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插队的日子(11)【原创 】


  

 

我插队的日子(11)【原创】
 

  知青插队劳动的一个最大收获,是我们这些城里长大曾经五谷不分的孩子对农事活动有了比较多的了解。

  记得还是小学的时候,路过庄稼地,对韭菜和麦苗不分、玉米和高粱不分,常常惹得农村的同学笑话我们。我也曾在机关大院的花园里种下包谷粒和吃西瓜留下的西瓜子,看到它们有一天发芽出土,渐渐长成小苗,虽然没有开花结果,但见证植物生命过程的那份喜悦还是无以言表。因此,儿时对农村田园生活一直有种非常理想化的向往,这也是我当初主动申请下乡插队的原因之一。

  直到从政策层面上讲将要无期限地在农村插队生活时,才切身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劳作的不易。可是农民兄弟却非常乐观地生活其中,并且热心地接纳了我们这些外来户,真诚地教给我们许多许多。我们才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何进行,也对课文里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曾试着驾牛犁地,才知道温顺的黄牛其实并不是谁的话都听,不是走偏了,就是犁“跑”了,看似简单地推犁前行,其实步步艰辛。

  山地农作物施肥不易,农民就地取材发明了一种烧火粪来增加山地的肥力。火粪其实并不真的是粪,而是在坡地上随手砍一些柴草堆点火烧着,柴火堆上再掩盖一些土,土经过烟薰火烧之后与烧剩下的草木灰混合一起,便是烧火粪,其实是一种最简易制作的富含钾肥的土。

  还有一种比较苦的农活就是插秧,虽然不需要出大力气,但是劳动强度大,整天弯腰也让人受不了。每年插秧季开始前,农家都是要大吃一顿,还要喝酒,然后就一鼓作气连续劳作。插秧时左手拿一把秧苗,右手从左手的秧苗把里每次分出三五根来,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捏在一起插进稻田。右手连续在插,左手不动也不能担在腿上歇息。每个人倒退着负责插三至五行,既要保持自己插的行成行、排成排地整齐,还要跟旁人插的行列对齐。在山陡坡险的地里种玉米的时候,我们顾不得点种,只顾自保,刨个脚能踩住的坑往前走。插秧就不行,偷不了一点懒,稻田里一出现漏插的空行就暴露出谁在偷懒。

  相比之下,薅秧就简单多了,等到秧苗长到一尺多高和快要开花抽穗的时候,要薅两次秧。薅秧不用农具,每个人都赤脚站田里,站成一排齐头并进去用脚踩掉秧苗旁边的杂草。轻松是轻松,却要防备稻田里的蚂蝗叮咬,甚至有时会有蛇出没,也够吓人的。

  我们还学会了许多非常实用的农谚。“乌云接日头,雨在半夜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瓦片云,地上晒死人”等等,那年代对天气预报基本是看天,准确度甚至比现在的卫星云图分析预报都高,现在环境破坏大气污染,使得这些农谚也都失灵了。即使“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等等节气农谚,也都因为现在大棚暖房搞乱了季节而不再实用。

  前几篇说到了我们在农村住的、吃的、烧的、种的、养的,还非常有必要再说说我们喝的。我们住的队部在坡顶,做饭和饮用有两个水源,一是下到百十米的坡下到小溪去挑水,溪水从山间流来,自然非常纯净。一是到屋后四五十米的水沟中的一个净水坑里挑水,这水是从上面的稻田里流下来的,引到下面继续灌溉低处的稻田,稻田里的水自然是浇过粪、施过肥,虫游蛙跳,牛踩人踏,真可以说是“富有营养”。第一次康队长带我们来看引水沟,我们都觉得恶心,于是我们选择到坡下的小溪挑水。挑水回来的路是上坡,一路跌跌撞撞,一桶水洒得能剩半桶,还很累。后来我们也不管不顾了,选择就近到后面的引水沟里挑水了。

  水沟的所谓净水坑,只不过是在水沟挖个比水沟深的、用以沉淀水中杂物的大水坑。我们一到水坑前,因为有扰动,立刻引得坑里的青蛙纷纷跳开,然后我们用瓢将水面漂浮的杂草和游虫撇开,一瓢瓢将水舀到桶里挑回去。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水坑其实就是康队长兄弟挖来供坡顶上仅有的他们两家吃水的,我们来插队后,与康家兄弟为邻,才一起共饮一坑水,“滋养”着我们在农村一天天地成长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