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状态下的报社学习
自身的知识姓“公”还是姓“私”,本是一个无意义争辩的话题,但是对于没有出息的我,却有过如下的经历和认知。
1975年6月,随部队在青藏高原修建铁路的我,接受组织委派,到《青海日报》社政文部全脱产学习。这,对于一心想步入大学校门求知的我,对于紧张施工中还挤时间学习而深知时光珍贵的我,对于已经成为所在部队新闻报道骨干且又十分热爱这项工作的我,真是渴望难求的及时雨。尤其使我深深感受到的是,战友们正在战风沙、斗严寒,正在空气稀薄,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的“生命禁区”修建青藏铁路,而我,却有幸在省委大院(当时报社编辑部在省委办公区),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学习深造,真乃部队的恩赐,党和人民的给予,一种感恩情愫油然而生。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时光,发愤努力,扎扎实实掌握更多知识,以便更好地、无条件地服务于党和人民!
这种感恩情愫,毫不夸张地讲,实实在在确立了我的“知识公有”理念,认为自己学到的知识属于党,属于人民,并且主导着我的人生,以至于社会上公开畅行“知识私有”的年月,我都一直转不过弯来。
怀着“感恩部队,为人民而学”的强烈责任感,我增添了不竭的学习动力,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其方式是专人带、干中学。我师从报社政文部分管政文组的副主任王春岗,他和主任翟准、张秉衡都是报社资深人员,翟准主任还是一位老红军。张秉衡主任时常给我讲解办报知识,还专门签名送我一本他参与编写的新闻采编知识读本。王春岗老师具体指导我如何选编稿件,有时还根据党报宣传需要,带我走出去亲自采写稿件。在王老师的认真传教和翟准、张秉衡、王展、张达生、王秀明、黄智平、李天顺、祝咸录等领导、编辑们的指导帮助下,我很快懂得了新闻文体的特征和区别,掌握了报纸采用稿件的要点和要求,第二个月就开始独立筛选编辑稿件了。第三个月,根据张秉衡主任意见,王春岗老师便把军队稿件全部交于我筛选修编,仅对拟见报稿件把关签字。我也渐渐感觉到了工作的入门,编稿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对于不少内容很好却结构凌乱的稿件,我就直接脱稿重写,深受老师王春岗赞赏。
当时报社“稿源”不丰,编辑和记者之间没有严格区分,多数编辑人员都是根据宣传需要,经常走出去亲自采写稿件。为了有个帮手,编辑们外出总爱带上我。如李天顺编辑带我采写报道了西宁市无线电一厂青年女干部张新华的事迹;祝咸录编辑带我采写报道了全省民兵工作先进表彰大会和年终的全省拥军优属走访慰问活动等。他们都喜欢把执笔的差事交给我,我也十分乐意在他们指导下动笔学习。7月中下旬,全国第三届学生运动会西北5省区排球预选赛在西宁举行,我随编辑黄智平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报道,经常手不离笔,笔不离纸,切实品味到了新闻工作的时效性。秋末开始,全省掀起了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导的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高潮,我随报社总编辑姚德明以及编辑黄智平深入青海省重点农业区民和县进行了半个多月的现场采访,经历了极好的学习机会。我与姚德明总编辑同吃同住同采写,不仅聆听了教诲,学到了许多采访技巧,而且还领略了总编辑所写“坚持以大学大批促大干”的记者述评时对新闻素材的宏观把握和运用。同时,我还在姚德民总编辑指导下独立采写了“民和县委认真学习昔阳经验”“民和县各级党组织热情关怀下乡知识青年成长”“民和中学面向农村开门办学”“马场垣公社党委书记李鸿章热情扶植新干部的事迹”等4篇文稿,先后被《青海日报》刊登。
我十分珍惜学习时间。有道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当时我已经与家人分别3年,而且又远离部队,接受报社管理,如若利用春节假期回家乡看看并不为过,可是我深知部队给予的学习机会异常宝贵,分分秒秒都不能浪费,别说回乡探亲,就连邀请家人前去报社看望的念头也未曾产生。我没有“过”周末和节假日的意识,当时我住在办公楼4层,编辑室在3层,就餐就在楼下不远处,基本上“三点一线”。我一门心思地学习和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编写稿件,并且结合实践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新闻专业知识,采编能力明显提升,很快成了报社政文部正式顶岗人员,一度独自承担了《青海日报》军队版面和军队稿件的编辑工作,给报社留下了良好印象,至今还与老编辑人员保持着联系。离别报社时张秉衡主任专门为我举办了欢送仪式,曾经带我深入民和县采访的报社总编辑姚德明不顾繁忙,亲自参加并合影留念,他在欢送仪式上富含深情的一句话──“欢迎能来报社长期工作”,给予我莫大的肯定与鼓励,是报社对我一年学习生活的最好鉴定,是报社留给我的长久眷念。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