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故事多(之六)
大河飞彩虹 天堑变通途
铁四师 朱德全
黄河、沁河两条大河流经我的家乡武陟,常年奔腾不息,沁润着家乡肥沃的土壤,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但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大河好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无情地阻断了人们出行的道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类自古就是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中生存和发展。家乡人民世世代代沿河而居,筑堤防洪,开渠通航,木船摆渡,搭桥过河,驱害为利,长期与黄河、沁河共生共存。
据古籍记载:“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楫。”“桴”,木筏也,“舟楫”,船只也。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使用木筏、木船了。经考古证实,早在一千多年前,老家的黄河、沁河上就有了渡口,有木船摆渡,有桥通行。
《武陟县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四年,征召河北百万民工修筑永济渠,打通了沁河与黄河的运河通道,在武陟的沁河南北两岸修筑了船运码头,码头上汇集了大量需要运输的木材、建材、粮食、棉花等物资,码头附近建有茶社、旅社、商铺,成为商贾云集、富甲一方之地。店多为市,人众成城。码头的兴旺繁荣带来了武陟县老城和木栾店的兴起。老城和木栾店是家乡最早的城镇,老城是最早武陟县的治所,后来县城搬到了木栾店。木栾店最初只是个“店”,后来发展为城,现在是武陟县政府所在地。
位于武陟县城西大约二十里地的沁河边有个村庄叫大虹桥村,现在是大虹桥乡,因桥而得名。相传这里曾经是沁河上的一个渡口,河上曾以杂石修了一座拱桥。拱桥在阳光的照射下酷似彩虹,因此取名虹桥,桥头的村庄取名大虹桥村。
沁河与黄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夹角,形似牛角,故名“牛角川”,我老家的村庄就位于“牛角川”的沁河边上,南边是黄河,北边是沁河,两条大河阻隔了南去北往的道路,桥和船成了家乡人的期盼。
我记得小时候,老家村庄附近的沁河有个渡口,位置在白水村,一只小木船摆渡来往过河的人员,距离渡口不远的地方搭了个临时小桥,每年秋后枯水季节,河水小了,河水浅了,河床窄了,小桥就通了。小桥很简单,只是在水流平缓的河床打了几根木桩,上面架木梁,木梁上面铺些木棍、树枝,最上面垫一层沙土,就成了人、畜、人力车通行的桥了。
这座小桥没有名字,因在白水村,大家叫它白水桥。小桥每年只能通行几个月,汛期来之前,桥即被拆除,有时来不及拆掉,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汛期过后,重新修好。
在我的印象中,小桥一点也不美观,远看老鸹窝,近看黄土坡。桥两边伸出的树枝,枝枝叉叉,七齐八不整,桥面坑坑洼洼,一点不平,只有拉煤的车在桥中间压出深深的车痕让我铭记不忘。
别看这座土桥的模样不怎么好看,它的作用可不小,这是沁南农村去焦作煤矿拉煤的唯一通道。
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去焦作煤矿拉煤,去沁河北接父亲拉煤的车,都从小桥通过。走在桥上,软绵绵、颤悠悠,尤其是拉煤的平板车过桥,压的小桥“咯吱咯吱”响,让人心惊肉跳。小桥的承重有限,煤车只能一辆一辆地通过。
人能胜天,人定胜天。如今的家乡日月换新天,旧貌换新颜,今非昔比了,大河上下,大桥一座挨着一座,黄河、沁河已经不再是天堑,畅通无阻,一派繁荣景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现在,沁河清清流,黄河乖乖走,大河安澜,路桥畅通。
说起家乡的桥,我感到特别自豪和激动。武陟县五十公里的地界的沁河、黄河上竟建有十几座大桥。
武陟县境内有7座沁河大桥,分别是:东关沁河桥(老桥)、沁河新桥(二桥)、新洛路(新乡—洛阳)沁河桥、红旗大桥(现已停止使用)、石荆沁河大桥、焦荥(焦作—荥阳)城际大道沁河大桥、焦平(焦作—平顶山)高速公路沁河大桥。
东关的沁河桥是武陟县境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建于1967年,投资70万元,1968年建成通车。后来沁河发大水,大桥被淹没,大水过后,河道位置偏移,大桥不在河道上,失去了桥的作用,于是,国家重新建了一座新桥,家乡人叫沁河新桥,或叫沁河二桥。有了新桥,原来的沁河桥便被叫做“老桥”了。
位于武陟县城西石荆村的红旗大桥也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建于1975年,大桥宽9米,长700米。大桥建成后,打通了沁河南与焦作市的公路。这是座双曲拱桥,具有古桥风韵,造型优美,远看像彩虹,近看像长龙,桥的南头矗立一个巨大的铭碑,上面三面红旗鲜艳夺目,高高飘扬,“沁河红旗大桥”几个大红字熠熠生辉。大桥建成后,成为沁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现在虽然变成了危桥,风采依旧,人们一直很爱她,因为它太美了。
红旗大桥靓影
我这次回家乡,再次徒步来到大桥参观。大桥横跨沁河两岸,姿态优美,模样靓丽、壮观。我站在桥头端详,在桥上踱步丈量、拍照,许久舍不得离开。
改革开放后,红旗大桥的东面又新建了一座大桥,位置在石荆村,大家叫它石荆沁河大桥,取代红旗大桥的功能。前几年,焦荥(焦作—荥阳)城际公路建成通车,附近又增添了一座新沁河大桥。三座沁河大桥都在石荆村,形成三桥同窗、相互辉映的奇观。
坐落在武陟县境内的黄河大桥密集、壮观。共有6座大桥和2座浮桥,分别是:平汉铁路(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京广铁路嘉应观铁路大桥(新桥)、郑焦(郑州—焦作)城际铁路黄河大桥、郑云(郑州—云台山)高速公路桃花峪黄河公路大桥、焦平(焦作—平顶山)高速黄河大桥,武惠(武陟-郑州惠济区)黄河浮桥、武荥(武陟—荥阳)黄河浮桥。其中的平汉铁路黄河大桥、京广铁路黄河大桥(旧桥)、京广铁路嘉应观铁路大桥(新)、郑焦(郑州—焦作)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四座大桥集中在一地,四桥同窗,有人形容为“四世同堂”,十分壮观。
黄河大桥三桥同窗(图片来自网络)
平汉铁路黄河大桥始建于1903年,今年已经120岁了,是中国最老的铁路桥梁,被誉为黄河铁路大桥之“母”。该桥已经被拆除,只留下几个桥墩作纪念。
京广铁路穿越中国南北,经过武陟县后,跨越黄河。京广铁路在武陟县设一座车站,原名詹店站,后来改为武陟站,现在叫焦作东站。车站在武陟县的詹店镇,是京广线在武陟县、也是在焦作市的唯一车站。铁路从焦作东站驶出,开始跨过黄河,进入省会郑州地界。
武陟县詹店镇是武陟县最东面的一个镇,南邻黄河,东临新乡市的长垣县,原名叫常兴镇。
詹店镇的名字来历也有故事。传说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王安石不顾满朝大官僚地主的反对,推行新法。一天,他来到武陟县民间私访,住在常兴镇一姓詹的客店里,他与店主詹仁中攀谈对新法的看法,詹对新法多加称赞,王听了十分高兴。闲谈之中,詹仁中征求他对客店的意见,王说:“我住了六家饭店,就数你家这个饭店好。”詹仁中听了很高兴,为了提高饭店的名声,让生意更加兴隆,詹仁中请求王安石给写几个字,王安石欣然应允。詹急忙拿来笔墨纸张,王看见饭店的白灰墙光洁平整,忽然有了灵感,提笔在饭店的白灰墙上写下了四句诗,名曰《寄赠詹家饭店》:“詹檩勾魂留忘返,家闺扶栏玉臂寒。饭香可口甲天下,店暖胜似三月天。”詹仁中当时不知王安石为何方神圣,也没有声张。第二天,有个秀才来到店里吃油茶,看了这首墙头诗,甚为惊奇,便到处宣扬起来,一传十,十传百,詹家店的名声大震,四方皆知,很快门庭若市。传的人们只知詹家饭店,不知常兴镇了,干脆将常兴镇改为詹店了。
郑云(郑州—云台山)高速桃花峪黄河公路大桥的故事同样精彩动人。这座大桥穿越郑州市的桃花峪景区(东边是楚河,西边是汉界)、郑州黄河文化名胜区、黄河故宫嘉应观文化景区,到达太行山云台山风景区,全长65.5公里,一路上,从炎黄始祖到大禹治水,从仰韶文化到先贤治黄,从楚汉相争到毛泽东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从滔滔黄河到巍巍太行山,穿越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沿途不仅可以欣赏到黄河、太行山的壮美风景,并且让人回顾历史,浮想联翩,感慨世事沧桑。桃花峪高速公路黄河大桥全长7.7公里,主桥采用双塔三跨自锚式悬索桥,长726米,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第一,为中国桥梁建设史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座大桥就是一道风景,一座大桥就是一道彩虹,每座大桥都有故事,每座大桥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武陟县总面积797.9平方公里,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5公里,两头宽,中间窄,形如飞蝶,境内的大桥犹如一道道彩虹。飞蝶飞舞,彩虹映照,装点着大美的武陟。
数座大桥与数条高速公路联通,构建成武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完全把焦作市和武陟县融入了郑州大都市圈,融入了全国发展大局,支撑着武陟运输大县的地位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