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化作千钧力,
铁血丹心筑山河。
莫道少年终白发,
精神不朽是长歌。
2025年8月17日,古城西安迎来了今夏最“烤”验人的一天:天空无一丝云,柏油马路泛着白光,温度计的水银柱一路飙升。然而,再毒的日头也挡不住铁道兵5848部队学兵一连老兵的脚步——清晨8点30分,“隆重纪念铁道兵5848部队学兵一连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5周年”大会准时启幕,“陕西省止园饭店贵宾楼”会议厅倾刻间变成一片学兵战友们欢聚的海洋。
一百多名学兵一连老兵及部分家属从全国各地,东西南北顶着热浪奔赴而来。白发与皱纹掩不住眼中的炽热,握手、拥抱、敬礼,汗水顺着脸颊淌,却没人肯松开紧握的手。
青丝易雪,唯情不谢。
朱颜辞镜,此心长新。
铁道兵5848部队学兵一连,是1970年8月为修建襄渝铁路而组建的一支特殊连队,由西安市第七中学、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学的1969级初中毕业生及带队干部共164人组成。 这些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少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离开校园,奔赴秦巴山区,与铁道兵、民兵并肩作战,投身于襄渝铁路陕西段的艰苦建设中。
1970年8月17日,学兵一连从西安出发,经过数日辗转,抵达陕西省旬阳县党家坝、刘家半坡、庙岭、周家沟等地驻防。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适应极端艰苦的施工和生活环境。连队驻地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物资匮乏,初期只能借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雨天被褥尽湿,靠部队支援的粮食才得以渡过最初的难关。
学兵一连的主要施工任务集中在旬阳县境内的堰岭隧道和旬阳隧道。施工期间,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秦巴山区地势险峻,气候多变,夏季酷暑难耐,冬季严寒刺骨,施工条件极其恶劣。学兵们每天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抡大锤、打炮眼、扛水泥、搬石块,手上磨出血泡,肩上勒出深深的血痕,却无人叫苦退缩。隧道施工中,塌方、涌水、哑炮等事故时有发生,学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隧道深处。在旬阳隧道周家沟斜井工地,他们更是创造了月成洞百米的施工纪录,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
出操、队列训练、内务整理,严格按照部队标准执行,培养了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部队军代表与学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经过二年八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学兵一连圆满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为襄渝铁路的建成通车作出了突出贡献。连队多次受到部队和地方政府的表彰,大批学兵立功受奖,10多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分之二以上加入共青团,4人应征入伍,9人被选调为干部。
铁道兵5848部队学兵一连的历史,是一部青春与奉献的史诗。这些年轻的学兵们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铁道兵精神,成为“三线建设”史上不可磨灭的壮丽篇章。