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粹与文化源泉之一的“书法”精论学习与常识(04)
编者语:同是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另一半做成了台阶。人们都习惯了每天踩着台阶上的石头去拜佛。终于有一天,台阶不服气的问佛:"我们本是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而去朝拜你呢?"佛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割,终于成佛”。人生也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不要嫉妒,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得多。
书法乃吾中华之瑰宝,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一大批书法大家,形成了鲜明的各个时期的书家风范,历久不衰依然辉煌灿烂,被今人所赞颂并发扬光大。古人写字最终能成为书法大家也是经过不断的勤勉与坚持不懈努力才得到的结果。世上无难事,唯有勤为先,当你把字掌握的游刃有余,把字操控在有过之而无不及于股掌之中时,想成为一名书法大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书法就是通天道、含文道、合人道的一种艺术,是手、心、笔的融合与融通。
六、书法练习过程应注意的处理方法
(一)寻找书法的“亮点”
亮点往往出现于作品的某一字组之中。而字组每行都存在,关键在于每行字组的变化。一幅字犹如一幅画,亮点在你第一眼见到的部位。小品一、二个亮点即可,长卷可适当多几个,但要有个最亮点,其它的依附它即可,要有层次、节奏变化。每行都有亮点,等于没有亮点。
(二)作品练习的处理方法
大作品(主要指屏条、立轴)难处理。首先是定基调,以什么风格为主,自上而下要统一,但在局部上要变化。较平稳一路的书风很难表现好竖式大作品。作品取势至关重要,常选明、清一路大家的立轴作为日常研习。势无处不在,每笔即成一势,每字、每个组合至每行皆有势。势的变化越多,章法越丰富。势也要统一,每幅字要有一、两处最强势,长线更能显示出来。强势往往是在作品显要部位,要能吸引眼球为佳。二王一路写大字一定要加强笔画中段行笔的节奏,不能快、滑。
(三)正确处理“临”与“创”的关系
“临”要准确地临写,把握帖的用笔和结字的规律,把帖中的书写习惯转化,从而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但又不能“死临”,要会生发。
帖中的字如能生发出三至五个(或更多)变化的字形,且与帖中字的风格基本吻合,那就是“活临”。“创”是把所临的东西转化成自我的东西,把所临各种风格的帖通过对其笔法、结字、布白、章法等进行灵活的运用,既要有古意,又不失自我。“临”到“创”要通过:临与摹、实临、精临、背临、意临、集字创作、模拟创作、自由创作。每个过程都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创作的元素就越多。久而久之,即能自由创作。
(四)行草手札的临写与创作的方法
古人行草手札(除纯小草)行行草草,开始皆以楷行较平稳,后面渐渐出现几组行草或草书(情绪由静入动)。手札书写,忌太平,收放聚散不够。古人手札,行楷部较聚收,行草部较放纵。行楷处少牵丝(接近楷书),草书部分有时上下两三字相连,有时单字草书。一幅手札要有一个视觉中心,视觉中心是全篇之重。中心又不能太突兀,须分层次、节奏,突出最精彩处。字法要活,要有动感,似有感情、有生命之特征,单字拿出来都耐品味。
(五)行气的表现
帖临多了,字法就多了,造型元素也多了,生发是自然的事。行气,是靠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产生的,单字的笔意是基础。牵丝连接是行气呼应的一种手段,但有时连接生硬,就不要连,要靠字的大小、组合、揖让、移位、欹侧等手段来处理行气。具体的“十观”是:
(1)、观其起笔处,看清露锋、藏锋。
(2)、观其运笔过程,看清顿挫轻重。
(3)、观其住笔处,看清如何收笔。
(4)、观其转折处,看清方笔、圆笔。
(5)、观其笔画连接处,看清是连还是断。
(6)、观其字的各部分关系,看清疏密与停匀。
(7)、观其字的整体,看清正侧与大小比例。
(8)、观其笔墨神采,领悟字的精神气势。
(9)、观其章法布局,比较字距与行距,认清各字的位置摆布。
(10)、观其落款钤印,部位是否妥当。
由以上“十观”可知,读帖、临帖,精思细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书事都在于用笔,核心就是把笔控锋的上下左右轻重缓急。还有肥瘦筋骨得势与失势等。汉字表情达意,准确简洁,十分讲究“优化组合”,还要“顾全大局”,讲究“避让”。根据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长有短,有松有紧,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方有扁……这种组合,汉代书家蔡邕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六)临帖的四个阶段
1、初级阶段:是能掌握帖中笔法和结字,在习作中能够尽量挪用,是积累元素阶段,做到初级已属不易,须有大量临帖的积累。书写量是第一位,且要有非凡的记忆力。
2、中级阶段:在掌握笔法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造字能力生发自如,对汉字的空间布白、造型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自由的表现(此阶段已至审美自觉),对传统哲学(对立与统一、阴阳关系等方面)在汉字美当中的运用已能相对成熟。
3、高级阶段:应是风格上的把握,或隽永、或遒媚、或质朴、或浑厚、或野逸、或狂狷,线条的质感不同,字形字势的不同,都会造就以上不同的风格。此阶段要有对整个书史的风格学有系统的认知与归纳,进行各种风格流派的尝试,以寻求适合自己相契合的风格。
4、成熟阶段:须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注入书者之性情。任意挥洒,所谓从有法至无法,道法自然之境。
(七)拟古与借鉴的方法
拟古不是按帖的字法、章法去套用,也许偶尔会套上一部分,这部分会在脑中生根。
套不上的是由于汉字造型千变万化。拟古可以开发大脑思维的积极性。悟性是在不断思考、不断感知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书法应该不会有固定模式,从二王尺牍的变化中可见一斑。然而,我们模拟的手段要要多样化,把二王的每个帖当作每个模式,也未尝不可。模式多了,自然会打破,就像学武术套路一样,练多了,在实践中,肯定会随机应变。套路中每招每式都是随机抽出,没有先后。
(八)创作失败的原因解析
创作作品时,往往会总是写不好,导致创作失败有多种因素,孙过庭书谱中“五乖五合”的理论已详尽阐述,大多情况不出其右。然主观因素很重要,体现在底气不足,对古帖探究浅显,应用手段不够,行草书的转换能力不够,节奏的把握混乱(即所谓的音律感)等等。
(九)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尺牍的临习散录
1、怀仁圣教楷行部分笔画多而茂、画多者细、画少者粗,字内连笔较少,字距疏朗、结字聚收,行草部分画多者省其次要笔画,牵丝多,有粗亦有细处,大多比较放纵。楷行与行草形成各种对比关系。临帖要一板一眼,讲究规矩,规矩像制度,初始似乎觉得僵化,写到自然了则就会打破这种规矩。临帖不管临几行也要成完整作品。圣教的字不宜写得过大,大了,细节做不到,章法也容易松散。
2、直观讲,临的的不如“创”的流畅,是何原因?是因为圣教本身的构成局限吗?因为临帖受法度制约,临至深处,至法为己用就离流畅不远了。我认为还是要把帖里的细节挖出来,不能只临大概。临的字跟原帖差不多大为好,过大难以把握。
3、行草主要在尺牍中常见,行书夹草书。小草除字小外,单字独立见多,草法规范,结字严谨,每字一姿态,以韵取胜。大草草法规范且开张,其动态,上下连绵较多,以气势取胜。然而王铎、傅山、徐渭都有行书入大草的情况。兰亭序的临写很容易被其笔法左右,写二王尺牍与圣教更有契合处。兰亭的章法看似平稳,内藏玄机,整篇平和静气、灵动萧散。王羲之酒后书成,应在有意无意间。有意部分,我们可对它进行技术的分析;无意处,却是王羲之当时的情感的流露。每人临习的角度不同,加上个人意趣,章法也会随之变化。
(十)视觉中心(亮点)的把握
1、视觉中心是以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四周虚,中部某些部位突出。亮点可以是以下情况:⑴整幅字里的最大字(如:自叙帖中的“戴”字);⑵整幅字墨色最重的一块部位;⑶整幅字最长的一笔使周边产生的空白,等等。
2、亮点一般没有固定的位置,各尺幅形式位置不一。立轴、中堂、斗方等偏中上居多,手卷、横幅偏中后。作品开头字要写小些,不能再开头就处理成亮点(可赏析一下苏东坡的《寒食诗帖》)
(十一)书谱与十七帖,向大草的转换
墨迹与刻帖的比较,墨迹较自然,使转圆润、质感鲜活。刻帖多了道工匠刻工,大相径庭,似乎少了份气血。但对美的理解人人不一。
书谱丰腴中见风流,十七帖遒劲中露风骨。二王体小草向大草发展是当代课题,但首先要深刻理解大草的特征,如:素、旭。明、清草书大家们的大草,机械地把二王放大,可能只是单方面的。大草重气势,线条中段要厚实且有节奏变化,小草重用笔,线短中段少变化,这两点在大草与小草的研习中应引起注意。小草多数情况下单字独立,犹如林间漫步,比较抒情、追求气韵。大草往往上下多字相连,有时成“一笔书”,犹如万马奔腾,激情四射,追求气势。
七、书法创作一般原则与要点
(一)书法创作的原则
1、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2、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3、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二)书法的布局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三)书写十个关键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四)、书法用笔十二个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锋侧锋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五)书法作品落款四个要点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换笔。
2、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
3、盖章作品下垫玻璃加书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八、书法初学者应了解作品用纸、落款及印章常识 (一)用纸分类:一般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1、生宣吸水能力强,洇墨,适合行草、大楷和国画。
2、熟宣不易吸水,适合小楷。
3、半熟宣吸水适中,适合初学者和写中楷。
(二)尺寸大小与常用尺寸
1、条幅(对联):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
(1)三尺全开:100×55cm;三尺对开(对联):100×27cm;
(2)四尺全开:138×69cm;四尺对开(对联):138×34cm;
(3)五尺全开:153×84cm;五尺对开(对联):153×42cm;
(4)六尺全开:180×97cm;六尺对开(对联):180×49cm;
(5)七尺全开:238×129cm;七尺对开(对联):238×65cm;
(6)八尺全开:248×129cm;七尺对开(对联):248×65cm;
(7)一丈二尺:367×144cm;一丈二尺对开(对联):367×72cm;
(8)一丈六尺:503×193cm;一丈六尺对开(对联):503×81cm;
(9)一丈八尺:600×248cm;一丈八尺对开(对联):503×124cm;
2、斗方:竖行书写的正方形作品,一般四行至六行。
(1)三尺斗方:50×55cm;(2)四尺斗方:69×69cm;
(3)六尺斗方:90×96cm;(4)八尺斗方:124×124cm;
(5)八尺屏:234×53cm;
(三)界格:分为叠界格和画界格。小楷界格是扁方的,中楷以上是方格,行书只打竖格,草书不打格。常用界格叠法:
(1)四尺三开斗方(宽46×高69cm),比如写28字,4列7行。
先叠出天地,上下对好(不对折)叠出天地的边。
再叠每列7个奇数格,上面让出一个对折,再让一个对折,可尝试调整让出的高度使得均匀相等。然后将让出的两个叠齐。接着叠右边的边。再叠每行4个格,基本是正方形。最后左边剩下的部分为落款和左边(落款差不多为字格的一半)。
(2)四尺对开对联(宽34×高138cm),比如单幅7字。
先叠出天地。再叠出7个奇数格。仍然让一个对折,再让一个对折,最后都叠齐。如果最后不合适,可以调整天地的宽度。最后叠左右两边,使得中间格基本为正方形。
(3)四尺对开横幅(138×34cm),4字。
一般长度先裁去1尺,改长1×3尺。先叠出右边。再对折,留出左边和落款,为右边2倍多点。再对折,叠出4格。最后叠天地,使得字格为正方形。
(4)四尺对开条幅(138×34cm),28字。参展常用。
按照3列11行33个字叠法,实际操作按3列12行叠完后,裁掉下面一行。
先对折,再对折,留出天地,叠出天地。连续对折,成12格。再叠右边。再叠出横向3格。叠出左边。最后裁掉最下面一行。 (四)落款与印章位置空白多余半行以上,在正文下方顺序落款,并间隔半字以上距离。
另起一行落款,顶端应低于右边正文。
落款(包括用印)底线应高于右边正文半字以上。
单行落款,距离正文应比正文行距稍微紧凑些。文字过多可双行落款,应位于正文等行距的正中。
1、字型号和字体
落款字号要小于正文。一般,多字幅,为正文的二分之一;榜书以上为正文的十分之一。最常用的字体是行书。如正文为楷书,行书的流派风格要相近。
2、落款内容
按长短分为,长款和短款。只写一个名字落款,还称为穷款。
按位置分为,上款和下款。上款为赠予者名字与称谓,可省略。下款为书写者姓名(字、号),以及正文的出处,书写的时间、地点、钤印。姓和名字中间应适当留空。后一般不写“书”。
时间的写法:年份:比如,辛丑,后一般不写“年”。也可以写“二零二一”。
月份:比如,春月,夏月,秋月,冬月。更精确点可以写,孟春、仲春、季春,分别指春季的第一、二、三个月。 3、印章通常只用三方印章。
下款一般印两个,上阴下阳,阴文(白文)阳文(朱文),方形,大小与落款字形接近。印章同落款字距。
上款一般盖一个引首章(闲文章),长方形或随形,阴阳文不限,稍小,盖在第一和第二个字中间右侧。
参考文献:1.书法第一网
2.书法艺网
3.中国书法网
4.中国书法欣赏网
5.版权声明:本文大部份内容来自网络相关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仅为书法爱好者传播、学习而编撰而成,若有侵权请联系(笔者)或后台删除。
(01至04续刊,全篇全部编刊完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