帐篷布,里面就生成了一个炊事班的临时操作间,就地挖坑搭起了锅灶,我和战友们一起挑水、烧火煮饭。不知何故,我的眼睛这段时间,连续好几天红肿发炎,担我并没有管他,照样和战友一起劈柴生火煮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后,给全连按时开饭了。后来的安家设营好了,司务长在战备拉练工作总结会上,还表扬了我在部队行军,露营野炊期间,表现很好,说我当时眼睛红肿发炎那么严重,一点都没有影响到正常工作。
另外一次是借用一个学校的驻地进行野炊做饭就餐的事儿,在行军途中的一天傍晚,只见全连战友们,全副武装整队集合好了,此时、炊事班这台解放牌汽车的生活物质也已装好车了,只听连长在队前宣布说:“由于白天的天气比较炎热,改为今天晚上进行夜间行军80公里路,到明天早上8点钟赶到一所学校驻地吃早饭。大部队和我们坐的汽车同时出发离开宿营地,开始一段路程,在公路上还能看见连队战友们,徒步行军长长的队伍,当夜幕降下来时,一点也看不见战友们的踪影了,我们的汽车飞奔在大山里的公路上,左右两侧长满着茂密的灌木丛林,在汽车的灯光照耀下,绿悠悠的使我深感惬意,好像汽车开了大约有5-6个小时,终于到达了那个指定的学校,但外面还是漆黑的夜晚,给我们炊事班战友们的感觉是,明天早上8点钟大部队绝对赶不到的,我们坐在车上飞奔了一夜的里程不止80公里的感觉。
副班长刘新常叫我们把背包放在学校教室里,在课桌上面打开背包睡觉,到第二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我还在睡梦中,室外传来了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等整队口令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大部队真的赶到了,并且还提前赶到了这所学校,于是班长命令我们迅速起床打好背包,手忙脚乱地进行着挑水煮饭,炒菜等。我们完成了给大部队按时开饭的任务。
在部队开饭的时间里,见到我的同乡战友梁崇顺、何益松,我问他们是如何这么快就走到这里来的呢?梁崇顺说:‘连队雇请了当地人当向导,没有走公路,走的是陡峭的山路,就像我们老家那种羊肠小道一样,翻山越岭,走过来的’,何益松对我说:‘张永博你小子倒安逸哟!我们走路你坐车’。此时,我一看他们两的着装、从扎腰带以下,双膝以上的戎装全都被汗水给浸透了,他们说:部队出发时给他们发的那些干粮,如:饼干、罐头、在行军途中是什么都不想要了,实在太累了、太疲惫了……
我们三营四个施工连队一个半机械连队即:(11、12、13、14连为施工连队,15连为半机械连),共五个连队800多人加上四个民兵连队,大约有2000多人,和二营对打冷水隧道工程,汉江的上游还有路基、涵洞和一个较短隧道工程,与10师的50团连接。由于白河县地处大巴山北麓,沿汉江白河段施工工地山高谷深,我们连队驻扎在半山腰里,比其他四个连队的地理位置要高一些,汉江这边是陕西省白河县,我们部队的给养,是汉江对面的湖北省景阳镇粮站负责供给。
我到襄渝铁路不久,老班长退役后,我就被任命为炊事班长,全连有256人就餐,我们炊事班的工作目标就是和战友们一起,全心全意地为大家服务。做到饭熟菜香,按时开饭,食谱菜谱,科学合理,生活改善,花样、品种多样化,就餐人员满意度高。排里面进洞作业,大部份实行的三班倒,八个小时一班,也有实行四班倒的。
在襄渝铁路线上的第一年我被评为‘五好战士’。第二年的3月15日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同年九月我被任命上士(给养员)进入司务处工作。刚开始一段时期,我们五个连队的给养员都是分别租赁了一条小木船,到湖北景阳镇粮站把大米、面粉买好之后,雇请当地老乡帮我们装船,而后再雇请3-6个会拉纤的当地老乡,帮我们拉船,逆水而上,将小船粮食送到我们营房山脚下的汉江边时,就报告给副连长指派排里面没有上班的战士出公差,将小船里的大米、面粉,一代、一代地扛上半山腰炊事班的储藏室堆码整齐。
用小木船拉这么一趟粮食,来回需要3天的时间。后来沿汉江边的施工便道修通了之后,我们全营有了一台生活车,由营部管理员安排到湖北谷城,买一车蔬菜拉回来全营分,每拉一趟菜,来回需要7天的时间。
1972年8月份,我们营在襄渝铁路主体工程完成,说部队要进驻北京市,在冷水沙滩半山腰里进行了3个月的军事训练。
参加京通铁路建设
铁13师65团2连、12连、19连、为进驻北京市密云县的先头部队,于1972年10月从陕西省白河县冷水搬迁到北京市密云县,团部机关设在不老屯,我们三营营部设在高岭公社白河间水库旁边,我们连队承担着稍峪隧道工程,还有部分路基和伍家沟大桥等工程。北京市高岭的给养工作就比白河县的采购好做多了,我们连队距离高岭公社粮站、供销社、食品站,大约只有2-3公里,木工班帮我制作了一台人力板车,方便多了。部队在襄渝铁路线上,吃压缩菜的几率要多一些,进驻北京后,就少多了,班排战友们利用空余时间,搞农副业生产,种瓜、种豆、种萝卜、白菜,高峰的年份,全连可以收获到两万多斤蔬菜。
当地供给我们部队的白菜1分5厘一斤,冬季的白菜就是2-3分一斤,供销社主任告诉我,向部队供应他们有任务。我用木板车随时都可以去拉,连队驻扎在白河间长达5年多的时间,高岭公社的粮油蔬菜等供应,一直都是比较良好的。在此之前,大约在1973年的一个春节期间,高岭附近都买不到蔬菜了,我按照司务长的安排,从高岭公社乘坐公交车到密云火车站,再坐火车到北京站,下车后乘坐北京至天津的火车,到天津下车后再乘坐天津去丰南县的公交车,当天晚上9点多赶到,住在县城的一家旅馆里,并打听好了可以收购大白菜的地理位置,第二天就进入到了可以出售大白菜的村庄,我看见大白菜颗粒特别大,一颗就有7-8斤的样子,他们储存白菜的方法,和高岭供销社是一样的。放在长方形的地窖里面,用高粱杆、一层、一层、地支垫着,这样能保持通风透气,防止腐烂,价格确比高岭贵了一半,尽管如此,我还是以6分钱一斤的大白菜,和他们订购了一万二千斤。
事后,就去找到了能打长途电话的地方,给司务长汇报了采购大白菜的价格及数量,他随即向后勤处申请了汽车,汽车一连派了两台解放牌马槽车,次日上午过磅装车后,从丰南县城关镇出发直奔北京市密云县高岭白河间连队营地。此次的采购行动,解决了连队的燃眉之急”。
1974年9月,张永博被提升为65团3营12连的司务长。在任司务长的5年时间里,他想方设法改善连队的伙食,提升全体指战员们的身体素质,积极为连队搞好后勤保障工作,为提升全员官兵的战斗力他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79年9月份张永博被提升为铁13师65团13连副指导员,1980年9月部队整编,他被编为铁11师54团9连副指导员。 在副指导员岗位上,他认真抓好共青团工作,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使连队文化生活展现得有声有色。
1983年3月至1984年1月,张永博在铁11师54团12连任指导员期间,当时部队正面临铁道兵被撤销,准备合并到铁道部,部队实行兵改工,当时干部、战士思想比较动荡,有的干部想转业回老家与家人团聚;有的怕转到工程队后长期在野外施工很辛苦等。张永博同志作为当时的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稳定干部、战士思想,为使连队能够顺利转工,他积极贯彻上级党委的有关指示精神,主动找有关有人员谈心,了解干部、战士思想情况。搞好对全体指战员们的思想教育,经常组织大家学习有关文件,给大家讲集体转业到工程队的伟大意义,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稳定了连队人员的思想。
张永博这位铁道兵的末代指导员,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在铁道兵部队的最后一年,他荣立了三等功。
1984年1月兵改工后至1985年9月,张永博在任铁十六局第四工程处三段十二队政治指导员期间,积极带领支部一班人,认真搞好转工后对职工的思想教育,连队从部队转业到工程队,组织结构、人员思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职工们有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渡时期,新的思想工作方法需要去探索,张永博同志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发扬部队时间的光荣传统,在企业开展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当时十二队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处的前列,队里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他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1985年9月至1986年3月张永博同志先后任铁十六局第四工程处三段、一段政治教导员期间,他先后去的两个段,先是栗家湾二号隧道施工,后来是大团尖隧道施工,当时隧道施工任务重,劳动强度大,隧道石质差,经常遇到塌方,职工思想不稳定,他经常组织党委一班人开会,要求各队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与段里领导一道,适时组织大干,为保证月月完成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四处建筑段党委抓改革,四年迈了四大步
1986年3月至2000年4月,张永博同志到铁十六局第四工程处建筑段任政治教导员期间,面临企业在北京搞房建工程,还有部分人在京九铁路工点施工,段里工点多,人员分散,张永博同志认真搞好思想教育,当时段在全处率先开展了一系列新的举措,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处建筑段,当时有职工380人,其中党员116人,建制上有六个队一个厂。该段从一九八五年组建后,开始主要是在北京承揽房建工程施工,后来又先后担负过铁路和公路桥、涵和隧道及路基工程施工。那些年,段党委在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处党委的领导下,结合段里实际,坚持“一个中心”;推行“两个结合”;进行“三大改革”。从而使段里连续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段一九九三年完成投资6446.5万元,是前三年的三倍。九四年完成投资7146.7万元,在这一年里,段里还清了欠处412万元的欠款,首次摆脱了几年来沉重的内债包袱。紧接着在九五年完成投资1.01亿元,人均年收入增加到8200元。九六年又完成投资1.1381亿元,当时职工年收入突破了10000元大关。上缴利润和管理费,仅在九四年、九五年,两年都超额一倍完成计划。不仅如此,段里在解决职工住房140套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积累。由于该段连续四年都上新台阶,其中三年被局评为“双文明”先进段;段党委连续三年被局评为“先进党委”;在九六年段党委被总公司评为“基层先进党组织”;段领导班子先后三年被局评为“好班子”;段党委书记张永博同志,九五、九六年被局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一个中心”即:段党委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作为党委、支部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段长和书记两位主管领导配合默契,党委一班人齐心协力,紧紧围绕施工生产这个中心,抓好党的建设,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建工作能够在生产经营中找到“最佳结合部”。
“两个结合”,一是远近工点结合;二是段队结合。这个段的领导早已清醒的认识到,随着企业的发展,上级下达的完成产值计划的不断增多,职工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全段仅靠在北京近处搞点房建施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及时采取措施,除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外,把目光投向北京以外远处的铁路、公路等工程,从九三年以后,他们派出段工委主任闫吉顺同志带领导九队,十二队职工们,在京九线江西工点,担负施工并完成了隧道四座计1210双线成洞米;涵洞八座计463横延米;路基工程7707米,共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以上这几项工程质量共荣获了“五个第一”。从而不仅迅速扭转了经济效益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段队结合”他们推行了“队为基础”的作法,由当初的段项目经理负责制平稳过度到段领导分工,队成实体的项目负责制。这样一来,各队在段分工的段领导帮助和指导下,都能够独立担负工程项目施工,譬如在九三、九四两年中,全段在北京创建的“四大创举”工程,总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的康家沟B4、B5#两栋高层住宅楼;十一队承建的团结湖A3楼;十三队承建的雪银大厦。与此同时,全段创建了四项局优质工程,即宝中线颉河大桥、京九线江北特大桥、北京鑫帝大厦、首钢设计院办公楼等四项工程,都是以队为建制完成的。 各队通过独立作战,不仅队里有了经济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企业后劲。
“三大改革”即:一是管理模式的改革,他们从九三年开始,就实行了队为基础、费率承包、项目负责、单独核算、自立帐户、确保上缴、盈利重奖、亏损自负“三十二字”方针。从而彻底打破了过去的以段为基础,集权经营的旧模式。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各类专业人员,以此理顺了上下之间的经济关系,使生产经营呈良性循环,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是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对在生产经营中的责、权、利、效四者关系脱节,职责不清,责任不明进行了改革,把重点放在对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上来,同时对各类人员进行政绩考核和讲评,如在检查中纠正不规范财经业务163笔,纠正不规范物资台账82笔,整改安全上和各类事故隐患186处等。从而使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三是结算方式的改革,过去这个段只是段里才有账户,队一级没有账户,这样队里面没有自主权,对下面的生产经营很不利。从九五年开始,他们实行了段与队财务往来,各队(厂)的生产经营一下子活了起来,不仅增强了队领导的责任心。同时也大大的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张永博同志参加铁十六局党代会
建筑段党委班子成员合影留念
到机关工作,认真学习机关管理业务知识
2000年4月至2002年7月,张永博同志任中铁十六局集团第四工程公司党委纪委副书记,刚到机关时,他感觉不太适应,因为过去多年都是在基层工作,突然到机关,各项业务工作,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开始,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他没有被困难所下倒,迎难而上。他认真学习党纪党规,认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对纪委的业务知识,他认真学习,虚心请教,他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在查处党员违纪案件工作中,他严肃认真,不徇私情。他在机关工作期间也是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002年7月至2010年12月,张永博同志从岗位退下来,在中铁十六局集团第四工程公司党委纪委任巡视员期间,他仍然退位不退色,只要是领导安排他去项目上检查工作,他都是一丝不苟了的搞好检查,为项目上出点子,对年轻人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张永博同志任中铁十六局集团甘肃宝天高速公路BT19标项目部党工委副书记,他积极配合项目长工作,认真搞好项目工点人员的思想教育,抓好项目上的党建工作,在项目上对新一代年轻管理者们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张永博同志2010年12月至今在北京怀柔迎宾路2号院光荣退休,今年三月份,他光荣的被选为迎宾路社区第四党支部组织委员,他热心投身于公益事业,与支部班子成员一道,按照支部叶其龙书记的安排,组织党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包括收缴党费、组织党员献爱心捐款、党员当志愿者义务在小区值班等,使支部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党员志愿者在小区值班,左起:张永博、叶其龙
现年73岁的张永博同志,光荣在党52年,他经常深有感慨的说:“感谢党的好领导,感谢各级领导的培养教育,正是有了这些,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美满的生活”。虽然如今上了年纪,但他仍然是阳光灿烂,精神饱满,活力四射,晚年生活,颐养天年,如今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可以说是:开心快乐身体好,儿孙满堂乐融融!
张永博同志光荣在党52年
张永博的子孙们
张永博的两个宝贝孙子
少量图片来自网络,多数图片由张永博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