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龙 || 重上关角山 再会筑路人
作者:周金龙
重上关角山 再会筑路人
关角山,藏语的意思是“登天的梯子”。
它就像一座天然的屏风,横亘在天峻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这里既是通向柴达木的东大门,也是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地,堪称全线的“咽喉”。
50多年前,英雄的铁道兵在这里修建了一条长4.4公里的高原隧道,在世界铁路史上被称为神话。50多年后,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依然保留着军魂的中国铁建十六局的建设者们,将再次在这里续写奇迹和神话。他们将在这登天的梯子上修建一条长度为32.645公里的地下长廊,让山不在高、路不再遥远。
“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高原修建如此长的铁路隧道,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境内的关角隧道,在既有铁路新天峻车站至察汗诺车站之间,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增建的二线重点控制性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内在建的最长的铁路隧道,同时还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
新关角隧道洞口
让建设者们最为头痛的就是隧道里的超强涌水,全管段日涌水量最大可达32万立方米,平均每天抽排水15万立方米左右,相当于每天要抽排出一座小型水库的蓄水量。建设者在抽排过程中,还创下了当一斜井连续4个月日排水量超17万立方米的我国隧道建设新记录。
新建关角隧道进口海拔高3380.75米,出口海拔高3324.05米,设计洞长32.645公里,由两条平行的单线隧道组成,线间相距40米,均位于直线段上,设计时速160公里。和老隧道有很大不同的是,新隧道进口段为8‰的上坡,在岭脊设坡度代数差后以9.5‰的坡度连续下坡。这样的设计,可使既有线路缩短36.837公里。新关角隧道建成后,青藏铁路西格段的运能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列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将由现在的2小时缩短为20分钟。
自2007年11月进场施工以来,中国铁建十六局的建设者们以“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豪情壮志,克服了高寒缺氧、超强涌水、资金紧张等道道难关,勇于担当,甘于寂寞,真情奉献,不负重托,在关角山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诗歌……
中铁十六局集团承建世界高原第一长隧关角山隧道胜利贯通
现在全国在关注关角隧道,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在关注着关角隧道。中铁十六局集团领导在深切地关心和牵挂着关角隧道及参战人员。全体参战干部职工终于战胜了困难,经过广大参建人员6年零4个月的共同努力和顽强拼搏,于2014年4月15日,新关角隧道胜利实现贯通。
第一次上关角山
24年前,我就知道了关角山和关角隧道,那是2001年的6月,由中铁十六局集团二公司党委副书记艾喜才带领组织的宣传报道人员来到关角山进行笔会采风活动。当时我们还有幸见到了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一行领导来关角隧道视察工作,我们和部长还在关角隧道合影留念。那是一次宣传十六局集团二公司项目部经理王保全带领的建设者,他们是参加关角隧道病害整治施工任务的。当时,我们一行10人在关角隧道工地上住了3、4天,大家被那里的山所感动!对参加关角隧道病害施工的建设者所感动!一晃多年过去了,回想那时候到关角山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2025年8月23日,《铁道兵文化网》发表了我的“情系青藏线 难忘关角山” :
二零零一五月天,
笔会来到关角山。
病害整治保畅通,
过去二十又四年。
回忆就像在昨天,
铁道部长傅志寰。
下车看望建设者,
职工心中好温暖。
项目指挥王保全,
模范带头意志坚。
党员先锋作表率,
英雄故事美名传!
十六局集团二公司项目部经理王保全带领的建设者,参加关角隧道病害整治施工任务的详细报道再现。
第二次上关角山
2013年5月,时隔12年时间,我第二次来到青藏铁路关角山关角隧道工地上,是奉上级所派,拜访西格二线的中国铁建十六局的建设者,途径青海湖,来到关角山工地上。被青海高原青海湖的美景、以及关角隧道建设者们的精神而感动。心潮澎湃!有感而发诗一首。
乘车环绕青海湖,
蓝天白云波连波。
高原湖泊美如画,
一望无际视野阔。
羊群牦牛在散步,
重上关角登高处。
刮风雨雪可体验,
一天四季在重复。
六月飘雪漫山坡,
西格二线正忙活。
拜访铁汉筑路工,
长大隧道斜井多。
石质复杂水丰富,
攻坚克难挡不住。
高山缺氧无所惧,
忘我工作奉献歌。
来到关角隧道工地上,经过打听,战友梁小东介绍,我得知新兵训练时的老班长张文和也在关角隧道建设工地上。老班长所在单位是中铁十六局集团一公司,他们来关角隧道施工有四五个年头了。
那是1981年冬天,我们在北京昌平小汤山新兵军训的时候,我们是铁道兵11师51团新兵连13班长张文和带兵训练的,我们4个月新兵训练结束,一别32年两个人没有见上面,两个铁道兵战友于2013年5月17日,终于在青藏铁路关角山隧道建设工地上见面了。与老班长见面,激动不已,作诗一首。
我与老班长相见关角山
八一冬天离家乡,
告别随州代家庄。
十八参军铁道兵,
乘坐闷罐向北方。
北京昌平新训场,
认识我的老班长。
他的名字张文和,
天天带我去操场。
立正稍息喊破嗓,
紧急集合心里慌。
班长严格带新兵,
百日军训真难忘。
那年离别老班长,
分别太久正想念,
关角山上会班长。
周金龙(右)和班长张文和在关角山上合影
关角山上“领关羊“
——记中国铁建十六局二公司西格二线项目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志文
铁军会战关角山,
杨帅带领筑路汉。
安营扎寨摆战场,
援建西格第二线。
五号斜井把兵练,
高原缺氧天气寒。
英雄干将志满怀,
一年四季能再现。
开挖隧道攻克艰,
科学施工闯难关。
全线评比排第一,
忘我工作比奉献。
经理志文喜报传,
五一奖章戴胸前。
走进人民大会堂,
中国铁建出模范
项目经理杨志文(中)在关角隧道工地上研究施工方案
祖国建设日新月异,建筑市场百舸争流。无数有为青年在国家基建战场上发挥着聪明才智,不计名利得失,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奉献不止,彰显着真正的人生价值。十六局集团二公司副总工程师、新建铁路西格二线关角隧道第二项目部经理杨志文就是中国铁建的典型代表,杨志文像高原的“领头羊”,他率领参建筑路铁汉驻扎在海拔3700米的天梯关角山上,在高山缺氧、条件艰苦的环境里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创造奇迹,敢为人先;取得了一个个好成绩,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2013年5月1日,杨志文从关角隧道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最高荣誉的颁奖仪式,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项目经理杨志文在关角隧道工地上
杨志文1970年出生,河北玉田人,党员,1996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并分配到原铁道部十六局二处参加工作,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17年来,杨志文先后参加了北京市地铁复一八线建国门车站改造和装修项目任技术主管;兰新线防提速改造工程项目任常务副指挥兼总工程师;天津市天钢东移铸铁机工程任项目经理;新疆精伊霍铁路工程项目任常务副指挥兼总工程师;二公司安全质量部长;集团公司西格二线关角隧道任二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集团公司西格二线副指挥第二项目部经理。
危难之时显身手
2012年4月,十六局集团和二公司的安排,任命项目经理杨志文带领精兵强将来到关角山,成立了十六局集团西格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杨志文有着多年丰富的工程施工管理经验,身经百战,是项目部的"主心骨"和"顶梁柱"。自上场以来,他时刻以大局为重,严于律己,兢兢业业,科学组织,精心安排,狠抓施工进度,带领大家凭着"宁缺氧气不缺精神"的精神,截至2013年8月20日,苦战28个月,累计完成正洞开挖4540米,二次衬砌混凝土4105米。并在2012年10月两个格尔木方向提前开挖至集团公司分割里程。继而又从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带领大家继续向前开挖,为确保集团公司的总体工期奠定了基础。
杨志文在管理上严格控制成本。带领大家进行方案的比选确定,材料、物资的核算,机械设备的整合,单机的消耗分析,人力资源的优化调整,财务成本的核定等成本控制工作,通过月度工程经济分析,查疑堵漏,使项目的成本控制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质量方面他坚信“只有坚持质量,企业才有市场,个人才有发展”,尤其隧道施工,光爆是效益之源,支护是安全之本,防水是百年大计之根。安全方面他更是一丝不苟,更是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姿态对项目安全工作进行管理,他更能认识到安全也是效益,也是企业的生命。他在整个项目管理上能够正确处理进度、安全、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所以他负责的施工段落施工进度平稳推进,安全质量有序可控,成本控制良性有加。
和谐团队领头人
杨志文有很强的的亲和力和融合力。他所带领的团队年轻人居多,团队中的骨干又都是第一次担此重要岗位,余悸较多。他能够主动和大家沟通,消除畏缩心态,形成合力断金的思想,打造成了一个富有朝气,富有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团队。他虽然来关角隧道比较晚,但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融入到局指挥部、监理和业主这个大集体中,使他在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使他负责的段落得以顺利实施。
中国铁建十六局二公司西格二线项目经理杨志文
(右二)和项目党工委书记张利波(右一)
研究关角隧道5号斜井施工进度情况。
杨志文每干一项工程都能得到业主和上级领导的嘉奖。1999年,他参加施工北京市地铁复一八线建国门车站改造和装修项目时,被中国铁建总公司团委授予“优秀青年岗位能手、新长征突击手”;2000年施工天津市安光渠渠首闸时,被天津市政府授予"天津市北水南调工程突出贡献奖";2008年修建精伊霍铁路时,被乌鲁木齐铁路局授予“优秀项目经理”和“安全质量管理先进个人”,被精伊霍建设指挥部授予“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全国质协授予全国优秀质量项目经理;2012年被中铁十六局集团授予先进工作者;2013年被中铁十六局集团授予爱岗敬业十大标兵。今年五月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凡与他共过事的同事,都认为杨志文是一个责任心特别强的人!也正因为是他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对企业极高的忠诚度,才促他克服困难、面对挑战!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事实给了杨志文的人生坐标一个很好的诠释:把自己的价值展现在吃苦奉献中去,人生才不会有缺憾,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才是无悔的。
关角工地上的“比翼鸟”
人们常说雪域高原的极寒、缺氧很难存活一棵树,也很难有花儿会开得娇艳。今年5月,当我踏上关角山之时,我惊讶了!在海拔3700米的关角山上,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西格二线第二项目部里一对"80后"小夫妻严亚举、解刘娟却相携相扶的在这极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建设线被职工们亲切称为"关角山上小两口关角工地上的这对小夫妻,是2010年8月同时大学毕业。那年他们一同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同班同学的他们随即被公司派往甘肃中国铁建十六局兰渝铁路二分部工作。
偏远、闭塞的大山没有给他们一丝的失落,反而让他们很兴奋。就这样,带着愉快的心情他们在海拔2700米的二分部隧道一队施工技术部展开了工作。严亚举是技术员,解刘娟是资料员,一个每天跟在技术主管、老同事后面出入隧道,认真细心地学习隧道施工的点滴,一个人每天守在资料室中认真学习编制施工资料。
这一年多,这里的山山水水教给他们何谓沉稳,何谓责任。
关角隧道进入建设高潮期时,人手就紧张了。
2011年11月,他们交接完兰渝铁路项目部的工作后,毅然踏上了青藏高原,来到了关角山。到了关角山,他们生平第一次看了壮美的大草原,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青海湖,也看到了终日积雪的连绵大山。
他们来到西格二线第二项部,严亚举在施工技术部担任质量检查员,解刘娟担任资料员,工作很快就铺展开来。紧张的施工经常让大家很忙碌,尤其是在隧道中监控施工质量的小严,由于隧道里施工衔接紧凑,所以,往往是时间到了中午12点,可人走不开,就没办法在食堂里和大伙一起吃午饭,他经常是等这道工序施工完毕后,检查质量符合要求了再回来,这时候一看时间吧,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关角隧道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上至国务院铁道部(现已撤销,改组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下至青藏铁路公司对这个项目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检查组隔三差五就要来视察指导工作,内业方面,资料员小解每次都会认真及时把内业资料准备到位,由于检验批资料中需要试验室的实验数据,但实验数据需要时间,会有些滞后。
花开关角山,严亚举和解刘娟在关角隧道工地上照片
因此,每次检查前的最后一天她都要等到很晚,等到需要的实验数据传输过来,及时把资料做好、整理好,这样的夜晚连她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了。
小俩口工作中丁是丁,卯是卯。可闲暇里他们也用别样的浪漫来浇灌爱情之花。
2011年底,他们踏上了这片雪域高原,圣洁的雪山见证了他们甜蜜的爱情,广阔的草原聆听了他们爱情的私语,连那了无边际的青海湖也卷起了波涛,铿锵有力地祝福这对年轻人,这一年年底,关角山上西格二线第二项目部项目经理杨志文、党工委书记张利波、总工程师李海飞和项目部的所有同事们一起张罗着他们的结婚仪式,在大家的真诚祝福下,他们终于结束了5年的爱情长跑,迈进了婚姻的殿堂!我采访他们问道:"这边海拔这么高,环境又不好,小解你不觉得苦呀"?小解这个女孩子性格很开朗,她笑呵呵的说:“没有呀,我觉得挺好呀,这雪山,这草原,还和我老公在一起,怎么会尝出苦味呀明明像吃了蜂蜜一样甜嘛!”说的大家在一旁也呵呵的笑了起来。在城市里,八小时之外,你也许浪漫的带着爱人去看场电影,或者去公园散步,或是在迷人的霓虹之下赏看城市璀璨的夜景,再或是驱车去景区休闲放松渡过一个个轻松的周末,而他们呢?在这苍茫、荒凉的大漠深处,在这了无人烟的广阔草原上,严亚举和解刘娟呢?这天造的自然里,瓦蓝的天空是他们的伞,碧绿抑或金黄的草原是他们的路,空余的时间他们就这样,牵着手漫步,看草原的枯荣轮回,看牧羊人的牦牛羊群来了又走,看河里的冰雪消融了又冻……
他们说,虽然是大山,尽管是高原,但很感激公司照顾他们,让他们在一起工作,即便条件不如城市优越,能牵到彼此的手他们就很满足,况且,还能让他们体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
他们在关角山上的爱情,让人觉出坚贞,觉出浪漫,觉出平实又不失伟大。有一次,解刘娟半夜里突然胃疼,疼的直冒汗,可严亚举正在关角隧道上夜班,电话里严亚举细心地安慰道:“吃点药吧,已经是凌晨4点了,再挺挺,天亮了就去医院。”
坚强的小解吃了点胃药挺到了天亮。这一晚上小严的心一直揪着。下班后,天已经亮了,他赶忙向项目部综合办陈清俊主任说明情况陈主任立刻汇报项目领导,然后,立即派车前往天峻县医院,小严拖着疲惫的身子前前后后的跑,检查完后,医生说是肠胃炎要输液,等输完液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眼睛通红的小严看到妻子的表情不再那么痛苦,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回来的路上竟睡着了,小解搂着老公,不觉竟掉下了眼泪。
爱情是需要浇灌的,就像花儿需要细心照看一样。他们在关角山上一样用心的浇灌他们的爱情。年轻人热衷的情人节到了,却没有奢侈的礼物,也没有热闹的景致,只有一首简单的情诗,却深深地打动着妻子的心,深深的滋润着他们质朴的爱情。
小俩口扎根关角山一年多来,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他们用青春的汗水赢得了同事、项目领导、公司领导的认可。严亚举现在已经被提升为项目施工技术部副部长,并获得了“青年岗位能手”的荣誉称号。解刘娟也获得了“巾帼标兵”的称号!同时,这对小两口还获得了“五好文明家庭标兵”的荣誉。
在关角隧道工地上,他们的事业、爱情都绚烂的绽放。看到这些我很欣慰,在这片雪域高原,在这座关角山,我看到了初升的朝阳,红的那样灿烂,耀眼。
关角工地上的平凡人
——记中国铁建十六局二公司西格二线第二项目部三剑客。
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二公司西格二线第二项目部驻扎在海拔3686米的关角山腹地,项目部担负着关角隧道5号斜井的施工任务。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七八九月份是暖和的夏季,其余时间就是漫长的冬季了。气候寒冷,高原缺氧,但凡遇到阴天下雨、寒冷降雪的情况,空气的含氧量骤降,更让人觉得呼吸不畅,连当地年龄大的牧民的都不常上山放牧。
然而,在关角隧道有这样一群筑路铁汉,他们在关角隧道项目运转保障的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幕后英雄",正是他们勇于发扬"铁道兵光荣传统"的精神,关角工程项目才得以正常运转,才能在恶劣的高原上取得丰硕成果。下面说说关角隧道5号斜井工地上的三位平凡人的故事。
凡人之一:安全卫士——王新秀。
项目经理杨志文(中)项目党工委书记张利波(右一)
和安全总监兼项目副经理王新秀在关
角隧道观察石质变化 。 周金龙摄影
项目部副经理兼安质部部长王新秀,是一个高大魁梧的山东大汉老王是1981年冬天参军铁道兵,从铁道兵到铁建员工,一干就是32年冰雪无阻,酷暑难挡,为了国家的铁路建设南征北战。为企业竖起了一座座丰碑,淌下了不知多少汗水。老王三十年如一日,工作踏实能干,先后参加了大秦铁路、京九铁路、福泉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西格二线关角隧道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2011年4月,王新秀从山清水秀的闽南来到环境艰苦的青海关角山他放弃了南国风景秀丽的优越环境,请战上高原。如今,50挂零的他重上高原,鏖战关角,在工程施工的关键期里,他和年轻人一样没日没夜的坚守一线;为了工人们的安全,他日夜坚守隧道现场抓施工安全工作,两年来,由于王新秀的工作安全责任心强,5号斜井隧道施工没有出现安全事故,确保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项目遇到各种困难挑战时,他尽显足智多谋的将帅风采,连呈锦囊妙计化解矛盾危机;在项目取得各项成绩荣誉之时,他却选择退后沉默,把光环让给别人,他常开玩笑说:“我一大把年纪,没必要再去拿什么荣誉,多给轻人些机会,多让他们成长,进步!”
王新秀这位山东铁汉的品质得到大家认可,被项目部施工人员称为“关角安全卫士”!“工人的保护神”。
凡人之二:小车班长——茆勇。
项目部小车班班长茆勇是一个四川籍的年轻人,他性格开朗,工作有激情,胖胖的体态、圆圆的脸,天天乐乐呵呵。小茆的父亲老茆是一位老铁道兵,一辈子从事机械修理工作是一位铁道兵“老黄牛”!老茆62岁退休了还闲不住,5月的一天给儿子小茆打电话去了刚刚开工的四川项目。老茆小茆都是好样的,被职工传为佳话。
小苑为了继承父辈的事业,他毕业后毅然踏上铁建征程。
2002年小茆参加了青藏铁路的建设,20出头的小茆登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线,茆勇开罐车,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上,不怕苦,不怕累,一干就是两年,之后又辗转到了太中银铁路项目工程,他继续开工程罐车,又开小车。
茆勇爱惜车辆 (周金龙摄影)
2011年随着关角隧道二公司援建上场,小茆再次踏上高原,来到了关角山,他担任项目部小车班班长。他浑身散发着重庆人麻辣热情的性格。对待车如同对待战士手中的钢枪,保养及时擦拭百般,对汽车的大小毛病了如指掌,在车辆维修保养上是把好手。生活中也极其热情豪爽,别人外出不方便,他总是热情的帮大家捎带杂七杂八的东西,从来没有什么怨言。热心,热情,为了服务大家。最近,茆勇还以高票当选为关角项目部党支部预备党员!“火线入党”小心里甜如蜜啊。
凡人之三:工地厨师——霍本松。
工地厨师霍本松,起早贪黑忙匆匆,锅碗瓢盆交响曲,饭菜可口人赞颂。在关角隧道5号斜并项目部有一位厨师叫霍本松,老霍1980年从重庆入伍铁道兵,他也是走遍大江南北的老铁建了,"手握一把菜刀,身展一手厨艺"。转业至今,他转战广州地铁项目、北京地铁项目◇八达岭项目,兰新项目,邯济项目,关角项目等工程,老霍30余年在项目炊事班坚持不懈的摸索,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起早贪黑,兢兢业业,每天都精心的操持着大家的一日三餐伙食。
霍师傅在关角山隧道项目,为了让项目部工友吃好喝好,有更好的体魄精力投入施工,他比谁都睡的晚,早上起来的比谁都要早,施工人员一日三餐都能够吃上"四川风味"而感到满足。因此,霍本松被大家称为项目部的“御厨”
项目厨师霍本松正在做饭 (周金龙摄影)
安全卫士王新秀、小车班长茆勇、工地厨师霍本松他们虽然只是关角隧道项目部普通的一员,但是,他们都能默默无闻的坚守在自己平凡又重要的工作岗位上,甘心做项目建设的"螺丝钉"!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把企业责任当使命,把项目和谐做己任。正是有了这样不畏艰苦,勇担使命的“关角凡人”。我们的铁军才能不断的创造出新的奇迹,我们的企业才能永远屹立在建筑行业的前茅!
第三次上关角山
2014年4月,我接到公司领导通知,第三次上关角隧道。因为新关角隧道即将胜利贯通,我要去关角隧道现场摄影报道。
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二公司作为原参建关角隧道的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一公司的援建力量,于2011年4月20日进驻5号斜井。二公司人员陆续上场后,在项目经理杨志文、项目党工委书记张利波、项目总工程师李海飞的带领下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道兵传统作风,秉承了以“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和“宁缺氧气,不缺精神”为原型的新时代企业精神,勇于担当,顶住身体不适等压力,力克驻地环境艰苦、高寒缺氧、掌子面围岩破碎、涌水量大等恶劣条件,靠努力推行项目标准化建设、推行一系列“严管善待”措施和各岗位创先争优活动,保持了两年以来施工安全质量的平稳优质,工期进度的持续超前、现场管理的有序可控、成本节超的一步步成功实践,进而实现了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二公司项目部在青藏公司西格二线建设指挥部和四川铁科监理公司等单位的信誉和形象。
周金龙(中)为关角隧道项目部送书法作品鼓舞建设者
横亘在天峻大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的关角山,藏语意是“登天的梯子”,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二线关角隧道就是修建在这天梯上的地下长廊,双线双洞,全长32.645公里,建成后列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将由现在的2小时缩短为20分钟。由中铁十六局和隧道局共同承建关角隧道的施工任务。自2007年11月上场施工以来,中铁十六局承建关角隧道进口段17.372公里(正洞、斜井、平导、横通道合计长度近50公里)施工任务。二公司西格二线关角隧道XGZHQ5-1标段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境内,距县城60公里。关角隧道为两平行的单线隧道,线间距40米;二公司施工的5号斜井正洞I线起讫里程:DK292+492~DK294+850,II线起讫里程:DyK292+179~Dyk 294+855,线路总长5034米。主要工程量:开挖308162.49方;衬混凝土77698.18方;横通道239.4米。斜井井身长1735.63米,平均坡度11.2%。
今年3月9日和4月20日,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公司二公司项目部在青藏公司西格二线建设指挥部、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公司西格二线指挥部和四川铁科监理公司等单位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先后完成集团公司和青藏公司西格二线建设指挥部对5号斜井调整增加的格尔木方向II线和I线共计330米的正洞开挖任务,实现了与6号斜井格尔木方向双线的顺利贯通,之后,项目部立即调整资源配置,将以往四个掌子面交叉开挖施工的机械和人员全部集中于两个西宁方向,既加强了围岩破碎条件下的安全力度和工序质量,又保证了西宁方向的施工进度,同时斜井内部通风、排烟将更加通畅,更加有利于剩余工程量按期完成。
二公司所属的西格二线第二项目部在安全质量管控上将继续保证“绷紧弦”的姿态,在工期进度保证上继续保持“妥搭接”的状态,在攻坚克险精神引领上多发散“正能量”的心态,打好援建收尾最后一年收官战。
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隧道——青藏铁路西格段第二线中的关角隧道目前工程进展顺利,这是青藏铁路西格二线中的最后一项工程。据建设单位中国铁建十六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地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边缘的关角隧道平均海拔3500米,全长32.6公里,总投资约25亿元,是目前世界在建最长的高原铁路隧道,也是我国铁路隧道建设中科技含量最高、现代化技术使用最多的一个隧道。
《中国铁路建设网》《公司党建网》发)(摄影:周金龙 陈清俊)
2014年4月15日15时13分,由中铁是六局集团公司和中铁隧道局集团承建的全长32.645公里的新关角隧道胜利贯通。与老关角隧道相比,列车将由原来绕行关角山变为穿梭关角山,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20分钟,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二线年均货运量将由1900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一个制约青海、西藏两省区加快发展铁路瓶颈宣告突破,在中国铁路百年历史上添写了辉煌的一页。 (以上分别在《中国铁道建筑报》
周金龙简介
周金龙,1963年3月出生,湖北随州人,1981年10月参军入伍铁道兵,1994年入党,历任战士、文化战士、文书、报道员、新闻干事、企业文化中心副主任、新闻中心主任、高级政工师、大路画家。
1988年5月,从事企业文化宣传报道工作。30年来,在《中国铁道建筑报》、《人民铁道》、《工人日报》、《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日报》、《中国建设报》、《首都建设报》及省部级报刊电台网站等多家新闻媒体刊登稿件约10000多篇(幅)。自1991年至2003年连续12年被《中国铁道建筑报》评为“通讯报道积极分子一等奖”。连年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通讯员先进个人”和“工会宣传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2005年10月和2008年10月,创作的《一线牵》、《大山不再寂寞》、《探亲》、《爱情鸟》、《巾帼不让须眉》、《年轻工程师》等国画作品,被选送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十四届大路画展并获得优秀奖和铜奖。作品在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进行展出,得到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和美术评论家的好评。
近年来,先后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大路画展,其国画作品“风雪边疆”、“梦”等作品入选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银铜奖。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