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活在人心便永生——读胡耀邦青少年时期作品《参战歌》有感

  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的纪录片《胡耀邦》中,介绍胡耀邦革命之初时,“《列宁青年》上留下他的笔迹”。我收藏的一本《列宁青年》,上面刊发了胡耀邦创作的歌曲《参战歌》。

  歌词如下:

  敌人四次猛攻我们了!革命战争震天动地了!英勇少队呀,快快武装啦!到红军中去!抛开一切向前杀 杀!杀!杀!快向敌人杀!!!

  敌人四次猛攻我们了!革命战争震天动地了!贫苦童团呀,快快动员啦!帮助后方工作去!拥护红军与敌打 打!打!打!猛向敌人打!!!

  敌人四次猛攻我们了!革命战争震天动地了!劳动青妇呀,快快起来啦!慰劳红军去!参加前线去作战 战!战!战!齐向敌人战!!!

  敌人四次猛攻我们了!革命战争震天动地了!广大青年呀,一致团结啦!一齐动员啦!敌人已经发抖了!上前呀!夺取胜利旗!!!

  1932年,中央苏区经历了四次反围剿,更惨烈的战争迫在眉睫(即第五次反围剿),“扩红”是当时的重中之重。这期《列宁青年》杂志,主要内容就是动员劳苦大众当红军。杂志32开本,20页,石印本,封面赤红,内页墨色,约11000字,以社论、消息、通讯、文学作品等形式,宣传当红军的意义,红军的任务、目标,苏区战情,号召更多的群众参加红军队伍,以迎接新的战争,巩固和扩大苏区。杂志首篇是时任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巡视员的冯文彬撰写的社论《当红军去》,消息《送老公当红军去》《茶陵模范团第一连全体加入红军》《儿童团的活跃参战》《红八军英勇作战与吉安群众热烈拥护》等等,都是围绕“去当红军”这一“主旋律”。

  胡耀邦创作的歌曲《参战歌》,也是积极配合党团的中心工作,鼓励少先队到红军中去、儿童团帮助后方工作、青年妇女慰劳红军、广大青年上前线,“夺取胜利旗”!歌词朴素、简洁;感情炽烈,富有感染力、战斗性;曲调明快、流畅;好学易记,是一首召唤、激励广大青少年参加红军奋勇杀敌的战歌。文如其人,歌曲蕴含的真情、激越,无私无畏献身革命理想的精神,正是胡耀邦漫长革命生涯的生动写照。

  《列宁青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时期团中央系统主办的报刊,从团中央(中央局)到苏区的省、县级团组织,先后办过十种同名报刊《列宁青年》。时光流转,目前存世量极少,是珍贵的红色文献。刊载胡耀邦歌曲的这本《列宁青年》,由少共(共青团)湘赣省委主办,1932年创刊,终刊于红军长征前的1934年初。胡耀邦时任湘赣省委儿童局书记,年17岁。

  胡耀邦1915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县,从小聪慧,接受的新式教育,在小学学习国文、算术、地理、历史、体育、音乐,11岁参加革命活动,以身许国,14岁入党,15岁当红军。1932年,他担任湘赣省委儿童局书记,工作任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发挥青少年儿童在战斗中的作用:站岗放哨、警戒治安、慰劳红军……他多才多艺,积极参与团省委机关报《列宁青年》杂志的组稿、编辑、刻印等工作,在《列宁青年》14期上发表了《目前团在青年运动中的一件中心工作》(存国家档案馆),在20期上发表《参战歌》。这也是现今发现的胡耀邦早期仅有的几篇作品之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胡耀邦》——“《列宁青年》上留下他的笔迹”,“笔迹”既是指胡耀邦在杂志上发表过作品,又指他参与了杂志的刻印工作。

  后记:1984年,在首都体育馆的中日青年联欢会上,我聆听过胡耀邦激情澎湃的演讲。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一个多月后我因病住院。久卧病榻,窗外的树叶由嫩叶渐趋飘零,我由单纯的文学青年慢慢成为对国家大事有所思考的公民。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对那些为国家、为人民建立了功勋的人和集体,崇敬、爱戴、缅怀是一个民族应当具有的政治伦理与政治道德,而铭记、感恩、纪念先辈,最好的形式之一,就是搜寻、保存、传播他们留在世间的、以实物为载体的思想和精神的痕迹,这就是我的文物收藏的意愿。

  病愈出院,我的收藏由喜好的文史书籍、同职业相关的铁道兵资料,扩大到更大范围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胡耀邦的墨迹、照片等资料,成为我寻访的专项收藏之一,迄今已有数百件。这本刊有胡耀邦作品的《列宁青年》,官方、民间等都有需求之愿,因我对自己的藏品有较远期的规划,此件会长期被我个人珍藏。

  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胡耀邦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个人崇高的品德和风范,作出了“党心所向、民心所向”的高度评价。活在人心便永生, 耀邦不朽!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